分析当代城市雕塑中的公共性

2022-11-05 00:56李星宜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性雕塑

李星宜(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置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所在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核心,而公共性的表达作为城市雕塑艺术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与公众的互动以及公共权力表达。因此,研究与探讨当代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及其表现,一方面既能对其概念及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对其公共性表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城市雕塑能够更好地与城市文化、环境相融合,满足公众的意愿与审美需求,推动当代城市雕塑不断发展。

一、城市雕塑与其公共性概述

(一)城市雕塑的概述

城市雕塑主要是指立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其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城市雕塑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历史悠久。相较于西方,中国的城雕艺术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正式设立了城市雕塑规划组,并下设相关委员会。自此,“城市雕塑”这一词在我国开始出现。

发展至90 年代,文化部又对城市雕塑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其是“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地建设的户外雕塑”。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认为,所谓的城市雕塑,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它是相较室内雕塑而言的,故可称之为室外雕塑。“城市雕塑”一词已约定俗成,也无须再去为其正名。由此可见,城市雕塑一词是在不断探讨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概念,并在我国受到广泛使用。

城市雕塑虽不是一个极为确切的名称,但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构成因素,对我国当代城市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既能对公众产生一定的引导与教化作用,同时也能够反映城市的人文特征与精神内涵。

(二)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概述

随着西方文明发展至一定阶段后,公共性这一具体概念才逐渐显现。17 世纪中期,“公共”一词首次在英国使用。发展至后期,法语词汇中的“publicite”被借用到英语之中,自此“公共性”一词开始受到传播与使用。随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到过,公共性与私人性是相呼应的,公共性就其自身的表现来说是一个独立领域,也就是公共领域。

在我国,由于古代社会大部分处于封建君主统治时期。因此,并无公共性可言。直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性一词及其思想才传入我国。

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因而其公共性的表现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要使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得到充分表达,需要与城市环境进行有效结合,使其能够展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独立性。并且,在与观众产生互动时,需具备一定的创造思维,不能只是单纯地将雕塑作品置于公共空间内,盲目地去迎合公众审美。

二、当代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变好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渐提升,从而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标志,与一般雕塑不同,它必须要置于具体的城市空间中,与城市环境产生互动,并且进行有机结合。

一方面,城市雕塑受周围环境的限制,在选题、大小、风格方面需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景象进行创作,并与之相互契合、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它也会对所处的空间产生相应的影响,如提升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改善城市环境等。

例如,位于重庆万盛区的雕塑作品《开天辟地》,艺术家在创作前对所要放置的实际环境进行了现场调研。考察后发现该地的矿区是整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并对西南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地政府希望将作品作为煤矿开采七十周年的纪念,以此表达对矿区工人的致敬。

因而,在创作时,艺术家以凿岩机器和煤矿巷道的支架作为灵感,用构成的表现手法把凿岩机放大至二十多米高,直立指向天际,并且以此为中心,在旁侧将煤矿中保护矿工生命安全的巷道支架搭建为阶梯状的结构。整件雕塑作品通过简洁有力的艺术手法将矿区文化与作品的创作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展示出了当地矿区七十年发展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与煤矿工人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二)城市雕塑与公众的关系

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还展现在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如果将城市雕塑视为一种媒介,那它的构成实际上是艺术家一方作为传播者与欣赏者的一方作为接受者。因此,在这段关系中,可以发现公众对于城市雕塑公共性表现的重要性。城市雕塑是为城市而造,而城市则是为人而造的,归其根本都是为人而服务。要使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得到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唤起公众的普遍参与意识。

同时,城市雕塑的建设中,如果艺术家过于强调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进行创作,从而忽略了公众对于作品的接受,那么艺术家个人创作意志与公众接受之间形成的这种矛盾,只能产生支配和对抗的关系,而这不仅降低了作品的品质,也使得城市雕塑的公共性难以得到充分地表达。然而,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既能与所处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有效结合,同时也能与公众达到情感共振,以艺术的表现形式传递城市的人文内涵与精神追求。例如,我国城市公共雕塑的典型代表《深圳人的一天》,艺术家以民意调查的形式决定雕塑的题材,通过翻制的手法进行创作,展现了深圳居民一天的生活日常。虽然,此类雕塑在国外早已不鲜见,但对于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雕塑不再只由艺术家与决策者主导,而是更加注重公众的参与,选题也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生活,为艺术与公众之间搭建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城市雕塑与公共权力的表达

我国著名美术批评家易英曾提到:“公众对于作品的拥有是通过政治势力或权力机关来实现的。”而在现代艺术史中也证明了,要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转化为公共艺术,其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公众,而是在于自认为代表公众的权力。由此可见,城市雕塑的公共性表达关键在于对权力话语的颠覆。同时,公共性也可理解为是同公众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其发表自我看法的公共权利机制。20 世纪90 年代,我国的城市雕塑就已出现了权力话语和大众趣味的结合,虽然其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从传统材料到综合材料的变化,但优美通俗的作品主题仍是占据主导地位。

城市雕塑从其筹建到落成是极为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可以说公共性贯彻了其整个的发展过程,任何一环缺乏公共性,都会影响到城市雕塑的最终呈现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城市雕塑都具有充分的公共性特征,那些过于媚俗、迎合公众审美或奉命而为、强调教化功能以及为个人炫耀财富,在公共空间所建造的雕塑作品,都不能说是实现了公共性。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社会协作形成的产物,表现的是市民对所在城市空间所拥有的发言权,是公民意志的综合体现。因此,城市雕塑不能仅仅只关注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形式与外观等方面,更应关注其能否表达公众的需求。同时,艺术家从个体创作走向公共空间的创作,也并不是单纯的空间转移,而是从以行政或资本的力量来塑造公共空间,达到真正赋予公众权利与价值。

因此,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权力更迭的问题。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拥有其自身的文化话语权和独立性特征。而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城市公共雕塑既要体现出所在空间的独立性,也要在审美与观念方面对现有的僵化性审美和文化权力话语进行反思。

三、当代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雕塑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涌现出相当多的杰出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首先,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城市雕塑讲求的是自然和谐的美感,是指雕塑能够与所在城市的文化背景、人居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但是,纵观我国近年来的一些城雕作品,可以发现,具有鲜明艺术特征且能与城市背景相契合的作品并不多。城市雕塑作品出现整体质量下滑现象。

因此,艺术家需要对城市的文化内涵、历史发展、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提前了解,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单一创作,那最终只能导致雕塑作品与城市文化、环境出现脱节,无法融合。

其次,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城市雕塑的根本在于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公众,其公共性的特征使其具有民主、平等、开放、共享的精神内核。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对于城市雕塑的参与还只停留在无条件地接受城市雕塑作品,而雕塑的大部分建设过程是由主办方决策、艺术家设计创作。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将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公开,以至于城雕作品建成后难以引起市民的情感共鸣与喜爱。

最后,雕塑家的主观创作意志与大众接受之间存在的矛盾。大多数雕塑家在创作时,习惯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嵌于公共环境之中,而这种艺术风格往往与城市环境、市民意愿及城市文化等缺少密切的联系。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特殊表现方式,决定了它的公共性特征。一件雕塑作品从开始的提案到选取以及建成,都应有公民的参与。但当前,一部分雕塑家在创作城市雕塑时往往过于强调自身风格,仅从个人主观的审美角度出发,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发展背景以及其与公众间的互动,忽略了雕塑作品的公共性特征,致使一些雕塑作品难以被公众接受。

四、我国城市雕塑公共性的未来发展

雕塑家在创作城市雕塑时,需考虑到公共空间的环境构成。从自然环境来看,艺术家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去切身体会与感悟,综合考虑到光照、风向、干湿等气候因素对雕塑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城市的平面结构、周围环境以及人群等做出相应分析,最后依据环境因素确定雕塑的位置、大小、形式、色彩、材料等,使城市雕塑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有机统一,浑然一体的效果。

从人文环境来看,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特殊形式,因城市间地域文化、历史发展、当地风俗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在设计创作前,艺术家应对当地的历史文脉、文化传统、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等进行一一考察,从而能够对城市雕塑的构建有清晰、客观以及符合市民需要的定位,做到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以免城市公共空间内部出现一些大同小异、不符合其地域、人文环境的城雕作品。

同时,一座城市的品位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内有没有创造性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有适用于大众进行休闲娱乐和审美交流的公共场所,是否有大众参与的艺术探讨与批评存在。因而,在城市雕塑的构建中,公众的参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应有效利用传播媒介,加大宣传教育,引发市民对城市雕塑建设的关注,使公众可以及时了解与接收到相关的信息动态。

同时,公众也应合理利用政府的沟通渠道,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意愿,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积极地参与到城市雕塑建设活动中。

最后,艺术家应平衡好个人创作与公众审美之间的关系,既要把握自身个性化的审美取向,也要兼顾公众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发展概况以及公众的审美需求,尊重城市公共空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方式,创作出符合公众审美情趣且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的城市雕塑作品。

五、结语

当前,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愈加突出。城市雕塑作品立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与城市环境的融合,与公众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公共权力的表达,并且同当地的文化发展、园林植被、城市文脉与结构等方面也有着密切联系。

另外,城市雕塑能够很好地将城市的文化与思想传达给社会大众,使其融入公众生活并与之产生联系。尽管,目前的城市雕塑公共性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应该对其发展持有乐观态度,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城雕作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和公众。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公共性雕塑
巨型雕塑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我的破烂雕塑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写实雕塑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自然雕塑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费城城市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