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荡湖”河蟹新品系雌雄群体单性化养殖技术

2022-11-05 04:11罗明潘望俊陈文彬周文全肖温温齐若非周威浦竞文
水产养殖 2022年8期
关键词:增氧河蟹水草

罗明,潘望俊,陈文彬,周文全,肖温温,齐若非,周威,浦竞文

(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常州 213200)

2019年以来,河蟹单性化养殖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未见相关技术参数的研究报道。现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基于“长荡湖”河蟹新品系成蟹阶段全雌和全雄群体生长、性腺发育、最终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开展了河蟹雌雄群体单性化养殖试验。现将关键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池塘改造

1.1 平整池塘

养殖池塘3口以上,单个池塘面积以10 005~13 340 m为宜。销售结束后,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平整池底,调整塘埂坡度,坡比为1∶1.5~1∶2.0,平整并夯实斜坡和塘埂。

1.2 双层护坡

沿池塘底部和塘埂顶部四周挖环沟,沟深30~40 cm,从环沟底部向塘埂顶端由内至外依次铺设PE膜和聚乙烯网片,均埋入环沟,压实后用泥土覆盖至平整状态,避免河蟹由此处掘穴。

1.3 安装防逃设施

聚乙烯网片上端与白色防逃板下端缝合链接,铺设至与塘埂平面交汇处,用镀锌钢管固定。白色防逃板高约50 cm,钢管插入塘埂固定,钢管间距2 m,地上部分与防逃板同高,防逃板上、下沿用钢丝缝合后拉直。

1.4 安装增氧及进排水系统

池塘安装微孔管道增氧设备以及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2 水草种植

2.1 暂养池塘

2月中旬,池塘注水约20 cm,每667 m施用生石灰150 kg,兑水化浆后泼洒,清塘消毒。7 d后,沿微孔增氧管道均匀种植伊乐藻,株距1 m,行距2 m。

2.2 雌雄分养池塘

3月底,池塘注水约20 cm, 每667 m施用生石灰150 kg,兑水化浆后泼洒,7 d后开始沿微孔增氧管道均匀种植水草,直径约30 cm。

(1)全雌群体养殖池塘。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复合型水草,伊乐藻、轮叶黑藻条带间隔分布,株距1 m,行距2 m。

(2)全雄群体养殖池塘。移栽轮叶黑藻单一品种,全雄群体因活动力较强,水草种植密度需适量增加,株距1 m,行距1 m。

3 蟹种投放

3.1 自育蟹种

5月中旬,引进“长荡湖”河蟹选育新品系大眼幼体,每667 m投放2 kg左右。根据天气、大眼幼体活动情况,适当调节饵料投喂量和水质,至次年蟹种放养前开始捕捞。

3.2 蟹种暂养

暂养池塘水草种植结束后,挑选肢体健全、无病害的优质蟹种,投放规格为80~100只/kg。

3.3 雌雄筛选

5月中旬,待暂养池河蟹完成第二次蜕壳,抓捕后,根据雌雄性别筛选,投放规格一致、活力较强的河蟹到养殖池。其中全雌群体养殖池塘每667 m投放量为1 200~1 700只,全雄群体养殖池塘每667 m投放量为700~1 300只。

4 肥水育藻

养殖前期,蟹种摄食量较少,培育丰富的天然饵料即可满足其摄食需求。待水温达到15℃以上时,施用生物有机肥、硅藻藻种,提升水体肥度和硅藻等有益藻类浓度,抑制青苔生长,增加水体中的水蚯蚓、红虫等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量,为蟹种提供天然适口饵料。因养殖前期气温低且不稳定,3月中旬—4月中旬,每间隔2~3 d泼洒1次生物有机肥;4月下旬—5月中旬,待水温逐步上升且稳定后,间隔7~10 d泼洒1次,具体泼洒时间可根据蟹池水色变化情况调整;河蟹蜕壳后,施用1次水溶性钙离子,加速河蟹壳体硬化,提高成活率。

5 水质水位调控

5.1 水位控制

4月底前,光照弱、气温低且不稳定,水位维持为40~50 cm,利于肥水培藻。如遇气温突降,可适当提高水位,以降低河蟹应激反应;5—9月,水位逐步提高至100~120 cm,持续性强降雨期间需及时排水;10月后,逐步降低水位至80~100 cm,根据销售情况及存塘量及时调控。

5.2 水体消毒

3—4月,水温偏低,有害微生物活性较弱,每间隔30 d泼浇碘制剂(具体用量按产品说明书),对水体进行消毒;5—9月,气温回升稳定后,河蟹活动量增加,容易破坏池塘底质稳定性,有害微生物活性逐渐增强,每间隔20~25 d泼洒1次碘制剂;10月份后,气温渐降,根据河蟹存塘量及活动量等情况泼洒。碘制剂消毒1 d后,施用有机酸调节中和。

5.3 水质调节

4—5月,每月施用EM菌调节水质2次,间隔20 d左右,并在肥水7 d后施用底质改良剂(具体用量按产品说明书);6—9月,每月施用生物制剂(具体用量按产品说明书)调节水质3次,间隔7~10 d,降解转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同时根据蟹池水草长势、降雨量等情况,适当施用水草生长肥、小球藻、芽孢杆菌等,促进水草根系萌发,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和透明度;降雨过后,调节水质,稳定水环境,防止水环境突变刺激河蟹。

5.4 清理野杂鱼、除虫

野杂鱼卵易随注水、水草移栽进入蟹池。4月底前,施用茶粕素清除野杂鱼,避免繁殖产卵;5月初,每667 m投放15尾规格约4 cm/尾的鳜鱼苗,以控制野杂鱼数量,防止水体浑浊。3月中旬,虫害繁殖速度逐渐加快,若捞取少量水草至掌心摔打后,肉眼可见活动虫体,用药剂及时杀灭;4—6月,密切观察水草长势,若叶片数量明显减少,需补杀虫害2~3次。

5.5 投放螺蛳

螺蛳作为池塘常见的底栖生物,可以有效清除残饵、养殖生物排泄物和腐殖质,净化水体。5月初,每667 m池塘投放螺蛳约333 kg。

5.6 适时增氧

养殖前后期,根据水质及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开启增氧设施;养殖中期,傍晚至次日凌晨增氧10 h以上,高温季节施用生物制剂和投喂饵料时,确保增氧设施处于工作状态,防止水体中的溶解氧消耗过快。

5.7 水草管护

根据实际情况割除池塘中过多的水草,防止夜间和阴雨天缺氧。高温季节及时捞除伊乐藻死亡浮株,若伊乐藻生物量不足,及时补种轮叶黑藻或少量水花生。

6 饵料投喂

养殖全程投喂以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为主,投喂量随着河蟹体质量增加而增加,约占蟹体质量的0.5%~4.0%,实际投喂量根据河蟹生长摄食、存塘量、水温以及天气等情况适当调整。3月上旬,当蟹池水温达到12℃以上时,开始投喂,每次间隔2~3 d;4月下旬,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投喂频次调整为每天1次;10月中旬后,投喂间隔调整为2~3 d;其中6—9月,间隔30 d,掺拌中草药饵投喂。

7 病害防控

7.1 严格筛选繁育亲本

严格选用无特定病原且体格健壮、发育最佳的“长荡湖”河蟹新品系亲本进行繁殖,不盲目选用大规格及体弱亲本。

7.2 低密度自育蟹种

不建议采用“高溶解氧、高密度”的蟹种培育模式,坚持低密度养殖,以增强其低溶解氧耐受性,精选投放优质自育蟹种,提高成活率。

7.3 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生态调控措施,优化池塘生态环境,降低病害发生率。同时,定期投喂自制的中草药、免疫多糖、维生素C等药饵,提高机体免疫力。

猜你喜欢
增氧河蟹水草
关于北方河蟹养殖关键技术的探讨
不同机械增氧模式对池塘水质及施氏鲟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心理“增氧”,为心灵添一抹绿
基于物联网的渔塘环境检测系统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