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刍议
——以洞庭湖地区民歌音乐为例

2022-11-05 15:21谢墨晗谢铁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洞庭湖民歌

谢墨晗 谢铁华

(1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2中南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一、研究背景

洞庭湖区,位于湖南省的北部,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包括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及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和湖北省荆州市等共33个县(市、区),在湖南的部分占全省面积的15%,是湖南省的一大重要地理区域,故洞庭湖地区民歌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着一部分湖南的民间音乐文化。同时,洞庭湖区有着湖南乃至中国的“鱼米之乡”之称,因为洞庭湖平原由河湖冲击淤泥而形成,地势较低平且耕地集中,土壤肥沃;周围地区气候宜人、水源充足,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天然有利的自然条件。加之洞庭湖地区农业开发早,同时拥有雄厚的生产基础和劳动力资源。民间文化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作为洞庭湖地区的主要产业,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宜的民间文化。作为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丰富而灵动,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洞庭湖区有湖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及地貌,其特殊的地形下行程了捕鱼、采茶和耕地等多种不同的劳作方式,这些都是以往洞庭湖区常见的生产活动。民歌于劳动人民中孕育,故在这些劳作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花鼓、渔歌、山歌、劳动号子等民歌的不同形式。本文在研究民间文化的传承时,也是基于这几种民歌形式来探讨如何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强调:“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可见,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动力源泉,而其中文化建设除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更多的是对民间文化的发掘、传承与创新。一方面振兴乡村文化能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有利于传统音乐的发扬并融入新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民间音乐的传承同时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振兴,有利于特色音乐文化的输出并加强民族凝聚力。所以探寻当今湖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及其应对的措施,对乡村振兴理念的贯彻以及民间音乐的发扬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洞庭湖地区民歌的发展现状

在湖南省洞庭湖地区各市、县市情官方网站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以查询、了解到,洞庭湖地区湖南省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湖南望城地区的望城皮影戏、望城花鼓戏。岳阳市的巴陵戏、花鼓戏、临湘花鼓戏、洞庭渔歌、平江九龙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江民歌、平江皮影戏、云山山歌、啰啰腔等20多个省级保护项目,楚鼓舞、长乐山歌等30多个市级保护项目。益阳市有南县地花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赫山区花鼓、弹词、兰溪山歌等省级保护项目,以及洞庭小调、六步溪山歌、清塘山歌等。湖南常德有丝弦、高腔、澧水船工号子、花鼓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夯歌、安乡硪歌等20多个省级保护项目,澧水地方小调等50个市级保护项目等。综上整理,可以看到湖南洞庭湖地区的民歌不仅形式、内容、种类资源丰富,各个市、县都有着不同的民歌音乐,具有区域特点,而且还都有着宝贵的传承价值。

(一)洞庭湖地区民歌特点

洞庭湖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文化总体大致可以划分为:花鼓戏、渔歌、山歌和劳动号子。这也是湖南的民间音乐文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类型。花鼓戏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起源于湖南各地区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扎根于民间和广大群众,并根据湖南不同地区的语言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戏曲的基本元素都囊括在内,且结合了各地特色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渔歌作为洞庭湖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被渔民们称作“丫口腔”。“丫口”意为张口演唱,具有即兴与随性的特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描述,展示的就是岳阳洞庭湖上渔民们随性渔歌对唱的情形。山歌的范围较广,其发展深受地形的影响。湖南省境内丘陵遍布,洞庭湖区更是分布着丘陵和山地,因此形成了多种用于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山歌。劳动号子主要指的是澧水地区的船工号子,当然也有益阳的劳工号子、农事号子等,这些民歌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和振奋精神,因此多在劳动的过程产生,既有着地方小调的独特韵味,又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凝聚力。

总的来说,洞庭湖区的民歌有着鲜明的旋律即兴性、内容生活性和地域特色性。旋律的即兴性体现在歌曲的创作过程大部分都是在耕作、采茶、开垦和打渔等劳动中产生的,故曲调具有随意性,但也反映了人民真实的艺术体现和劳动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容的生活性体现在歌词上,这也是大部分地方民歌普遍具有的特点,即贴近生活且服务于生活,最大程度地展现劳动人民的真实日常状态。地域特色性则体现在湖南特有的方言特点,语调鲜明且变化丰富,形成了曲调婉转和旋律悠扬的特点;湖南各地区不同的方言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洞庭湖地区特色各异的民歌音乐文化。

(二)洞庭湖地区民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洞庭湖区民歌之丰富多样与特色各异,体现了湖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民族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洞庭湖的民歌正面临着消亡与衰退的危机。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冲击和流行文化的侵入下,洞庭湖民歌的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1.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洞庭湖民歌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是扎根于洞庭湖的自然生态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环境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产业转型的要求和规划,洞庭湖地区不断被开垦、围湖造田,长江上游的重工业制造业污染了水源,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此时依赖于洞庭湖生态的洞庭湖民歌生存空间就大大缩小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产生了冲击。多元文化促使现代审美视野发生变化,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审美视野逐渐渗入年轻群体,作为传统民俗文化的洞庭湖民歌,其欣赏者、继承者和创作者都大大减少。以花鼓戏为例,传统的花鼓戏表演人员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传承艺人匮乏。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文化了解较少,行业后继无人,有逐渐消亡的危险。原始成分随着现代文明进入不断消退,致使民间音乐在时代的浪潮中难以生存,湖南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相应受到阻碍。

2.民间音乐文化缺少创新发展环境

洞庭湖民歌作为宝贵且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应当受到重视并不断创新,但当地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创新的自发性力度不够。从洞庭湖民歌的种类繁多且没有明确分类的状况可以看出,当地对民歌细致的整理和搜集力度不够,从而忽略了洞庭湖民歌本身具有的价值和待开发的价值,对民歌的潜在资源利用力度不够,其发展也受到阻碍。但即使有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国家扶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当地相关从业者和研究人员若只是被动地创新,也不能在实质水平上推动民间音乐的发展,所以传承创新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是较弱的。

现代新媒体、新的传播手段的出现,是进行推广并传承民间音乐的方式之一。但新的审美趋势和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依然存在。当代高效的传播方式也意味着信息的停留时间不长,如何在短时间内引起年轻人对传统音乐元素的共鸣是创新过程中待解决的难题。

3.民间音乐文化忽视教育领域培养

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密不可分,民间音乐文化更是如此。音乐教育作为传承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洞庭湖民歌的传承上显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小学教育中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缺失的。特别是洞庭湖地区当地的一些小学,有丰富的音乐资源却没有加以系统的利用。年轻一代缺少耕作经历和时代背景,无法切身体会到民间音乐的创作内涵与美感,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得以实现。同时大部分高校的音乐理论培训都是建立在西方乐理之上,与民间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对民间音乐的教育仅仅是普及的程度。洞庭湖地区的教育领域中,许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缺乏文化自信,对民歌没有全面的了解,这必然也会使民间音乐的传承受阻。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探索

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应当立足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无论是推进湖南当地文化建设还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对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保护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洞庭湖民歌与其他传统曲艺文化或非物质遗产一样,要进行现代化发展或改造都应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所以,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并适应其策略持续推动湖南民间文化发展,在新视野下寻找洞庭湖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是亟待考虑的问题。基于以上洞庭湖民歌的发展现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当地实际,从正确定位、创新形式和教育推广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有助于洞庭湖民歌的传承和湖南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正确定位民间音乐文化,推动产业转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动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复兴,并使文化对乡村风俗文明建设和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我国集人口之众与农业之盛为一体,农村得不到振兴就难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要实现以文化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就要促使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观念有效对接,并正确定位民间文化音乐,转变观念。随性而自由、产生自民间的洞庭湖民间音乐并非就代表着农耕牧渔的生活,它通过积累和创造融入民众的生活中。我们研究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其原生态性,但民间音乐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忽略时代发展,民间音乐本就是植根生活的,因此也应为了适应时代而加以创新。

新时代洞庭湖民歌既面临着挑战,又迎来了机遇。民歌与文化产业可以在文化与经济的层面上有机结合,深层次地挖掘洞庭湖区的民歌音乐加以保护,使民间音乐生长于市场并得以生根发芽,增强当地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将不断提升该区域的文化影响力,并促进洞庭湖区乃至整个湖南的文化迈进与经济发展 ;同时在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推广中,要彰显湖南文化特有的魅力,进一步提升文化的涵养艺术性。所以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础下,对洞庭湖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整合、归类和开发,如旅游业的利用等,可以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实现利益化。对洞庭湖的民歌适当进行现代化改造与转化,使其具有当代意义的品牌化特征,用以打造国际声誉。这个举措不仅有利于构建洞庭湖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生态发展,更是对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实现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呼应。

(二)创新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融入当代元素

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无法提高总体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促进洞庭湖民歌的发展,在其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纵观洞庭湖民歌音乐的发展历程可知,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播形态与发展路径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流行音乐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普及之前,当地群众能够接触到的音乐形式只有民歌,所以这是湖南民众抒发自身情感的途径。当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追逐与喜爱是民间音乐传承的很大阻碍之一,因为时代在前进,不可能要求年轻一代的审美停滞不前。因此,传统与民间音乐应跟上时代的“潮流”,并结合整体的文化形势进行创新。如在洞庭湖民歌中适当地加入流行元素,或加入现代文化创新的表演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民间文化,并对此产生兴趣。所以,在文化的传播上也要学会创新,要通过网络加大宣传的力度。现在许多传统文化工作者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及具有即时传播性的平台来进行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且已有显著成效,但大部分集中在民间美食与手工艺的领域,鲜有涉及民间音乐与传统音乐,即使有该领域的自媒体工作者,但因为内容形成等原因,得到的热度与反响也不大。湖南省地方文化部门可以大力支持这一类自媒体,为他们提供流量与传播度,并开设相应的官方账号,比如微博、公众号等,定期推送与当地民间音乐相关的信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并尽可能地吸引受众关注。通过新兴媒体如短视频等推广民间音乐,可以让音乐的传播更加贴近现代化社会,增加当地群众乃至全国人民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让群众不再对民间文化感到“陌生”,从而让更多群众接受民间音乐。

重视中小学音乐课堂对民间音乐传承的作用。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普及传承发展民间音乐最重要的阵地,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教学科研机构加大中小学音乐师资培训,利用校本教材资源的研发,逐步提高民间音乐在教材与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当前,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各地市政府热衷于开发本地区民间文化故事,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建议各地方政府斥巨资打造的这些音乐文化表演故事在收取旅游文化门票获利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未来市场,比如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实行免费现场观看,让音乐教师现场感受本地民间音乐改编新创的艺术魅力;加强与教材出版部门的联系,提供能进教材或是校本教材的宣传资料;提供能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文化表演精华版音视频,丰富音乐教师在讲授本地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手段。说实在话,由于商业版权保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讲授民间音乐时能获取的教学资源很有限,现有的要么很陈旧,要么艺术水平很一般,这也是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民间音乐很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民间文化商业演出的水准、质量都非常不错,但在小学生中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文化市场是很有前景的,投资方损失些目前的商业利益是值得的。如张家界景区大型实景演出的《天门狐仙——刘海砍樵》,是对花鼓戏的全新演绎;望城铜官窑景区创作的《君生我未生》,是对长沙窑历史上流行的里巷歌谣新的传唱,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三)研究教育中的民间音乐,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文化的保护也以人为载体,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主体都在于相关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格外重要。当前,学校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是未来继承民间音乐的主要群体,也是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军。所以学校有必要将民间音乐文化植入教学体系,将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与文化自信贯彻到教学中,用潜移默化或者情境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民间音乐的素质培养,且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表面。教师自身应当十分了解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当地有关部门可以设置具体的项目资助、培养教育领域的人才,只有充分了解了洞庭湖地区的民歌特点和体系,才能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并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民族音乐价值观。在具体操作中,应从中小学阶段着手,让孩子从小在民间音乐的浓厚氛围中成长,让孩子了解民间音乐,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民间音乐作为素材,赋予其生动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向学生讲述与湖南民间音乐相关的知识,引导湖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现状;抑或将民间音乐的传承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民间音乐。在授课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比如《铜钱歌》等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湖南民间音乐的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可以更加注重对当地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充分挖掘和培养相关的人才,以加强对洞庭湖地区民歌的深入探讨和整个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体系的完善,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

四、结语

总之,对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不断发掘和对洞庭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对湖南民间音乐体系以及其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对洞庭湖民歌进行传承与保护时,应当结合现今其发展的现状及生态,贴合文化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运用恰当的形式对音乐进行传承和融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体系,推动洞庭湖民歌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其文化价值。基于当前湖南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尚存的显著性问题,在乡村战略的背景下,从思路、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新的创新发展,并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与新媒体传播相适应、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创新价值。在政府、文化工作者、人民群众的齐心协力下,湖南民间文化也将在新时代文化观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力,呈现湖南音乐文化别样的艺术色彩,促进湖南的民间音乐文化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洞庭湖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穿花衣 唱民歌
美丽的洞庭湖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