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产真人儿童影视剧的发展现状

2022-11-05 19:48刘鸣山北京电影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3期
关键词:影视剧创作儿童

刘鸣山 北京电影学院

儿童以及青少年属于国家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的成年人,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属于众多社会群体中最有可塑性的群体。影视作品将会成为他们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他们在此阶段观看了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势必会受到有益的价值观引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和谐稳定,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国有4 亿少年儿童是巨大的观众层,但是我国对儿童影视与国外对儿童影视剧的认识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假如我国的孩子们长期一直接受的是国外的影视作品,势必会受到国外价值观的影响,假如我们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国外的美学标准和艺术表达形式,那么传承将会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国产儿童影视剧及拍摄出符合具有我国特色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儿童影视作品具有深远意义。

一、国产儿童影视现状

从新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三毛流浪记》开始,儿童影视作品一直是国产影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 至60 年代开始相继出现了一批经典的儿童故事片:《鸡毛信》《小兵张嘎》《报童》《两个小八路》《豆蔻年华》《天堂回音》《红衣少女》《霹雳贝贝》等。20 世纪80 至90 年代也开始出现儿童电视剧,如《精豆子外传》《16 岁的花季》《小龙人》等。相信这些片子是很多当下六零后到九零后的童年回忆,但也几乎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对国产儿童影视剧的回忆停滞了,紧接而来的更多是日本漫改动画片。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因为影视剧受到资本的影响加大,影片在市场竞争中的收益情况逐渐成为检验一部影片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儿童影视剧开始逐渐衰落。因为对于电影投资商来说,儿童影视剧不是一个赚钱的产业,更多的是奉献的、公益的、与教育紧密连接的产业,很多人认为儿童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属于国家的事。与收益无法挂钩的儿童影视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伍了。

2001 年中国加入WTO 后,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儿童影视剧,整个国产电影界都在经受着考验,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随着这次冲击,国产儿童影视剧的创作队伍逐渐散落开来,20世纪80 年代积攒下来的优秀创作人员,原本已经形成了有规模的创作链条,但如今却很难看到他们的踪影。

笔者通过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了解到,其实自2001 年开始,儿童电影的产出数量是很多的,一直占国产电影的10%左右。但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却没有几部。近些年来国产电影在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竞争中,逐渐闯出了一片天空,有了独特的创作模式,开始受到国人的青睐,但是儿童电影却依然在惊涛骇浪中“残喘”。我国大部分儿童电影仍然是动画大电影,现在的孩子同样需要真人故事片记录下属于他们的欢声笑语和忧愁烦恼(不同的时代孩子的所思所想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国大部分成年人对儿童电影的回味依然停留在他们孩童时期所观看的儿童故事。

近些年来,虽然在一些一二线城市出现了出品创作儿童影视作品的制片公司,但是大多数公司主攻方向是动画片,而且大部分公司依然在漫漫长路中探索,其实专业化的儿童影视剧制作团队尚未出现。

虽然很多投资者表示儿童影视剧正是当下市场所稀缺的,但是更多的是对儿童影视剧拍摄成片后的无望,因为儿童电影的收益确实非常不容乐观,很难有千万元以上的票房。腾讯综艺节目《导演请指教》中电影学院教师孟中老师也曾对节目中的制片人表示怀疑是否会投资一部儿童电影。大多数的中小型电影投资人对儿童影视剧的认识依然停留在20 世纪80 年代。

我们不得不承认儿童真人影视剧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曾经类似《霹雳贝贝》《小龙人》《小兵张嘎》等儿童真人影视剧很难再见到了,这不仅仅是影视画面上的,更多的是创作思维上的缺失。我们极需要新时代下的新思路,创作属于当下的精品儿童影视。

二、创作者们正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创作者的态度需要回归创作本身

在创作作品之初,创作者首先应该想的是什么呢?海外优秀儿童影视作品的艺术追求表明:使观众爱看。

大部分我国儿童影视创作者依然仅停留在:使观众受教育的层面。当然很多国外儿童影视作品也都存在教育意义,但是观众之所以热爱其作品,无不是突出的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的世界观设置,比如《哈利波特》《雨果》《狐狸与我》等。其次观众才会被其背后的价值观所影响。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创作之初假如就想着要如何教育观众,这样的出发点本身就是一种凌驾于观众之上的自我定位。而对于认真负责的创作者来说,如何让观众喜爱这部作品,让作品变得有趣是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当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关于儿童影视作品的教育意义,只是面临当下儿童影视作品进院线难、投资难回报的现实问题,需要有一个良性循环的解决办法。说到“教育”,我们试想一下,作为观众进影院更想观看的是有趣的片子,并不是为了接受什么思想教育而看电影。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受到家长的教育,在学校要受到老师的教育,只有在与朋友一起的时候,孩子们才会具有主动权,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朋友之间孩子们讲的不是“教育”而是“分享”。因此,笔者认为即便创作的作品中有教育的成分在,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内心想的应该是“分享”,分享一种人生体验,分享一种人生感悟。这种“分享”精神可能要比“教育”会显得更加真诚。但是创作者把儿童影视简单的视为一种教育手段,给我们的观众上政治课,观众被迫观看,这样很难在市场经济中与海外儿童影视剧进行竞争。

英国作家康拉德在总结自己的创作意图时所说:“我的目的……是使你观看。”所以作为创作者的我们应该将观众喜爱放在首位,创作过程中瞄准小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将他们牢牢的“锁定”在屏幕前。

电影人应进入学校中,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提炼故事。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也是孩子们接受学习,改变价值观最直接的环境场所,同时也是孩子们集体意识最强的场所。在这里留有他们最真实动人的欢声笑语,电影人应该好好挖掘这样宝贵且普遍的生活素材。每个时代的孩子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电影人应关注当下,选择当下儿童适用的语言和词汇,创作“接地气”的儿童电影,如此才能让观众不会有距离感。

(二)“清规戒律”放一放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一直把儿童影视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因此会常常将儿童影视剧作为一种影视剧或者教育行业的附庸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给儿童影视剧设下很多“清规戒律”。

其实,我们的很多“清规戒律”在孩子们看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有足够的心智分辨表面背后的善恶,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禁区”。但是对于作品来说,过分的严谨反而会使得故事情节为了迎合“清规戒律”而脱离人性、脱离现实。这样的创作不仅隔绝了观众,创作者的创造力也会开始匮乏。比如作为创作者的我们常常会担心剧情里涉及恋爱情节,是否就成了在鼓励孩子早恋?假如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画面,或者有太多对于异世界描述的情节是否就在鼓励孩子封建迷信?这样的思维真的会将我们的创造力捆得毫无生机,为了迎合我们设下的条条框框,创造出了一堆“行尸走肉”般的故事。

可以想一下,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不是都涉及了爱情故事吗?《辛巴达历险记》《西游记》(儿童版)不也有战争场面的描述以及对奇幻世界的打造吗?同时这些故事中的主角也都是成年人而非儿童,这些故事直到今日都是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儿童文学作品。

再例如《哈利波特》中也存在打斗以及恋爱等桥段,《小淘气尼古拉》里面也有很讨人厌且自私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及成绩虽然不好但是内心善良的学生。我们需要反思这些“清规戒律”是否真的必要。

在创作中是否可以先把我们自己设立的“清规戒律”放一放,只要我们的主题是宣扬正能量即可,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更明确更深层次的体现故事的主题,让其打动人心。在此基础之上,创作者可对方式方法做适当的“收敛”,但是假如因呈现形式的影响导致主题混乱不堪,那观众必然一头雾水。就好似一名优秀的学生,我们不会在意他的长相是美是丑,不会在意他的性别是男是女,不会在意他的年龄是大是小,不会在意他是否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但是我们会非常在意他本人品德的优良和思想的健康。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过:“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于我们的呆滞生命……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

这句话提醒我们创作者,所谓作品创作,应该是积攒和展现我们生活里的有益素材,而不要过分的说教和拆解。年龄小的观众本应享受普通观众的所有媒介权力,而不是成年人的附庸品。

其实,所谓的“清规戒律”更应该考虑的是在画面呈现上,而非故事本身。举个例子,笔者在电影院里观看周星驰的《美人鱼》时,很多桥段常会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虽然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里面幽默的表现形式和对奇幻世界的打造是孩子们爱看的。我们再回想一下曾经有一部儿童动画片《魔方大厦》,里面也有割下耳朵换耳朵的桥段,以及把爸爸妈妈锁在罐头里的桥段等。但是因为它是动画片,就使得观众忽略了这些场景,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幽默或超现实的表现形式。再比如,孩子手里的娃娃会说话这个概念,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产出《玩具总动员》这样的动画片,也可以产出《安娜贝尔》或者《鬼娃娃》这样的惊悚片。因此,其实这些“清规戒律”应该是考虑在画面呈现和讲述方式上,而在故事创作的时候,应给我们的创造营造出自由的空间。

(三)国内儿童影视作品的市场推广、发行渠道有待成熟

曾经,很多国内城市都设立有专门的儿童影院,专门放映儿童电影。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到大礼堂式的影院观摩学习优秀儿童影视作品。后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到来,各地儿童影院的经营确实遇到了经济困难,都相继转向院线发行。

由于儿童电影自身的局限性,除了寒暑假或者六一儿童节这样的特殊时间院线排片会容易一点,其余时间院线都是为更容易盈利的商业大片让路。虽然无奈,但是院线为了良性循环的经营下去,必然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创作者的影视作品也要逐渐适应和服务“多屏时代”的到来,爱奇艺、腾讯等各大网络平台都设立了儿童单元,但里面依然都是类似《小猪佩奇》这样的动画片。故事片、电视剧、舞台剧,还有各种线下活动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以及推广方式仍然有待发展。

(四)政策扶持

20 世纪80 年代,党中央委派曾经饰演过江姐的于蓝老师成立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之后又成立了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必须生产至少五部不同类型的儿童电影,其他各电影制片厂也都要学习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至少生产一部儿童电影。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儿童影片,例如《天堂回音》《红衣少女》等电影都在海外获得过国际主流电影节奖项。这样的影片被海外的儿童看到,势必也会影响他们对我国的认识。

其实早在2004 年广电五部委就发出过文件《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通知》,相关内容如下:1.充分认识少年儿童电影工作的作用和地位。2.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探索少年儿童电影发展新思路。3.加强少儿影片创作,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精神食量。4.努力做好少年儿童电影发行放映工作。5.继续做好优秀影片推荐工作。6.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年儿童电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7.采取多种形式,妥善解决中小学生观看电影的费用问题。8.各地电影、文化、教育、财政部门和共青团、少工委、妇联要把组织好广大少年儿童观看优秀影片作为一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2018 年,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力争3—5 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常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表示要重视儿童电影教育。个人的力量终归渺小,很难突破困局,不仅要创作优秀作品,还要培养观众观看儿童影视作品的习惯,所以国家的支持会给创作人很大的动力和希望。

笔者从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了解到:在荷兰,目前发行的电影中有24%的份额是儿童电影,其中71%的儿童电影可以出口到至少一个国外市场。荷兰的儿童电影导演可以得到荷兰电影基金会以及媒体基金会的资金支持。2003 年荷兰电影基金会启动了一项双年计划(每次进行一般的淘汰率),导演提出申请,基金会选出8 个项目,再从中选出4 个完成的剧本,其中两部会拍成电影,一部针对4—8 岁,一部针对9—12 岁。拍摄完成的电影也都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荷兰,政府电影拨款的40%将用于拍摄儿童电影。

也许对于创作人和影视投资人来说,确实需要明确的资金扶持政策,从而才能大胆的投入到儿童影视的创作中来。

三、笔者的创作经历

虽然当今优秀的国产真人儿童影视作品还未出现,但是随着电影院里其他电影的播放,大家也能感受到儿童会喜欢哪类作品。比如《哈利波特》《美人鱼》《西游降魔》《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雨果》等,此类作品是有共同特点的。比如故事简单叙事、色彩浓郁、画面干净、节奏型强、故事都含有魔幻色彩和幽默成分。因此作为创作者的我们应该吸取这些经验,使我们的故事更好的被我们的小观众接受。

笔者曾创作过两部儿童影视作品,其中有一部讲述的是现代版的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名叫《看不见的王国》:阿卜杜拉的妹妹长期失明,尝试过各种医疗手段一直没能治愈。一天夜里,妹妹突然跟阿卜杜拉说自己每天都做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灯神治愈了自己的眼睛。阿卜杜拉虽将信将疑,但是为了能让妹妹重见光明,他踏上了一段寻找灯神的奇幻旅途。

在《看不见的王国》这部作品里,笔者也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关于信仰的力量——虽然它不能在物质上给我们满足,但是却可以安放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着我们看世界的态度。

其实关于“信仰的力量”也并非是儿童必须要懂得东西,哪怕是成人对这个概念都是模糊的。但是无论我们是成年人还是儿童,这个主题却时不时总会围绕在我们身边,儿童对这样的问题当然无法回答,这就需要成年人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学校教授着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对于这些人文或者哲学上的问题却很少触及,作为儿童影视剧的创作者,这正是我们需要带给小观众的东西。分享成年人的思想感悟,补充学校教育里未能触及但是对孩子身心发展却有意义的东西。

《看不见的王国》尽量做到了画面整洁、色彩浓郁、节奏明快、故事简单的特点,因此在放映中非常受到小观众的喜爱。在画面上为了迎合小观众的口味,我们必须非常注意美术上的布置,避免混搭跳色,让画面中形成明显色块,人物造型上也要遵循这种方法,让其是整体的颜色,避免儿童衣服上的卡通图案出现,然后在摄影上尽量避免炫技,保持质朴易懂的拍摄方式,这样就会有一种简单的高级感,有助于儿童看懂画面内容。故事保持简单叙事,不做复杂的情节线,基本都是单线叙事,不仅是为了让儿童看懂故事,同时更有助于其在观看的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这种互动的方式十分有利于将小观众“紧锁”在荧幕前。

当然短片到现在为止是一种无法取得盈利的影像形式,作为投资者都是希望将故事做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因为这两种形式有着明确的分账标准。但是在此笔者不得不说一种新的具有明确分账标准的影像呈现形式——短视频中的迷你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儿童影视剧的创作者也未必只追求电影和电视剧两种形式。现在创作者面临着投资难、回报少的的问题,创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形式,制作5 分钟左右一集的短视频剧,故事情节未必复杂,但是画面和世界是新奇的,通过单元剧与科学教育或者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小观众们逐渐认可了故事里的世界以及故事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之后,创作者可以再尝试改变形式,创作剧场版的电影故事,让其走进电影院。这样的尝试投资相对于直接投资一部电影的风险要小得多。漫威作品也是先有漫画再有电影,《哈利波特》 也是先有小说再有电影。李子柒也是经年累月的在网络上坚持发短视频才有了现在的成果。从创作故事情节转移到创作人物形象和世界构建上也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院线暂时难接受儿童影视,那么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也许创作者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个平台。

猜你喜欢
影视剧创作儿童
Jazz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