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中国的十个维度

2022-11-05 16:18熊争艳,王希,黄垚
今日科技 2022年10期

2012—2022 年,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书写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同维度的独特标识记录下中国的非凡十年。

中国高度

8848.86 米!2020 年5 月27 日,五星红旗再次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

海拔6500 米——4 月30 日下午,世界海拔最高的5G 基站投入使用。5G 信号已实现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

刷新高度的,不只是5G 信号。

世界海拔最高的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穿行于雪域高原,最高海拔3650 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四川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 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站,海拔5068 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并网光伏电站——西藏羊易光伏电站,海拔4700 米;

……

中国的发展达到崭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3.9 万亿元提升到114.4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 美元到超过1.2 万美元,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

追求、抵达、再出发,中国人向上攀登的脚步不会停歇。

中国速度

2021 年,时速600 千米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中国继续引领世界铁路技术的突破;“九章”“祖冲之号”的问世让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

速度,折射科技实力的提升——

2021 年12 月10 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400”。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断加快。

速度,凝聚发展进步的动力——

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 突破”到“4G 同步”再到“5G 引领”的跨越,实现全国行政村“村村通宽带”……

速度,彰显社会制度的优势——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10 多天时间里拔地而起,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提升,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次次快速出击,体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中国跨度

“探火”“奔月”“逐日”,跨越星球是我们从未停止的脚步。

跨度,丈量着时间与空间,更记录下新时代中国奋力前行的铿锵步伐。

放眼神州,以“跨越”实现“联通”。一个个重大项目,跨越山川,跨越江海,让流动的中国更显活力。

伶仃洋上,总长约55 千米的港珠澳大桥宛若一条巨龙,一桥飞架三地。

天山之上,乌尉公路“咽喉”工程——全长22.1 千米的天山胜利隧道正加紧施工。建成后,这条“雪域天路”将穿越天山,成为贯通南北疆的幸福之路。

放眼神州,以“创新”促进“跨越”。一个个高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注脚。

2022 年9 月,C919 大型客机成功获颁型号合格证,成为我国大飞机事业的重要里程碑。C919 立项至今15 年,攻克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

10 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在一批中央企业攻关带动下,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

中国精度

2020 年12 月6 日清晨,一份“宇宙快递”正在交接。21 秒内,一“抱”一“抓”,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交会对接,让历经千难万险采集到的月球样品一气呵成踏上来地球的路。

“太空穿针”惊险浪漫,背后有百千米测量范围内、测距精度达0.2 米的微波雷达保驾护航。

国之重器,累积于每一次对精度的追求。0.01毫米,这是极小径铣刀的直径,仅相当于八分之一头发丝粗细;±0.06 角秒,这是纳米时栅的最高测量精度,相当于360 度圆周内任意1 度的六万分之一,达到现有检测仪器水平的极限。

致广大而尽精微。

涉及9000 多万人的脱贫攻坚,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准到人;需要规模巨大的精准组织——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

翻开擘画中国2021 年到2025 年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大”文件中却有不少“细”安排: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 岁,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 人……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中国追梦路上的鲜明特色。

中国深度

四川凉山,锦屏山隧道中部,2400 米地下,有一处安静地点——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

与国际其他的地下实验室相比,这座实验室岩石覆盖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可用空间大,正助力我国在暗物质和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这里,中国高校取得近30 项暗物质研究成果。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等均在国际领先。

中国不断向未知的空间开拓,向科技的极限求索,挺进深海、进军深地、探索深空。

深海——2020 年,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深度10909 米;2021年,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 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深井——2022 年,塔里木盆地,中国石油首口超9000 米的深井鸣笛开钻,标志着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更进一步。

深空——“中国天眼”,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由佳木斯深空测控站、喀什深空测控站、阿根廷深空测控站组成的中国深空测控网,测控覆盖率达90%以上。

中国力度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10 年来,我国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我国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6 亿户,带动就业近3 亿人,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源。

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一系列制度创新催生巨大内生动力。从司法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改革完善住房制度、医药卫生体制,一批批改革实招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进人民福祉。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取消外资逐案审批制;授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等经贸平台……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激活自身发展的澎湃春潮,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厚度

今日中国,正在厚植创新的基础。10 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 年的1.03 万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2.79 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曲线迅速上扬,2021 年为1817 亿元,年均增长15.4%。

今日中国,正在传承创新厚重的文化。10 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复兴文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熔古铸今、激活经典;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纷纷兴起,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

今日中国,正在打造雄厚的实力。我国建成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使我国实体经济底盘更稳、产业升级根基更牢,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5G 网、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

厚积薄发,才能走得更远。中国人将继续踔厉奋发、脚踏实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密度

所谓“寸土寸金”,今天的中国,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不断探索,让“寸土产出更多的金”。

“密度”提升,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入手。“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与2012年相比,2021 年我国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水耗强度分别下降26.4%、34.4%、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58%。

“密度”提升,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 位,比2012 年跃升23 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无论是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还是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都是各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注解。

“密度”提升,需要产业提质增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 年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愿望正走向现实。

中国广度

2022 年7 月,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克罗地亚,一座长2440 米、宽22.5 米的公路斜拉桥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称赞这座桥“实现了将克罗地亚南北领土连为一体的夙愿”。

像佩列沙茨大桥这样的工程,正成为中国贡献的崭新地标……

在这个蓝色星球,中国与世界更加联通——

平均每分钟有7300 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吞吐;

平均每天有40 多列火车在中国与约200 个欧洲城市间穿梭;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国家级“展会矩阵”,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惠及全球。

今天的中国,“朋友圈”扩大。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 个,同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

中国温度

从百姓不断改善的生活,最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温度。

大凉山腹地,绝壁千仞。一座2556 级的钢铁“天梯”,让“悬崖村”告别下山需要爬17 段危险藤梯的历史,村民搬下“悬崖”,开启新生活。

历时8 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3.5 亿人次的农村学生,吃上营养均衡的餐食,这得益于我国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

10.4 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近3700 万老年人正在享受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

13.6 亿人参保基本医疗保险,能用更低的价格、用上更多的新药好药,不少人开始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这样的温暖,日渐充盈着中国人生活的不同切面。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人将有更暖心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