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法在困境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06 07:21曾丹
艺术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摘要:我国目前存在数百万的困境儿童,这些困境儿童出于自身或家庭的原因,存在一些行为偏差,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对此,国家和社会十分关注困境儿童的状况,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提供服务,来改善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困境儿童的发展。文章主要研究艺术疗法在困境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艺术疗法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创造轻松、安全的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帮助困境儿童缓解心理压力,获得自身的成长,从而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关键词:艺术疗法;困境儿童;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1 概念解析

1.1 艺术疗法

南姆伯格致力于以儿童为主的艺术教育,认为艺术治疗是通过图像将内心的潜意识表达出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绪[1]。美國艺术治疗协会指出,艺术治疗应用于那些经历了创伤、病痛的人,其进行艺术创作能够抚平内心的伤痛。英国艺术治疗协会指出,当事人在治疗师的陪同下表达自我,治疗师关注的不是艺术创作的结果,而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当事人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艺术创作,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总的来说,艺术治疗是在一种轻松安全的环境中,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的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并且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得到提高。

1.2 困境儿童

世界银行将困境儿童定义为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些儿童因贫困、被父母遗弃而无法正常生存,需要社会给予帮助[2]。民政部将儿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孤儿、困境儿童、困境家庭儿童和普通儿童。耿彤彤认为困境儿童的问题是个体、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存在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3]。困境儿童大致可分为家庭困境儿童和自身困境儿童,家庭困境儿童是指因家庭贫困、遭受灾害等陷入困境的儿童,自身困境儿童是指因自身残疾、疾病等陷入困境的儿童,本文所提及的困境儿童指家庭困境儿童。

1.3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技巧等,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社会工作不仅是一种专业,也是一种职业。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个案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问题,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福利水平。小组工作是以团体活动的方式为小组成员提供服务,促进小组成员的发展。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服务对象,通过在社区开展活动等方式,评估社区需求,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2 艺术疗法的分类和运用

2.1 艺术疗法的分类

艺术疗法一般可运用绘画、舞蹈、音乐、游戏、心理剧等艺术形式。一是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一种非语言性疗法,人们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的冲突、痛苦等。绘画疗法不需要有高超的绘画技能,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就可以表达人们的情绪,比如鲜艳的颜色表达快乐的情感体验,而灰暗的色调则表达了消极的情感体验。绘画疗法可以在治疗师和当事人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治疗师可以通过绘画了解当事人的情绪,当事人也可以通过绘画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舞蹈疗法,舞蹈疗法是指运用舞蹈的形式,调动人体的机能,以积极的动作代替以往消极的动作,从而缓解压力,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美国舞蹈协会指出,当人们跳舞的时候,可以达到身体和心灵平衡的效果[4]。三是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治疗者可以在音乐中放松下来,经过治疗师的引导,有效缓解痛苦,促进身心健康。四是游戏疗法,游戏疗法大多应用于儿童领域,卢梭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然活动”,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规则,提高情感功能和社交能力。五是心理剧疗法,即角色扮演,让被治疗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从扮演的角色中体会到另一种人生状态,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实现虚构与现实的沟通。

2.2 艺术疗法的运用

艺术疗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运用在某一特殊群体当中,也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史若锦、杨坤雨提出将艺术疗法与临终关怀相结合,帮助病患减轻濒死前的恐惧,安抚患者的负面情绪,达到心灵治愈的目的[5]。刘航奇将艺术疗法运用于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的干预治疗,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问题,帮助其回归社会[6]。此外,艺术疗法还可以运用于一些日常的生活情景中,比如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人们摆脱抑郁状态等,由此可见,艺术疗法对普通人的心理问题也有很好的缓解效果。根据艺术疗法形式多样、轻松愉悦、包容性强的特点,将艺术疗法运用于困境儿童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十分契合困境儿童敏感、脆弱的特点,能够大大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的效果。

3 艺术疗法运用于困境儿童小组工作实务的过程

3.1 小组工作的前期准备

3.1.1 问题的分析

本次小组共有8名成员,都属于家庭困境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庇护,这些儿童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行为偏差,比如打架、斗殴、偷窃等。通过对家长和儿童的初步访谈,总结出这些困境儿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情绪管理能力不足。这些儿童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大发脾气,攻击其他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怒火。二是缺乏爱与被爱的情感体验。这些儿童因为家庭贫困,或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总是试图在同辈群体中寻求缺失的爱的体验,然而也是屡屡受挫,很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缺乏对自我的认可。在对这些儿童的访谈中发现,这些儿童大多自信心不足,不愿意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交流,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性格较为孤僻。

3.1.2 服务目标

通过6节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情绪,互相熟识,彼此间建立联系,获得爱与被爱的体验。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小组成员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在艺术活动中获得快乐。在小组活动中,儿童能提升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3.2 活动过程

3.2.1 第一节小组活动:很高兴认识你

第一节小组活动的目标是活跃小组氛围,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认识,也以便社工对小组成员做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小组成员目前的状态,当6节小组活动结束以后,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对比。环节一是破冰游戏,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击鼓传花。社工背对小组成员播放音乐,当音乐停止的时候,玩偶落到谁手里,谁就起来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让组员之间有一个大致了解。游戏结束的时候,现场氛围变得愉快起来,社工再接着引导小组成员完成环节二的活动:我的自画像。社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彩色画笔,引导小组成员在白纸上画自画像,自画像可以让儿童表达对自我的认知。在绘画过程中,有些小组成员展现了对绘画的喜爱,可以自主地完成绘画,有的年纪较小的儿童则显得有些困难。对于擅长绘画的儿童,社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擅长绘画的儿童,社工和志愿者坐在儿童旁边帮助其完成绘画。绘画完成以后,社工鼓励儿童上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其他组员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这样的活动,儿童不仅能加深对自我的认知,还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最后,社工让儿童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可以向家人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3.2.2 第二节小组活动:一起来涂鸦

通过第一节小组活动,小组成员之间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次见面也不会如第一次那样拘谨。社工邀请小组成员一起站起来做手指操热身,带领大家进入活动状态。然后社工拿出准备好的大纸和彩笔,所有小组成员可以坐在地上一起涂鸦,一起用彩笔,社工鼓励小组成员发挥想象力在纸上任意涂鸦。在涂鸦的过程中,社工和志愿者因仔细观察儿童的绘画并且主动与儿童沟通,鼓励儿童表达自己所画的内容。有的儿童会在纸上画一个大大的自己,说明这个儿童可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的儿童则只占用小面积的纸张,说明这个儿童需求感不强,或者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随着活动的推进,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协作,发挥特长,共同去创作一幅画。通过这次活动,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明显的提升。

3.2.3 第三节小组活动:打败情绪小怪兽

本次活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为通过“情绪脸谱”,认识情绪。社工拿出准备好的“情绪脸谱”,询问小组成员这是什么情绪,并且和小组成员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绪,让小组成员对每一种情绪以及出现该情绪的场景有一个大致认识。环节二为“情绪猜一猜”游戏,小组成员两两一组,一人通过面部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一种情绪,另一人则猜出对方要表达的情绪。在游戏当中,有些儿童很快就能猜出对方要表达的情绪,组员之间的默契度有所提高。环节三则邀请小组成员上前和大家分享自己克服不良情绪的故事。有的儿童说当自己特别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出去运动,运动完之后脾气也消失了;有的儿童说在自己很难过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天空,这样就不会那么难过;有的儿童说当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就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写下来。社工对愿意分享的儿童表示鼓励,并且引导大家讨论打败情绪小怪兽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克服坏情绪的方法。通过这节活动,小组成员之间更加熟悉,还可以互相提供建议和帮助。

3.2.4 第四节小组活动:假如我是你

在小组活动开始的时候,社工播放最近很受儿童欢迎的歌曲,然后带大家一起唱歌,在合唱的过程中,大家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都很投入歌曲的演唱。紧接着,社工向组员介绍本次的活动内容——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另一种角色,设身处地地感受另一种角色的所思所想,体验另一种角色的喜怒哀乐。将两个或者三个儿童分成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家庭里的角色,可以自己设计表演的情景和内容。有的儿童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有的儿童扮演孩子的角色,有的儿童甚至扮演爷爷、奶奶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环节中,社工发现很多孩子是有独特想法的,当其扮演父亲或母亲的时候,会针对家庭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很愿意去沟通,扮演孩子的儿童也会主动和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期望和需求。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儿童发现,其实面对家庭问题的时候,是存在更好的解决办法的,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通过暴力解决或者采取冷漠的态度。

3.2.5 第五节小组活动:动手成艺

本节活动选择了受儿童欢迎的模型玩具,社工引导儿童制作房子模型,加深儿童对家的认识。活动开始的时候,社工询问小组成员其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子的,邀请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家的认识,接着让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家。小组成员纷纷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家的模型。在房子的内部,小组成员设计了厨房、卧室、客厅等,其中爸爸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坐在窗户边看书,小孩则在地上玩。在房子外部,有的组员种了树,有的组员则设计了小花园和游泳池。这些家庭困境儿童可能对家的认识比较淡薄,通过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加深这些儿童对家的认识。

3.2.6 第六节小组活动:感谢相遇

最后一节小组活动,社工主要是鼓励小组成员将这段时间的所学所感带到以后的生活中,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生活。首先,社工播放幻灯片,对前五次的小组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小组成员这段时间的收获和成长。其次,社工带领大家一起制作感恩卡片,在卡片上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并且配上可爱的图画,同时,社工也为小组成员准备了奖状和小礼品,在欢笑声中合影留念。最后,处理好离别情绪。在最后一次活动中,儿童们真实地体会到了爱与被爱的感受,收到其他人送的卡片,心潮澎湃,有助于他们能够带着这份感动和自信去迎接以后的生活。

4 结语

在社会工作为困境儿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艺术疗法可以为困境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造。由于艺术本身具有创造性和包容性,小组成员在绘画、角色扮演、手工制作等过程中,压力得到了释放,情绪得到了表达,也有助于加强儿童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困境儿童能从原来的拘谨变得活跃,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找到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当然,艺术疗法在小组工作中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有个别小组成员由于对艺术不感兴趣,中途退出了小组,还有的小组成员在游戏过程中情绪失控,社工不得不暂停活动来处理突发状况。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疗法的优点,将艺术疗法与社会工作实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伏纯之.“艺术疗法”:美术馆服务精神疾病群体的实践与思考[J].艺术博物馆,2021(6):118-124.

[2] 尚晓援,虞婕.构建“困境儿童”的概念体系[J].社会福利,2014(5):5-6.

[3] 耿彤彤.江苏太仓“三三四”机制服务困境儿童[J].中国社会工作,2022(16):16-17.

[4] 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5-100.

[5] 史若锦,杨坤雨.“以人为本”视角下的临终关怀与艺术治疗融合性研究[J].艺术市场,2022(5):100-102.

[6] 刘航奇.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的干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音乐学院,2022.

作者简介:曾丹(1997—),女,四川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會福利与社会服务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