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威宁县板底乡彝族摔跤发展策略

2022-11-07 14:05潘雨龙贵州民族大学
灌篮 2022年1期
关键词:威宁火把节彝族

潘雨龙 贵州民族大学

摔跤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考究,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摔跤雏形,称为“角力”,后来统称为“角抵”,近代才称为“摔跤”。作为少数民族六大跤种之一(其他五种分别为蒙古、维吾尔、藏、回、朝鲜族摔跤)。彝族摔跤,彝文为[gep],音同汉字“革”,是火把节、彝族年、婚礼、祭祀仪式等盛大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节目。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单一的物质难以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作为一种可以发泄情绪而非战争的方式,摔跤活动深受人们喜爱。彝族除了“火把节”,在婚嫁和娱乐活动中也喜好摔跤。这使得其自身越来越突显出独特的价值。然而,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情况下,摔跤保护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威宁板底彝族摔跤活动保护传承路径研究,旨在探寻彝族摔跤价值,为保护传承提出相关策略。

一、威宁板底彝族摔跤起源

我国彝族摔跤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考究,彝族摔跤主要兴起于唐朝天宝年间。在云南、四川凉山等地彝族摔跤研究中,主要认为彝族摔跤是起源于“火把节”传说。据说其中一年,彝族人民迎来前所未有的丰收而引起天王震怒,于是派遣大力士抵达人间破坏庄稼。一名叫包聪的彝族青年通过与其历经三天三夜反复扭打,最终大获全胜。由此引发天王不满,遂驱使蝗虫蚕食庄稼,人们只能用火把驱赶。于是有了彝族“火把节”传说。以后更在火把节当天点燃篝火载歌载舞纪念包聪。据《大定府志》《西南彝志》等记载,威宁板底彝族主要在洪灾后由蜀迁滇(四川迁往云南),后来其中一支在“水西政权”(古代属于卢夷国、夜郎国、罗甸国、罗氏国方国区域之内。)后由“阿哲家族”即水西安氏统治。但其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伴随着文化消亡。现阶段,威宁板底彝族群众对摔跤是否来源于火把节传说尚且没有定论。据前板底乡板底村村主任兼文书退休干部文富苍(现年76岁,威宁板底彝族主要传承人)概述:威宁板底彝族摔跤来源主要是月夜娱乐。威宁板底座落于威宁县城东北部,平均海拔在2100—2300米之间。受高海拔气候影响,在大片土地上,主要以小麦种植为主。秋收后几乎挨家挨户都有成堆的麦草。这为摔跤提供了天然的场所。于是趁月亮通明的夜晚,临近青壮年都会邀约聚集,用麦草铺平场地举行摔跤(当地称扳腰)。为体现奖惩,往往规定为输者“出钱打酒(买酒)”,赢者不出钱。随着喜好者众多,便由临近户舍之间演变为村寨之间。后每逢火把节等重大节日,全乡都会聚集在一地举办歌舞、赛马等活动。摔跤也逐渐成为其中一大看点。加之板底乡属于非常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截至2018年,板底乡总人口数为18866人,彝族同胞占比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摔跤作为其民族传统活动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相较于其他地域火把节传说、宗教祭祀和部落军事战争等起源论,威宁板底彝族摔跤起源于月夜娱乐,在自身文化价值之外有着独特的意义。

二、威宁板底彝族摔跤动作解析

根据其他研究总结得出:云南摔跤动作更具复杂性。云南南部动作相对随意,可以在跪撑和站立之间随意变换;东南部和柔道“巴投(指将对方向前方破势,令其成滚轮状经颈部翻滚摔下的动作)”有着很大相似性;北部国际古典摔跤像似(赛事过程中杜绝抓衣服,以及不能用手或脚对对方下肢进行攻击。比赛时不许抓衣服、不准用手和腿进攻对方的下肢。只准用手臂抱头、颈等上肢将对方摔倒促使双肩触及地面而获得胜利);西北类似于中国式摔跤(可以使用任何步伐,主要判定三点着地,即两脚加一首率先着地一方为败)。相比之下,威宁板底彝族摔跤有着自身特色,主要区别在于拥有两种摔跤方式。即硬腰(勒腰)和软腰。硬腰时动作为:两人相向而站,双手绕后交叉扣向后背。手指紧扣处于对方腰部侧方。中途可以使用绊脚等手段,直至将对方身体放倒为胜。软腰摔跤时,动作为:摔跤者系上腰带,双脚开立,只能用双手提住对方两侧腰带,不能触碰其他部位。通过摇摆或推搡等手段放倒对方为止。在两种摔跤方式中,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考虑季节特征。鉴于软腰摔跤男性可以裸露上身,一般在春夏两季较为广泛,秋冬两季身着服饰进行摔跤,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两者之一。

三、威宁板底彝族摔跤传承价值

(一)丰富的娱乐价值

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对人的本能有过重要论述:即人类同时兼具爱与建设和恨与破坏的本能。解读为:一方面,人类存在爱和建设的一面,会在爱的过程中倾力于各类建设;反之,也会由爱转恨,随之伴随着无穷无尽的破坏。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简单的物质生活已难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受限于制度和法律约束,人们的“破坏”只能寄托于某种载体而被释放。对于彝族摔跤而言,除了自身竞技性质,在重大节日或闲暇之余各类活动中娱乐功能就得到充分体现。其内容丰富性和技巧多样性极大程度上满足视觉审美。从威宁板底彝族摔跤起源探索,其娱乐价值无疑首当其冲。在月夜举行摔跤以获得欢乐,或趁此邀约亲朋好友欢聚。据文富苍介绍,威宁板底现阶段的彝族摔跤,不仅于月亮通明的夜晚举行。比如在婚嫁活动中,也会举行摔跤活动。在婚礼当天,男方往女方家娶新娘,这时,女方兄弟之属会挑选几名年轻力壮者邀请对方摔跤,鉴于娱乐,对方也会推荐几名年轻力壮者应对。输了的会被罚喝酒,或碍于面子,所以双方都会不竭余力。争取获得胜利。或在某家请工(主要指农村无偿请人进行农事劳动),中午、中途等休息之余,也会有人在平坦的土地里提出摔跤申请。这时参与者不仅是年轻力壮者,男女老少皆可。再者是“赶花场(农村过年或端午等节日会在平时不属于赶集场所的目的聚集娱乐)”,威宁板底主要逢年过节聚集在“百草坪(当地奉为神山,在举办祭祀活动等会在此地举行祭山)”。这时,在唱歌之余,也会邀约进行摔跤以供娱乐。可见,威宁彝族摔跤无论在婚嫁、农事和节日中都成为一种特殊的娱乐载体。充分体现出娱乐功能价值。

(二)广泛的社会交往价值

2018年3月,“中华民族”首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宪法基础。毫无疑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主旋律和最强音。威宁板底彝族摔跤对于广泛的社会交往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村落内部交流。板底乡所隶属毕节市在全面脱贫前属于贫困市。板底乡以前交通极为不便,山地起伏之间造成堵塞,抛开外部汉族村落,在本村寨之间也较为封闭。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下,彝族摔跤无疑作为特殊载体承载着促进社会交往的责任。随着开展范围扩大化,各村寨之间凭借摔跤活动极大促进社会交流,使得文化得到积极传播。近代以来,随着交通便利,各地区之间交流活动更加常态化。彝族摔跤又作为一张文化名片走入大众视野。现阶段,板底乡火把节等所组织文化汇演极大程度引起了广大游客重视。彝族摔跤作为其中一张文化名片,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显著的健身价值

彝族摔跤作为一种防卫性技能,无论在旧时期与艰苦自然环境斗争和部落之间争斗,或氏族矛盾解决过程中皆有着重要作用。在贵州省境内,关于彝族历史文化记载较为久远。据记载,夜郎古国掌权者为彝族。蜀汉水西政权自诸葛亮封“罗甸国王”以来,掌权长达1400年之久,乌撒(古时威宁旧称)也存在1000年以上。可见,在长期巩固政权和军事部落战争斗争过程中,一些可健全体格和运用于军事手段的运动得到用武之地。摔跤即作为其中重要载体。在脱离原始部落战争阶段,摔跤无疑演变为一类带着文明属性的竞技载体。现在人类学视野看待,这显然符合弗洛伊德对人的本能解说。人的恨和破坏本能一旦向外释放和爆发,显然会给外界带来严重的灾难。这时,摔跤作为文明演进中特殊载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充当着一种特殊的媒介,尽管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危险的竞赛中斗争着,却不带来种族和政治上的仇恨。而且摔跤通过徒手接触而充分运用力量、技巧、爆发力等全身协调配合方式无疑可促进身体技能发展。在借助于身体得以发泄和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会促进内部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还能适时调整人的状态和情绪,由此可见,彝族摔跤不仅具备避免人通过其他途径释放恨和破坏的本能,从而促进社会安定和民族自强,还具备显著的健身价值。

四、威宁板底彝族摔跤传承策略

(一)引入学校体育教学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系统性活动。在学校教育中,鉴于有专业教师指导授课,运动技能传承具备规范性和延续性特征。纵观国内外体育教育活动,将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校园案例不胜枚举。学校新课程标准倡导学校结合地方特色充分挖掘体育资源,加以融合改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一方面,极大程度丰富了学校课程建设,为学校课程选材和提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将独具特色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德国率先将杂技类项目引入学校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我国属于多民族聚居的社会主义大国,充分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从而进入学校课堂,这对课程资源开发和项目自身保护传承皆具备良性意义。特别对于贵州省而言,常驻世居少数民族就有17个之众,各地区将地方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课堂也司空见惯。通过调查,对于威宁县而言,出于安全性等因素考虑,暂时未有将彝族摔跤引入学校教学先例。故将其引入学校教学,对课程资源开发和项目自身保护传承皆具有现实意义。

(二)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有效的体育工作计划往往决定着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和任务的成效。可见,科学管理机制是所有运动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而言,威宁板底彝族摔跤主要属于群众性活动。组织性和计划性相对薄弱,甚至极多数时候处于无组织状态。这就对当地彝族摔跤长期传承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站在长远角度思量,政府应该积极主导和引领群众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可通过为摔跤传承人做部分针对性培训或引导等途径,培养一批有组织性人才,以便在节日和平时演变皆有计划可循。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无论任何运动项目想要得到延续和继承,都会涉及管理者管理方法的改变。由以往经验管理过渡到现阶段现代化管理。威宁板底彝族摔跤也不例外,只有自始至终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才能良好促进传承发展。

(三)注重青年一代摔跤人才培养

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特点和专项的要求,有目的、有主次、适时地发展各种能力,使运动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持续发展。毫无疑问,任何运动项目想要取得优异成绩,科学的运动训练必然是前提和保障。即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威宁板底摔跤保护传承也同其他民族运动项目面临同样难题,即传承人断层现象。据文富苍介绍,现阶段青年一代摔跤意识逐渐淡泊。很多人不愿意参与或继承。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或上学,村落留守者主要为妇女和老年群体。老年群体由于身体等原因,很少参加摔跤活动。而幼儿群体出于安全性考虑,也很少参加摔跤活动。从而出现参与群体断层现象。加之外来文化冲击,外出务工返回者在逢年过节大多选择性参加其他活动,从而逐渐淡化摔跤意识。这对彝族摔跤活动传承发展存在着极大制约。所以,出于民族运动项目保护传承,注重青年一代摔跤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只有通过良好的引导和传承,将摔跤技能代系相传,才能保证摔跤技能得到良性延续。

(四)创设体育与旅游发展藕联机制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在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它本身的特点和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以及对个体自身的改造作用有密切关系。威宁板底彝族摔跤除了自身属于竞技性项目特点,最突出实属娱乐功能。无论起源范畴及开展形式而言,娱乐功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现阶段旅游项目活动中,将带有文化意义和观赏功能的民族项目融入其中并不少见,而且还取得丰硕成果。在带动旅游消费同时也促进项目自身保护传承。除了观赏性而言,威宁板底彝族摔跤也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现阶段,威宁板底每年彝族火把节等盛大节日已经极大程度吸引着游客眼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摔跤运动加以改造和创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项目,将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体验与享受。与此同时,也能为彝族摔跤运动传承经费提供保障,从而促进项目保护传承。

五、结语

威宁板底彝族摔跤作为当地彝族人民在历史变迁和传承中逐渐演绎而形成的运动项目,除了其自身竞技特征,也被赋予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拥有健全体魄的功能以供人演练锤炼身体;另一方面,在其延续和传承过程中也标注着特殊的文化符号。从而形成彝族同胞不可丢失的民族瑰宝。对威宁板底彝族摔跤进行探索研究,不仅有利于和其他地区彝族摔跤进行区别和比对,从而健全同类摔跤运动差异,还能追根溯源,对自身文化空白进行探索和填补。这对运动项目自身发展和文化解读均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威宁火把节彝族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彝族火把节民俗纹样元素分析与开发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楚雄彝族火把节民歌音乐形态探析
威宁自治县委离退局组织观看《石门乡精神》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