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思路探讨

2022-11-07 23:20张等宝
新农民 2022年23期
关键词:蚕桑资源过程

张等宝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科工作组,云南 大理 672100)

农业生产中对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顶层设计策略,从多个维度、方向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维度和广度,实现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1 蚕桑资源综合发展的意义分析

1.1 实现对各种资源最大化的使用

在当今新经济发展态势下,在对蚕桑资源进行综合使用的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确保实现低碳、环保的运作生产模式,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对生产蚕桑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施的管理、管控力度,实现对蚕桑文化、经济的开发利用,将生产蚕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源进行最大化开发。具体来说,对蚕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在时间以及空间方面所带来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实现对蚕桑最大化地利用。在发展蚕桑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实现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融合,打通相关产业的上游以及下游,并且大力扶持相关产业面向多元化的发展,构建相关产业地文化。我国具备悠久且丰富的蚕桑历史,并且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进程中也逐渐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蚕桑文化,蚕桑资源具备显性层面以及隐性层面上的价值,地方政府在发展蚕桑经济的过程中不应当只看重蚕桑所具备的显性价值,而应当细致地分析蚕桑所具备的隐形价值,结合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策略,实现对各种蚕桑资源的有效使用。

1.2 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现阶段,随着我国加大对环境的整治、保护力度,针对开发新农业、新生态经济我国在政策层面、法治层面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而实现对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带动各行各业协调、稳步地发展,并且还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例如在我国西北部地区长期以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现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地方政府为了有效地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利用桑树所具备的耐旱特性,对桑树进行了广泛的种植,以此来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种植桑树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并且还能够实现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使用,例如开发相关区域的旅游资源,借助蚕桑资源来打通旅游资源的发展大门,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转型,为地区可持续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2 我国桑蚕资源的发展状况分析

2.1 产业链发展迅速

受益于基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蚕桑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蚕桑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壮大,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我国也实现了对桑蚕副产品的有效开发、使用,现有的桑蚕副产品提高了蚕桑资源发展维度和广度,并且在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也实现了进一步地发展、革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农业生产板块实现对蚕桑资源的有效使用,例如对丝绸、蚕蛹商业化加工、生产领域我国现有约两千项专利,同时,在桑蚕养殖领域我国也具备大量的专利储备。总体来说,整个蚕桑资源的开发以及行业的发展欣欣向荣,并且也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在其中进行着不断的发展创新。

2.2 原材料变少

从上文的分析探讨可以看出,整个蚕桑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迅速,但是整个蚕桑资源原材料却在进一步变少,具体来说,我国蚕桑经济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桑树的种植、桑树的管理、树叶的采摘以及养蚕均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但是随着近几年来我国老龄化加剧以及大部分青年群体不愿意从事农业劳动生产,从而使得蚕桑的产能的提升受到相应的限制。除此之外,随着当前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桑蚕产业在长时间内部竞争严峻的态势下其价格波动也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诸如丝绸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相应的影响。总体来说,由于人工成本提升,使得现有我国蚕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局部区域甚至出现发展恶性循环的状况,桑树的种植面积、蚕蛹的产量持续下降,同时制造业下游产业的发展也由于各项费用成本的增加导致发展困难,以至于对蚕桑资源的利用、开发效率持续下降。

2.3 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较少

整个蚕桑产业的发展还存在效益高低不齐的状况,具体来说,桑叶、桑枝、蚕蛹等副产品开发利用存在极度不均衡的状况,低水平的开发利用较多,而高水平的开发创新却相对较少;其次,开发出的产品相对较多,但是能够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商品却相对较少;对蚕桑资源以及蚕桑市场的开拓难度进一步提升,相关资源稀缺,并且现阶段蚕桑副产品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农民很难以从蚕桑副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取得相应的收益。

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缺乏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认知

通过对当前蚕桑市场以及相关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在相关领域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比如大部分从业者认为栽种桑树是为了养蚕,养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蚕结蛹,最后通过蚕蛹来获取蚕丝,但是却对桑树的根、茎、叶以及在养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附带产物不具备深层次的认知。在对蚕桑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从而使得生产规模与当前的资源数量出现极度不匹配的状况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在对蚕桑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各种产品的有效使用,深度挖掘其中所存在的潜在价值。

3.2 蚕桑资源科技投入量较少

与传统的农业相比,蚕桑行业的发展规模受到社会关注度的影响其往往无法获取大量的科技知识,并且蚕桑作为传统农业的一部分在固有的发展思维中,市场以及行业将蚕桑产业划分到了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使得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受到诸多的限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蚕桑行业的研发扶持力度,国家相关部门、机构也对蚕桑行业在技术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创造,并且也对相关行业加大了经济扶持力度。在此情况下,蚕桑行业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突破,但是通过对相关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大部分创新的内容还停留在桑树的养殖以及蚕丝的提取方面,对诸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投入还相对较少。具体来说,由于蚕桑附带产物并不能产生相对较为直观的经济效益,使得对相关产物的科技研发工作不受待见,从而导致对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还受到相应的制约。

3.3 缺乏大型企业的参与

现阶段,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对蚕桑资源实施多元化利用方面我国还采用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整个生产加工的环境相对较为糟糕,同时,不同区域在生产加工技术领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在相关行业的生产、研发还未引入大型企业的参与,来实现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整合,蚕桑产业的发展缺乏龙头企业作为引领,也未形成相应的品牌,从而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 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发展的策略分析

4.1 加大蚕桑产业的文化科普教育

我国蚕桑经济的发展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且蚕桑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蚕桑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民间也具备一套成熟完善的体系,但是在当今新经济发展态势下,传统的蚕桑经济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国家应当实现对蚕桑行业进行科技化、信息化、高效化地发展改革,在此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应当对现有的蚕桑行业进行分析,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与蚕桑相关的专业课程,学校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蚕桑知识、蚕桑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蚕桑行业的发展态势,并且进一步实现对当前蚕桑教育的有效革新和完善,为相关行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助力蚕桑行业的发展壮大。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需要根据蚕桑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相关领域投入资金,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且为了实现蚕桑行业良性循环发展,形成以蚕桑经济带动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全新态势。地方政府应当建设蚕桑特色示范村,结合示范村所取得的经济成效向广大的社会群体进行展示,使其参与到对蚕桑行业的发展推动进程中。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者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的知识文化,地方政府也可以借用新媒介、新媒体向相关行业人员推送全新的蚕桑理论知识,帮助广大的群众了解蚕桑行业的具体发展态势。地方政府还应当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相关区域人员的教育水平,结合适当的管控方式,对蚕桑行业进行发展引导,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社会调研,了解当地民众对蚕桑行业发展的实际看法,通过专业化、定向化的数据调研,结合必要的数据分析,对当前蚕桑行业的队伍进行打造、建设,使得我国蚕桑行业的发展更加具备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特征。

4.2 促进蚕桑旅游行业的发展

我国具备丰富且悠久的蚕桑文化,并且蚕桑伴随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也融入了我国人文精神领域中,当前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的发展大环境下,蚕桑行业的发展态势将会越来越好。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蚕桑旅游行业的发展力度,对于整个蚕桑行业的发展推动具备显著的功效,实现一产带动、二产、三产的经营发展格局,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应当对现有的蚕桑生产发展构建高规格、高标准的产业园,结合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思想,以此作为切入点,实现对蚕桑经济的智慧种植、智慧加工,再结合文化旅游实现产业链之间发展的闭环形式,搭建特色化蚕桑主题产业园区,促进相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总之,在发展蚕桑旅游业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提高产业园的建设标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壮大,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发展当地的消费行业,借助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3 结合技术创新开发蚕桑资源

当前我国需要关注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对相关新科技、新文化、新技术的投入使用状况,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因此在现阶段蚕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也需要借助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开发出全新的蚕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壮大,并且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此过程中,相关科研人员应当对现阶段蚕桑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实现对相关产业的持续研究,在众多领域中实现创新突破,将蚕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来开发出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发展项目,并且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开拓市场的同时结合全新的发展视角来对蚕桑行业的发展模式以及产业格局进行有效构建,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当在发展蚕桑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开发国际市场,让广大的国际友人了解到我国蚕桑经济所具备的独特文化魅力,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当在开发专项项目时将蚕桑经济纳入到食品、医疗等多个领域,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使得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加高效、稳定,且具备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4.4 提高蚕桑品牌的知名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我国在发展蚕桑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对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各区域应当结合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从多个维度、多个方向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来开发出全新的蚕桑经济运作模式。我国应当合理利用自身在蚕桑经济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特定的地区集中产业优势以及相应的生产基地,实现对相关产品的二次加工以及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促进该区域形成集约化蚕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例如将桑树的种植以及后续服饰的加工生产进行串接,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来打造特色化的蚕桑品牌,因此在发展蚕桑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需要集中相关区域的产业优势发展集约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完善整个产业中的细节部分,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宣传策略来提高相关产业地的品牌知名度,使得相关区域的蚕桑经济能够实现更加迅速地发展。

4.5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针对蚕桑产业的开发以及相关资源的利用,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实现对蚕桑资源的开发管理还需要有效防范各种各样的风险隐患,具体来说,在发展蚕桑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合理管控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引导市场良性发展,降低在蚕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供需风险,考量当前整个市场发展的综合态势,引导相关区域的从业者合理实现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为了进一步防范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给相关从业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开发相关区域的蚕桑经济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引导养殖户对自身的产业进行投保,结合当前的农业保险来防范风险隐患,将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有效管控,减少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隐患。总体来说,在农业生产中对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地方政府应当在该过程中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指导相关产业的科学合理发展,并且开发出全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实现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还需要在此过程中有效防范市场风险以及自然气候风险,保障养殖户以及种植户的收入。

5 结语

总体来说,在农业生产中,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能够实现相关产业更加长远稳定地发展,地方政府应当引起对相关工作足够的重视,引导相关产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降低在对蚕桑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

猜你喜欢
蚕桑资源过程
我给资源分分类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资源回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