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2022-11-07 05:49胡思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源性间歇脊髓

胡思彦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脊髓损伤是因外力作用所致的神经损伤性疾病,脊髓受损导致机体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失常,使患者出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功能障碍,进一步影响膀胱储尿、排尿的控制和感觉中枢系统,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表现为尿不尽、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还可能发生尿路感染和尿潴留,对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以间歇性导尿技术为主,该技术采用导尿管帮助患者排尿,可以减少尿路感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导管留置时间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泌尿结石或尿路感染。有研究[2,3]表示,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中医“癃闭”的范畴,因脊髓损伤后致使气滞血瘀,造成膀胱气化失调,故引发小便失控。早期采用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改善患者的反射性排尿功能,建立平衡的膀胱功能,从而有效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预防尿路感染、尿潴留的情况。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18年6月—2020年5月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治疗因脊髓损伤而造成神经源性膀胱的66例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18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66例因脊髓损伤而造成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33例)与研究组(33例),本研究已获得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所有患者签署研究知情协议书,并自愿参与研究。参照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2.57±8.69)岁;胸髓损伤12例,颈髓12例,腰骶髓9例。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3.11±8.74)岁;胸髓损伤11例,颈髓13例,腰骶髓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彩超检查可见排空膀胱后残余尿量>150 mL;出现尿急、尿频、夜尿、尿失禁等症状。(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4]的相关标准,小便量少,点滴而下,口干不欲饮,小腹饱满,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1.3 纳入标准 具备正常的交流能力者;对间歇导尿、针灸耐受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

1.4 排除标准 合并神经病者;先天性痴呆或尿失禁者;自主神经反射严重亢进者;具有过敏体质者;免疫缺陷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尿道感染或尿道梗阻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具有肾积水或前列腺肿瘤者。

1.5 治疗方法 参照组接受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嘱咐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外阴部,采用一次性导尿管(济南晨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12#)经尿道插入患者膀胱,根据膀胱残余尿量决定间歇导尿间隔时间和次数,常规间隔时间为3~6 h,对患者尿逼肌压力和膀胱容量进行评估,实施膀胱功能训练,持续治疗5 d。研究组在参照组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具体方法:选择关元、气海、中极作为主穴,尿液滴沥不尽者可增加归来、水道、曲骨、会阴穴,尿液浑浊或便秘者增加肾俞、膀胱俞、秩边、长强、L1~L5夹脊穴;以三阴交、足三里为肢体远端取穴的主穴,以八髎穴作为局部取穴的主穴。在实施间歇导尿术治疗前,对腹部腧穴和背部腧穴隔日交替针刺,背部腧穴针刺过程中,无需配合肢体远端腧穴。针刺时,嘱咐患者取平卧位或仰卧位,暴露穴位,并给予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0.30 mm×13 mm,苏械注准20162270970)直刺穴位40 mm,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补液量<200 mL,拔除导尿管,评估患者膀胱类型,对痉挛性膀胱,给予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针刺20 min,行针2 min;对迟缓性膀胱者,应采取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针刺 10 min,行针2 min,每日1次。针灸治疗持续5 d,以此作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症状评定标准,对患者排尿困难、下腹坠痛、尿频尿急、淋漓不尽症状由轻至重依次以0分、1分、2分、3分、4分、5分、6分进行评定,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膀胱功能,包括膀胱最大排尿量和膀胱顺应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2组治疗前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比较 2组治疗前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顺应性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顺应性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的比较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尿道感染、尿潴留的主要因素,由于脊髓和神经损伤,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使患者出现尿不尽、尿频、夜尿、遗尿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肾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6]。因此,在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西医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手段包括膀胱电刺激、膀胱功能训练、留置导尿管引流、间歇导尿等,虽能重建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但是仍然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而且也给患者带来不适。为此,临床应寻求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神经源性膀胱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因脾气虚、肾阳虚、肺气虚,导致经脉瘀滞,尿道受阻,膀胱气化功能受损,造成排尿不畅。因此,本病治疗应以“温阳化气、通利小便”为主。针灸是中医学治疗方法之一,具有通调下焦气机的效果,有研究[7]表示,采用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可以达到通畅膀胱的目的,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数据与乔硕等[8]的研究报道具有一致性,这说明,相比于单独使用间歇导尿技术,采用间歇导尿技术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排尿困难、淋漓不尽等症状。这是因为针灸可以调理冲任二脉,通过辨证施治,针刺患者腹部腧穴、背部腧穴、肢体远端腧穴,可发挥补气益肾、疏通经络之效,还能调理肝、肾、脾,从而兼顾调和气血、疏通水气之作用,有效调节神经中枢对排尿的反射功能,有利于缓解患者排尿困难、淋漓不尽、尿频尿急等症状[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膀胱最大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膀胱最大排尿量和膀胱顺应性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鄢恋梅等[10]的研究报道具有一致性,这说明,相比于单独使用间歇导尿技术,采用间歇导尿技术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促进功能恢复,这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间歇导尿技术虽能重建患者的排尿功能,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患者膀胱功能的障碍情况[11,12],故在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方面收效甚微,间歇导尿技术联合针刺治疗可以刺激膀胱尿道的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使其产生兴奋性,进而发出抑制性突触电流[13,14],有利于双向调节膀胱神经网络的正常电活动,这不仅能兴奋尿道平滑肌,而且还能增强肛门扩张肌电信号和括约肌收缩[15,16],最终有效阻止亢进的膀胱功能,以平衡膀胱排尿的生理功能,实现膀胱的正常储尿与排尿[17,18]。

综上所述,间歇导尿技术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不但能改善患者排尿困难、淋漓不尽、尿频尿急、小腹坠痛症状,还能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维持正常膀胱储尿和排尿的生理功能。

猜你喜欢
源性间歇脊髓
中南大学发现治疗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新方法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