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私家园林发展脉络与营造特色

2022-11-07 04:27王月瑶潘泰妙钱勇陈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温州山水

王月瑶, 潘泰妙, 钱勇, 陈波

(浙江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8)

温州古称东瓯,属瓯越文化圈,底蕴深厚,以山水秀丽闻名于天下,是山水诗歌的发源地,使“天下之士行过是邦者莫不俯仰留连,吟咏不辍,以诧其胜”[1]。古时的温州“一渠一街”,是楼台林立,水巷交错的水乡。到了宋时,杨蟠《咏永嘉》曾描述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障绕画楼”,其园林之盛堪比杭州。

古籍中对温州传统园林的记载,多见于地方志、山水志和艺文、游记之中。温州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南朝宋人郑缉之编撰的《永嘉郡记》[2],现存较为完整的有明弘治《温州府志》[3]、明嘉靖《温州府志》[4]、清乾隆《温州府志》[5]等,以及明永乐《乐清县志》[6]、明隆庆《平阳县志》[7]、清嘉庆《瑞安县志》[8]、清光绪《永嘉县志》[1]、清光绪《分疆录》[9]等,其中建置、山川、寺观、古迹等篇章,对当时温州传统园林兴废变革均有详尽记述。还有如清乾隆时期曾编纂的《广雁荡山志》[10]、清康熙《江心志》[11]、清嘉庆《孤屿志》[12]等山水志。

现代文献中关于温州私家园林的研究中,《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调查与研究》梳理了温州传统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大量有记载的园林进行研究调查与分类[13];《温州苍南夏口村吴氏西园复原研究》对温州传统私家园林的类型和要素特点做了进一步分析[14];《东瓯名园——温州如园历史及布局浅析》对温州如园的空间布局、造园要素等进行了艺术分析[15]。相对而言,学者对于温州传统园林的研究通常集中于古村落景观或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而少有对当地私家园林进行整体艺术分析[15],因而很难让人了解到温州私家园林独特的风格与营造特色。

温州处于浙闽交界,且存世的古园颇少,私家园林的研究价值不容小觑。本文在研究温州私家园林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对园林营造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解析温州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旨在促进温州传统园林的传承、光大,并为温州当代园林发展提供风格根基与手法借鉴。

1 温州私家园林生成环境

温州负山滨海,风景秀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秀甲东南的山水格局(图1),为私家园林营造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种植环境,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温州城市具有突出的山水风光。在历史人文方面,独特的东瓯文化,包括始于东晋谢灵运的山水文化,孕育了一批山水诗人和山水画家,对后期园林诗情画意的营造有着很大影响;以叶适为首的永嘉学派,推动了温州书院的发展,培养的文人雅士促进了文人园林的营造;还有民间的多神信仰和耕读文教之风等都是温州私家园林风格日渐成型的助推器。

图1 (明)万历温州府境图展现出“山水斗城”格局

2 温州私家园林发展脉络与分布

2.1 私家园林发展脉络

温州私家园林的发展多受到移民的影响。六朝时期,北方士族迁入温州,其中有一批以谢灵运、王羲之、郭璞等为代表的官宦人士,由于南北文化存在差异,故而选择建造别墅、庄园“以作保护”。陶弘景的《登真隐诀》就有描述关于当时温州地区的别业之胜。

隋唐时期,各地大量人口的纷纷迁入,促进了温州经济繁荣,带动了私家园林的营造,尤其是宅园,逐渐开始追求园林的意境美。宋元时期,宋室南渡、人口流动等因素,温州社会得到发展,私家园林建设进入繁荣阶段。一是永嘉学派的崛起极大地促进了文人园林发展;二是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都城,经济文化空前鼎盛,温州建筑亦受到其文化熏陶,如温州现在仍保存着宋朝年间的木作遗风;三是温州许多士绅自发进行水利整治,同时进一步开发荒地,这为私家园林的营建提供了有利造园条件。综上,宋元时期,在移民、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下,使得温州私家园林营造技术日益纯熟。

明清时期,在经历元代战乱后,温州社会在整体上恢复较为缓慢,园林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到明代中后期,园居活动频繁,多数为官员解甲归田,好林泉之胜而建。如明代张璁的大治府邸,有众芳园、宝纶楼、制敕亭等景点,以满足集会、交友等居游活动。另外,王叔杲入仕归来后,将家中宅园扩建为“玉介园”,又在城外筑旸湖别墅、华阳精舍,以至于清末,名园已遍布全城(图2)。

图2 明清时期温州城内名园分布

此时,如计成的《园冶》等园林文献先后传入温州,温州人吴彦匡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写成《花史》,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造园艺术手法。私家园林造园经验不断总结与提升,造园技艺逐渐趋于精致化。

2.2 私家园林分布

温州私家园林多与山水融为一体,由于温州境内多地山环水抱,私家园林分布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城中风光旖旎,环境清幽之处,如积谷山下的如园和华盖山麓的太玉楼等。第二类园主属于“象征性隐居”,希望在偌大闹市寻得心灵慰藉,此类通常位于城镇边缘依山傍水之地,如宋之珍的宋庄、郑泰成的莲花庄等。第三类是风景名胜地带,如在大罗山的刘冲宅、岷岗山的戴溪宅和左原山中的王十朋宅等。

由于温州城中多山水的特点,使得私家园林分布呈向外扩张的趋势,城中分布多聚集,越往城外越分散。据史料记载并调研整理出的温州主要私家园林园址和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温州主要私家园林分布

表1(续)

表1(续)

3 温州私家园林营造特色

3.1 选址:依山傍水,注重风水

由上述温州私家园林分布表可知,因温州境内多山环水抱,不管是城中、城外还是郊区,人们都选择依山傍水之地以建私家园林,符合园主对“清净自在”环境的追求,还可实现“内可取水,外借远山”之造园艺术效果。如积谷山下的如园,内取谢池之水,外借积谷山、华盖山风光(图3),园内有“池上楼”,因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闻名于世(图4)。

图3 如园周边环境

图4 如园平面

另一方面,温州虽然气候适宜,但仍处在中国乃至全球高灾害风险区域,受典型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温州气象灾害呈多样性,如台风、暴雨、寒潮、大雾、干旱、冰雹等。所以,相较于其他地方,温州私家园林选址还十分注重风水,由此来祈求平安,希望为自己及家族创造幸福吉祥的生活环境。例如,温州泰顺县的许多宅园所在地,都具有“左流水,右长道,前污池,后丘陵”的特征。《阳宅十书》[16]中说道:“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此为最贵之地。”流水意为财源,长道意为有白虎守护,汗池即意为挖塘以蓄水养气,后方之山体则可镇万物并作依靠,这就是风水宝地。

3.2 叠石:选材多样,借景寓意

温州地区叠山石材十分丰富。首先,温州不仅多山水,还是沿海地区,所以部分私家园林会就地取材,选用珊瑚礁来叠山堆石;其次,温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江南地区与闽南地区交界处,故石材分别来自江南地区及福建等地,如园假山来自浙江,巽园之笋石、玉介园英德石与锦川石则来自福建、广东等地。

在堆叠方式上,园主人多热衷于选择形态优美、具有吉祥寓意的山石置于园林中。以如园为例,园内怀谢楼前的石矾为“鹤洲”,岸边植柳,象征谢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意(图5)。还有许多私家园林位于山水胜景之中,在营建园子时,会借景周边的山石,将其纳入园中,由此也扩展了园林空间。

图5 如园怀谢楼前假山

3.3 理水:内外交融,崇礼遵教

温州江、海、湖、泉兼具,市域水源丰富,私家园林营建水景时多最大限度地因地制宜,即发挥园址周边原有水系的自然优势,多形成园内外相连的共成水景,使园景有无限延伸、幽远的意境,上述叠石手法也有着内外交融的特色。除了如园借园外的谢池水系,还有陈谦位于会昌湖的湖庄“岩竹倒添秋水碧,渚莲平接夕阳红”,凭借园外之水形成清旷之景。

此外,温州远离政治中心,人们寄情山水的同时通过农耕阅读修养身心,崇文重教,形成较完整的文教体系。对于礼教文化的尊崇,使得温州私家园林也会通过多种手段,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如常于宅前挖方塘以象征“砚台”,传说东晋王羲之任永嘉郡守,常临池作书,池水尽黑,而称墨池。目前此墨池(图6)为清代于玉介园遗址附近仿建水池,并不是曾经玉介园内的墨池。

图6 墨池

3.4 植物:品种丰富,借物抒情

孙扩图《忆江南·温州好》云:“温州好,别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较远,不寒不燠气恒温,风色异朝昏。”温州的气候条件适合植物生长,植物类型丰富,还有特色的植物品种。如清《温州府志》中称梅花因“温地最暖,奇品尤盛也。”《瓯江逸志》称“温州芙蓉,高与梧桐等。”又称“温州地气和暖,茉莉最盛……至有高一、二丈者,花开无算,其小者亦丈许,花亦不可胜计,他处无有也。”据史料记载,温州部分私家园林所用植物概况如表2所示。

表2 温州部分私家园林植物列举

在植物选用上,温州私家园林常借物抒情,借助栽植不同的植物表达园主人高风亮节之情。如温州人常将芭蕉植于窗前院落,展现清逸的境界。对莲花也是情有独钟,更有将所居处称为“莲花庄”等,其一是象征高洁的品格。其二是“莲”与“联”同音,象征家人之间和谐共处;古时温州地区同一家族常聚居于一地,植莲即有此意。还有瓯柑是温州地区传统柑橘品种,为文人所喜,不仅在于味美,更在于其意,表达自身对追求独立、高洁品质的坚定,正如战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云橘树“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3.5 建筑:自成一格,宋风留韵

温州私家园林发展历程中的“移民现象”使得建筑呈现多元融合的形式,直到唐宋时期,受江南、福建文化的交融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自成一格,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受湿热多雨的气候影响,温州传统建筑最大的特色便是出檐深远,如果是在庭院中,屋檐还具有走廊的功能,形成廊檐的形式,为保护建筑主体不被雨水浸湿,如籀园中服膺轩(图7),为卷棚顶建筑,门口悬挂郭凤诰撰联:“到此便心清,一水潆洄,园址毋忘依绿旧;环观增眼福,三山罗列,岚光时觉送青来。”体现了传统建筑轻盈飘逸的美感。

图7 籀园中卷棚顶建筑(服膺轩)

元末时期,温州社会经历动荡,经济发展处于一定的停滞状态,所以影响了建筑的发展,以至现存私家园林建筑虽然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造,却仍保留宋代的建筑做法。最为常见的便是宋代《营造法式》中“骑廊轩”的做法,二层楼房多在底层设前廊,二层檐口内退一进,可凭栏眺望。

4 小结

温州私家园林得益于温州优美的自然山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不同于江苏、福建等省的天然山水园,更能体现生态和谐、巧借自然的造园手法,表达清旷自然的意境。由于战乱、重视不够等因素,现存的温州私家园林已寥寥无几。温州私家园林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对现代温州园林资源和历史的认识,推动营造出既具有温州特色,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所以,加强温州私家园林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浙江省打造“浙派园林”这一品牌的政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温州山水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山水间》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