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的科学 科学地捐赠

2022-11-07 01:09
中欧商业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卡内基捐赠者慈善家

现代意义上的捐赠并不是一个人善意的偶发,而是市场经济社会自发形成的一种修正,就像一件事情在一条轨道上走得远了,就需要做一些折返,当破坏性力量出现的时候,人们必须想出办法来应对呼啸而来的浪潮。这也是为什么100多年前,现代公益事业起步于卡内基、洛克菲勒和福特这样一群人。这些在捐赠上做到登峰造极的人,也是在逐利上做到极致的垄断者。

谈论捐赠,无法避开一个问题,那就是捐赠者是如何选择和看待被捐赠者的?在现代公益诞生之前,捐赠的对象是需要被同情和怜悯的贫穷者。自卡内基时代开始,“贫困者”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同情的“个人”,而是公益体制需要去解决的“社会问题”。当时这些富豪们捐赠的目的,并不是救济穷人,而在于社会改良。美国成立最早的塞奇基金建立之初就有“三不准”,其中之一便是,不向贫困家庭提供直接救济。卡内基倾尽身家建立基金会,其最大的资金去向不是救济贫民,而是建造图书馆和资助大学,背后的逻辑正是“提拔上进者”。

正是在这些慈善家的资助下,社会调查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富豪们希望用实证调查手段去寻找改良社会的“科学”手法。让他们同时能够扮演好富人和慈善家这两个角色的,恰是同一种东西:“科学地”用好每一分钱。

100年间,美国形成了完善的、鼓励捐赠的法规体系。但另一个问题日益尖锐:很多批评家认为,捐赠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剧了不平等。通过捐赠,富豪将经济领域获得的特权衍生到了各个领域。又因为富豪捐赠可以减税,这形成了一个循环,政府越是鼓励捐赠,其税收越少,就越是倚重捐赠来提供社会服务。

基金会的政治游说早已不是新鲜事,基金会领导人与政府部门之间也有一道“自由门”。越来越多关于“暗箱操作”的新闻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如何规制“捐赠”背后的功利性诉求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中国,捐赠的目的、途径等都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特殊之处在于,30年间迅速富起来的人并没有经历过西方公益事业的漫长发展,而迅速穿越了个人慈善、企业社会责任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近两年,捐赠呈现出更强烈的“实用主義”特征。企业开始逐渐重视将公益与营商环境、商业回馈连接起来,并且越来越不回避公开承认一点。专题中提到的企业家与高校进行科研共建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企业赚钱与公益的关系反而显得更紧密了。德鲁克说过:“企业的本质就是解决社会问题。”不管是做公益,还是做企业,如何回归这一本原,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卡内基捐赠者慈善家
不舍放开那双手——怀念旅港慈善家郑兆财先生
The unusual gym man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家田家炳奉献教育薪火相传
卡内基教子
卡内基教子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
完美的职场路线图
——读《卡内基自传》
网上捐赠面临新挑战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