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还是胡服,从2300年前说起

2022-11-07 05:20李任飞
领导文萃 2022年20期
关键词:胡服汉服服装

李任飞

战国时期,中国出了一件跟服装有关的大事。这件事让一个诸侯国军力大增,灭掉另一个国的同时还向北擴张了上千里之远;这件事后来演变出一句成语,意思是取长补短、勇于改革,从它开始,祖先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了。这件事,就是发生在2300年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汉服和胡服有什么不同

要想弄清楚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搞胡服骑射,就要首先弄清汉服和胡服有什么区别。

其一,上衣下裳与上衣下裤。在黄帝时期气候温暖、面料粗糙的情况下,下身穿近似于围裙的裳显然更为舒适。先民在田地耕作,身着短裳也可以明显减少清洗次数,使服装更为耐久。相反,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天气寒冷,经常行走于野草荆棘之间,还有骑马的需要,所以胡服以上衣下裤为典型形制。

其二,左衽和右衽。汉服有一个典型特征是右衽,而大多数游牧民族采用的是左衽。右衽就是把左边的衣襟朝右边遮过去,左衽相反。农耕民族劳动常挥右手,所以右边的袖子所连的衣襟略小,才会动作轻便;而游牧民族以骑马射箭为重要动作,常左手擎弓,所以左襟略小会相对省力。

其三,文与武的倾向。除了衣裳衣裤和左衽右衽这两种最明显的差异,胡汉之服还有如下不同:汉服宽衣大袖,胡服短衣窄袖;汉人腰系布带,胡人腰缠革带;汉人脚穿草鞋或布鞋,胡人则足蹬皮靴。

总体来说,汉服的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和强化礼治。天人合一强调顺遂自然,强化礼治更要彰显文德,所以汉服显得平和、宽松、优雅,但也因此缺乏战争的便利性。而胡服,因为要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处于漂泊的生活状态,更重视保暖和搏击需要,更多要求移动的便利性,所以相比汉服,更加简单、干练、威武,在作战方面有明显优势。

赵武灵王是战国人物,正值天下大争之际,所以希望引进胡服来武装军队,也是出于现实需要。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打开汉民族思维的一扇窗

汉服和胡服都有其形成的道理,所以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既改变文化传统又影响现实生活,难度可想而知。当然,他从14岁开始当国君,到此时已干了19年,很清楚在争取重臣支持时,必须做通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自己叔叔公子成的工作。

他说:第一,服装都是古代圣人因地制宜创造的,重点在利于民众生存,各地情况不同、服装不同,但各有千秋,所以博采众长是最好的选择;第二,提倡胡服是为了建设骑兵,是为国家安全着想,中山国勾结齐国打赵国时,践踏国土,掳掠百姓,还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神灵保佑,鄗城早已沦陷,这个仇至今未报;第三,我可不希望大家说叔叔您为了顺从中原的习俗,而违背简主、襄主(赵简子和赵襄子父子,赵国的基业在他们手上开创)的遗志,怕担变服的骂名而忘了鄗城的耻辱。话已至此,成叔叔热泪盈眶,连忙拜倒,“您把简襄两位先祖都抬出来了,我还敢不从命吗?”

但是,还是有很多大臣认为要坚守传统,赵武灵王同样也表现出非凡的口才。他说:第一,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思路都不相同,但尧舜禹汤都很成功,所以,法无定法,关键是适合;第二,从夏到商,服制和礼制都没有改变,但夏照样灭,商照样亡,所以服装没那么大作用;第三,如果说衣服决定人心,那么穿着保守的鲁国就没有先锋的人,穿着奇怪的吴越就没有正常的人吗?第四,常人难免俗流,贤者拥抱变化,不懂创新,能有什么出息。

汉明帝重新定型汉服,汉灵帝喜好胡服

不过,赵国毕竟只是七雄之一,且主要是把胡服作为军服使用,当时的华夏各国,仍然主要采用周王朝的服制。所以,胡服骑射主要是打开了汉民族思维的一扇窗户,吸收其他民族的服装不再被看作是辱没祖先的行为。

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他是一个更敢想敢干的人。在服装方面,他废除了周王朝中最核心的六冕服制,建立自己的新官服体系。尽管这些动作都很生猛,但其实当时的总体服装风格仍未脱离汉民族特色。

后来,秦代的服制绵延了整个西汉。现代人看到汉武帝戴冕出现在画像当中,其实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直到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倡导儒家,才恢复冕服制度。由于焚书坑儒,大量史料被付之一炬,所以汉代所恢复出来的东西,已经夹杂了很多想象在内。这套并不准确的服制体系,成为后世眼中的汉服样板。

赵武灵王打开的那扇窗户,不时会有风吹进。汉明帝不会想到在他身后100年,出了一位汉灵帝刘宏。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比较低,汉灵帝喜好胡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很可能没有政治原因,但全盘接受陌生的东西,也是不可取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也有糟粕,取长补短才是良策。

(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胡服汉服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胡服东来①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再議胡服騎射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