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22-11-08 07:49牛晓静郑喆陆祎
设计 2022年20期
关键词:设计应用艺术特征创新

牛晓静 郑喆 陆祎

关键词:豫剧文化 豫剧视觉元素 艺术特征 非遗文创产品 创新 设计应用

引言

豫剧,起源于河南省开封市及其附近,早期或称“河南梆子、河南讴”,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豫剧以其抑扬有度的唱腔,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深受国人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随着现代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冲击,戏曲艺术不再是人们生活和审美的主流。文创产品设计将传统与流行相结合,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经调查发现,现存豫剧文创产品的应用实践案例较少,且在设计上存在局限性。对豫剧视觉元素进行研究,既可以给同类型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设计提供思路,又可以提高人民文化创新意识。本文深入挖掘豫剧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研究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形式、新思路,以此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一、豫剧视觉元素的构成及艺术特征

豫剧是中原本土戏曲舞台艺术,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早期的豫剧,由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所以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宋朝的首都开封(史称东京、汴京)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相关资料记载,宋朝时期在开封的瓦舍(平民商业性游艺场所)出演的大型杂剧《目连救母》被看作是豫剧的雏形。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豫剧在唱腔、服饰制度、表演形式等方面已逐渐形成系统。豫剧视觉元素包括行当、戏服、脸谱、舞台布景等,是中原传统文化物化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

(一)豫剧视觉元素的构成

1.豫剧行当。行当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专业分工类别,既体现了人物角色程式化的分类,又相应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内涵。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目前豫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其中生角指素脸,区别于花脸,是扮相洁净俊美的男性角色,如《程婴救孤》里的程婴;旦角专指女性角色,如穆桂英、花木兰等角色扮相;净角俗称花脸,又叫花面,如包公、张飞等角色;丑角又叫小花脸,指扮相诙谐风趣的角色,大众熟知的豫剧曲目《七品芝麻官》是以丑角为舞台主演的类目之一。不同的行当在戏服、脸谱、舞台布景的表现形式上也各具特色。

2.豫剧戏服。中国传统戏服也称行头,是戏曲舞台表演的重要载体。豫剧服饰具有中国传统的服饰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纹样细致,其规制依照人物角色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设定。豫剧戏服的款式造型可分为:蟒、帔、靠、褶(读xue,第二声)四大类。蟒式专指豫剧中帝王将相、皇家贵族所常穿的圆领大襟的公服。帔为对襟长袍的便服。靠,或称甲,原型是古代将领所穿的铠甲,现专指戏中武将的装束。褶,是一种长款的斜领衫的便服。豫剧戏服的整体廓形呈H形,有上衣下裳、上下相连和连体长袍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3.豫剧脸谱。脸谱主要使用油彩、水粉等在演员面部勾勒色彩和图形来体现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具有突出戏曲角色的多样性、鲜明性和易辨性的特点。脸谱的图形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和书籍记载,以及人们对于戏曲角色性格、兵器的认知观念,经常使用特长、寓意、象形、假借、特异等勾勒方式。其中寓意最具特色,如图1《薛丁贵》中的陈金定脸谱造型,半边是秀美的旦角形象,半边是带有花纹的花脸形象,通过风格迥异的半开脸脸谱,寓意其为骁勇善战的女将角色。

4.舞台布景。舞台布景又称为舞台装饰,是指戏曲演出中构成景物环境的舞台元素,不同的舞台布景取决于不同的戏曲环境。舞台布景的道具通常由幕布、桌子、屏风、挂彩、灯饰等组成,作用是辅助演员表演、营造出特定的时空环境、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感,目的是提高豫剧表演的真实性和审美性。豫剧舞台布景具有简洁性、便捷性、写意性的特征。

(二)豫剧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

1.图案元素。脸谱图案在豫剧视觉元素中最具特色。脸谱图案分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图案是从自然界中提炼的动物、植物与器具等元素,抽象图案大多为宗教符号、地位标识等。运用夸张性和符号化手法将其转化成点、线、面的构图结构,并以流畅的线条和平涂大色块的方式在五官之间勾勒出图案。脸谱的图案通过极富寓意的象形符号划分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征,比如,哪吒的脸谱造型是在额头上画莲花的图案,表示其“莲花童子”的绰号;包公额间的月牙图案展现其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窦尔墩的勾蓝花三块瓦脸寓意其为豪爽、莽撞的中性人物等。脸谱图案易被提炼简化,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装饰性。

其次是服饰纹样图案。戏服纹样图案是由传统服饰的图案演变而成的。纹样图案的种类繁多,按其特点分为动植物纹样、山水纹样和抽象纹样。纹样的组织形式是独立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通常装饰在服饰的袖口、领口、下摆的边缘和前胸、后背等部位。服饰纹样图案的工艺包括绘画、缂丝、蜡染、刺绣等,具有极强的形式美。

2.色彩构成。豫剧视觉元素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以戏服和脸谱色彩为例,其中戏服的色彩严格遵循中国传统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观念准则。上五色是上层阶级所使用的颜色,即红、绿、白、黑、黄。其中红色代表位高权重,也可表示婚嫁;黑色代表公正无私;黄色代表权力,是皇室的象征;绿色代表忠勇之人;白色代表悲哀与狡诈的人物特征。下五色为深蓝、湖色、粉红、古铜、紫色,是下层阶级人物角色所使用的颜色。脸谱的色彩寓意与服饰相近,通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的勾勒不仅夸大了角色面部形态和肤色,更突出了角色的性格气质。

豫剧视觉元素的色彩搭配通常是用一种主体色来体现人物角色,用一种或多种主体色的对比色或互补色做辅助,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从色彩属性来看,豫剧的色彩以高明度、高纯度和强对比为主,既符合剧情氛围的需求,又遵循了中国传统审美的色彩倾向。

3.造型呈现。豫剧造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程式化、形象化、个性化。(1)程式化。人物造型是指豫剧表演过程中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现其精神气质的艺术手段,是角色的身份、情感以及性格特征的综合体现,其中唱、念、做、打、服饰、妆容、道具等都有规定的程式。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体系。(2)形象化。典型的动作、脸谱的配色和服装的搭配赋予了人物独特的形象,如:黑脸谱,额间月牙,身穿黑蟒袍,头戴乌纱帽的包拯形象。在现代设计应用中,常对其人物造型的细节、服飾和亮相(即典型动作)进行夸张和美化。(3)个性化。人物造型通过色彩搭配、动作变化和特有的符号语言来展示个性化。在现代化应用中,人物造型的设计通常通过放大和缩小局部特征比例凸显个性化,其服装和配饰会根据动作的变化,呈现静态和动态的美感,具有灵活性。

二、豫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现状

(一)国内非遗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国家相关文件指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上不断地创新,使非遗走进日常生活,营造出适合非遗保护的生态是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点。中国艺术研究院杨慧子博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一文中指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来源和基本元素[4]。文创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从文创产品的角度来传承非遗能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国内的传统文创产品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代表。故宫创新性开发出有较高文化属性的朝珠耳机、寻香紫荆城系列香水、宫猫纳福陶瓷灯以及清明上河茗香茶具等精品文创产品,图2。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使传统文化与时尚产品结合的新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与民族特色结合,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例如图3贵州少数民族手工工艺品坊推出的蜡染手账本,将贵州特色非遗文化蜡染印花技艺运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非遗相关单位举办了大量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旨在深入发掘中国传统非遗的价值内涵。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文创类栏目《上新了故宫》等节目的上映,深受人们好评。大量的非遗文创类淘宝店应运而生,创造出来更多精品创意文创类产品。非遗文创产品将文创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豫剧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现状

豫剧视觉元素是豫剧戏曲艺术的具象浓缩,将文创产品作为传统豫剧文化的载体,是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明的新形式,契合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能够促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唤醒更深层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应用戏曲元素文创的案例发现,现有的豫剧文创设计产品较少,且存在以下问题:

1.视觉元素的复刻。市面上的豫剧文创产品大都只停留在表面设计上,如对豫剧视觉元素中的脸谱、服装、人物形象等视觉元素进行平面图案或立体造型的简单复刻,缺少艺术加工,无创新性。豫剧文创产品应该对视觉元素进行提炼和变形,来彰显其独特的个性,这样才可以加深受众的记忆点。

2.产品形式的同质化。目前豫剧文创产品的形式种类繁多,如玩偶、摆件、帆布包、钥匙扣、手机壳、抱枕、书签等,同时这也是市面上其他文创产品普遍的应用形式。此类文创产品除了自身IP不同,载体都相同,过于注重纪念意义,没有体现出文创产品独特的价值。其内容与产品形式本身没有关联性,相似度高,易引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

3.缺乏深入研究。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不够透彻,这是目前豫剧文创产品设计的局限性中最主要的问题。形式服务于内容,设计师应考虑个性化、实用性,强调豫剧文化属性和故事情节,发挥豫剧文化的教育意义,以此提升文创产品的附加值。

三、豫剧视觉元素在非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设计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只有对传统文化存在的形态做出调整才能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豫剧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意图,是对豫剧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和对豫剧视觉元素结构的重构,创造出既承载历史文明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并最终形成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体系。从视觉元素、产品形式和文化研究三个角度构建豫剧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的新思路。

(一)对豫剧视觉元素的提炼与重塑

豫剧文创设计中视觉元素的提炼,运用设计学的方式对视觉元素进行简化提炼和变形重组,使其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并将提取的元素复刻在日常用品上。随着时代的更迭,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批消费主力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传统的造型复刻难以吸引人群目光,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运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豫剧视觉元素的应用方式从直接提取和整合运用两方面进行创新。

1.视觉元素的直接提取。直接提取设计要素的整体或局部元素进行运用,是文创产品设计最简单和常见的一种方式。在豫剧文创研发设计中,对视觉元素直接提取并结合设计师趣味性的巧妙构思,也能赋予文创产品新的寓意。如靠旗造型的水果叉;花旦头饰造型的梳子;戏曲人物造型的茶漏,宽大的水袖卡住茶杯的边缘,仿佛人物在茶杯中悠然自得的泡澡。将巧妙的创意运用到最普通的设计方法中,呈现一种出人意料的体验。

2.视觉元素的整合运用。

(1)图案的符号化运用。豫剧图案大都具有精致、繁琐的特点,而符号是简化认识事物的方式。从豫剧图案中提炼符号元素时,应该保留图案的传统语义和文化内涵,提取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抽离、混合、拼接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图案。运用强调和弱化的形式美法则突出文创设计的重点和主题,使消费者通过符号联想起特定的文化背景。如图4,河南本土食品的外包装设计,提炼包拯的乌纱帽和月牙的符号化元素进行变形处理,并将其转化为大面积的色块,使图案简洁明了。将包拯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积极形象作为品牌标识,使得品牌形象和谐又年轻化,凸显豫剧文化个性,实现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碰撞。符号化的图案打破传统程式化的排列组合方式赋予图案一种新的时代气息。

(2)造型与功能结合。豫剧造型的创新设计运用是将其造型与实用性相结合,强调产品功能的创意表达。文创作品的造型形态能直接反映出设计师对造型的把控能力以及创作思维的延展性。设计师对产品的关注点主要从功能性入手,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满足人们对设计作品的审美需求和使用需求,增加产品的情感共鸣。例如图5黄梅戲非遗文创作品—比翼成双梳妆套件,将黄梅戏《天仙配》选段中象征爱情的比翼鸟形象和夫妻发髻形象作为梳子和镜子的外观造型,还原黄梅戏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相关故事情节,传递比翼连枝、白头相守的美好寓意,提升用户的文化归属感。

(二)产品形式的多元化组合

1.材料的多元化。材料是文创产品设计的基石,是设计师设计理念的载体和产品物质价值的体现。常见的文创产品材料包括纺织材料、陶瓷、玉石、竹木、金属、塑料等。在豫剧文创产品的创新研发中,应不断探索新型材料如银粘土、树脂、环保材料等,实现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的有机组合,制作具有时代象征性的作品。多种材料的融合设计考察设计师对材料的质感、光泽和肌理的把控能力。在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材料的功能和特性,如玻璃的折射性,竹条的可编织性、金屬的未来感、银黏土的可塑性等,发掘文创设计新的突破点。

2.形式的多元化。传统豫剧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单一的绘画、刺绣、泥塑、缝制等方式。在现代豫剧文创产品的研发中,新材料的运用促使传统工艺的流程发生改变,将现代化的3D打印、私人定制等新的生产方式与刺绣、扎蜡染、剪纸、编织等民间传统工艺结合,使产品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展现全新的豫剧文创设计风格。如图6,唐人坊研发的“绢人娃娃”人偶摆件,以软陶泥和石膏捏制娃娃的脸部造型,用树脂、金属等现代人工材料制做可活动的四肢和躯干,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盘发、勾脸和头饰的捻丝编花方法,用现代热转印和丝网印技术取代传统刺绣工艺,完成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新材料、新工艺的结合,为文创产品的创新应用形式提供了发展潜能。

文创产品的形式不应只停留在二维和三维空间。在虚拟化网络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机遇。挖掘豫剧视觉元素的内涵,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使豫剧视觉元素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将豫剧的行当造型、历史故事等作为表情包、动画电影、互动小游戏等数字化产品的开发题材,把静态的美学转换成动态的美学,使文创产品有了新的艺术体验,促进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三)豫剧文化的创意呈现

1.沉浸式情景营造。传统元素不仅有具象的物体,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沉浸式场景设计是指通过设计师的思维,将传统元素与周边的环境和人产生联系,即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实现产品与人的良性互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选取主体部分视觉元素,进行相应的文化意象性表达,建立产品与人类情感、回忆或者历史痕迹的关联。

豫剧中有诸多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角色和带有教育意义的剧情选段,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巾帼英雄穆桂英、勇于追求爱情的《春秋配》等。通过文创设计将传统典故与密室逃脱、狼人杀、剧本杀等沉浸式现代潮流游戏融为一体,增加文创作品的可玩性。图7《谜宫·如意琳琅图籍》是沉浸式场景营造的典型文创作品。该书籍是故宫推出的创意解密类游戏书,设计师将真实的历史和文物等传统元素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并设计了三十多个环环相扣的解密任务。参与者需借助图书、道具和手机等进行解密,沿着故事的主线逐步沉浸在故宫的文化知识和内涵里。该作品打破传统书籍单一的阅读模式,既有丰富的故宫知识讲解,增加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又提升个人体验感。

2.对传统典故调侃式创新应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对传统典故的调侃和恶搞也是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创新形式。调侃式文创设计是在不篡改历史典故的基础条件下,提取传统典故中的趣味性特点,加以夸张性的创新应用,或对传统图案或造型进行趣味性的添加和调侃式的应用。比如故宫文创研发的乾隆、康熙系列出圈作品,乾隆比剪刀手“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卡通造型、“朕知道了”的眼罩等,一改以往严肃的印象,拉近历史与大众的距离。国内博物馆相继将经典文物设计为各种趣味性的表情包,辅佐搞怪的动作和调侃性的文字等,使博物馆改变以往严肃、庄重的氛围,唤起大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对豫剧的人物造型和传统典故进行调侃式文创设计,赋予文创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和趣味性特点,使其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年轻群体更有意愿向传统文化靠拢。

结论

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生哲理和教育意义。在进行豫剧视觉元素的文创设计时,设计师应将抽象的文化内涵寄予具象的客观事物中,使文创作品在使用过程中既令人赏心悦目又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豫剧文创产品既增加了人们了解豫剧文化的新途径,又满足了受众群体新的文化需求,其文化内涵和体验感受远超过产品本身的用途。

豫剧文创产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载体,具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豫剧的作用,也是实现传统文明与时尚产业沟通的桥梁。豫剧文创产品的创新还需更多新兴设计师的加入,融入更多新的设计思想和新观念,打破现有的单一的设计局面。同时文创产品未来的发展应该研发、加工、营销等多方协调合作,使文创产品品牌向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发展,形成中国传统文创产品产业链,最终实现品牌化和持续性。

猜你喜欢
设计应用艺术特征创新
浅析陕西土布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绘本书籍中插图语言的应用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