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2022-11-09 01:05李苗焦润阳
大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营口思政红色

李苗,焦润阳

(营口理工学院,辽宁营口 115000)

辽南是一个地理概念,通常指辽宁南部地区。狭义上专指大连,广义上还包括营口、鞍山、丹东。本文所指的辽南是广义的辽南地区,重点研究以营口为中心的辽南地区。辽南地区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辽南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以营口为中心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金牛山遗址、西炮台遗址、高句丽山城、小石棚遗址等历史遗迹以及辽河老街等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辽南皮影戏、营口袁氏评书、望儿山传说等。这些文化遗产或以历史遗迹的形式矗立在辽南的广袤大地,或以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诚信务实的创业精神等融入辽南人民的血液中。辽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辽南人民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具有创造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而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辽南红色文化,如中共奉天支部营口小组纪念馆、营口市雷锋文化博物馆等馆所,曾作为中共营口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地点的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东工委营口支部遗址-营口保和堂中药店、太古码头中共营口地下党活动地旧址、虎石沟万人坑、营口市民主政府遗址等。这些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将辽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无疑会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一、辽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必然性

(一)推动辽南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与活力激发的必然要求

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提高到“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加以阐释,强调保护历史文化,用优秀历史文化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 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因此,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内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发掘、梳理、开发、保护文化遗产,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革命遗址与城市文化发展需求相契合,营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教育氛围,促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方式中活化发展,使相对静态的历史文化“动起来”,对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弘扬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使其更好地发挥当代功效的必然要求

2018年6月,辽宁省委召开全省思想政治工作暨新时代辽宁精神发布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发布了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为表述语的新时代辽宁精神,对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新时代辽宁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是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必将成为激励辽宁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近代营口被迫对外开埠,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营口人民开展了盖平保卫战、太平山争夺战等营口境域内的攻守战;在沙俄侵占营口的过程中,营口的义和团运动快速兴起,进行了反抗外来侵略的艰苦斗争;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营口,营口人民又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为辽宁乃至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营口人民在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纺、建材等各个行业中忠诚奉献,展现了“共和国长子”的忠诚与担当。这些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是新时代辽宁精神的生动展现,也是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促进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对于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使其发挥当代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拓宽教育载体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课要实现育人效果,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就必须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载体,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充分感受社会大课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携手社会力量,服务社会,如与红色场馆合作开展志愿宣讲,与社区、学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等,这些社会资源能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适应大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其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思政课教师应开发辽南文化资源,形成符合各门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建设辽南文化教育基地,形成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资源库,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格局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拓宽教育载体的必然要求。

二、辽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辽南红色文化的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缺失,整体性价值难以有效彰显

辽南红色文化历经近百年岁月洗礼,曾经面临着不同形式的破坏和保护困境。从遗址结构来看,目前辽南红色文化旧址,如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东工委营口支部遗址——保和堂中药店第二支店遗址已不复存在,只有总柜遗址还矗立在辽河老街,太古码头中共地下党活动地旧址也只剩下了一栋二层红砖楼房矗立在辽河岸畔,其他文化遗址也不同程度存在结构受损、连续性缺失等问题。还有一些遗址不同程度上存在后续城市建设中覆盖、迁移、归属不明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如今辽南红色文化整体结构不完整、社会认知度低的情况。从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来看,后续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建立起来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场馆近年来备受青睐,成为当地及周边城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其他坐落在乡村的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认知度和利用率均不高。由于各个遗址在地理空间上处于分散状态,难免被孤立评价,部分遗产被单独划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名录,其整体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彰显。

(二)辽南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充分,广泛的价值认同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红色文化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精神的总写照。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阐释深刻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不同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主旨鲜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认知度,辽南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和研究阐释相对不足。以辽宁地区雷锋文化为例,雷锋在辽宁的鞍山、辽阳、营口、抚顺、铁岭、沈阳等六个城市居住、工作或生活过。在雷锋工作过的鞍山,“当代雷锋”郭明义正在践行着雷锋精神,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学雷锋志愿者。2019年抚顺举行了雷锋学院挂牌仪式,如今,雷锋学院影响深远。

根据《新华网》2019年3月5日报道,辽阳市成立了学雷锋总队,下设32 支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960多个学雷锋分队,全市学雷锋志愿者人数达到20 多万人。2019年3月,营口市委市政府把“营口有礼”主题活动赋予新的内涵,升华为“雷锋文化营口有礼”,并把每年的9月1日确定为“营口有礼日”。如今在营口,“营口有礼”的标识遍布大街小巷,营口有礼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将雷锋文化上升为城市的文化定位,但对雷锋文化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的梳理,内涵阐释相对不足,广泛的价值认同尚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三)辽南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单一,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从备受青睐的红色场馆的教育模式来看,不论前来参观的是中小学生、大学生还是机关单位的公务员、普通市民,教育形式多是以讲解员灌输式讲解为主,照本宣科地介绍历史事件或人物或物件,讲解员本身未能与历史产生共情,对讲解的内容缺乏深度的认同和互动,更难以引起参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部分单位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重形式轻效果,参观红色文化基地迫于任务安排,走马观花,拍照打卡重于参观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随意性。每逢特殊时间节点,红色场馆也难免疲于应付,在接待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状况。

再次,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整合、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辽南地区各类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虽数量不少,但彼此间缺乏沟通联系,没有促进教育合作及资源共享合作,难以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高效协调的运作,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尤其是在调动高水平科研力量丰富完善红色文化相关研究阐释以促进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辽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一)辽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吸引力,一直是众多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追求。实践证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无疑是增强课程趣味性、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营口地区高校通过体验式教学和开设选修课等方式对辽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能直观地再现历史场景,增强授课效果,为辽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载体。营口西炮台遗址是解放营口的主战场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承价值。近年来,营口地区高校将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迁到西炮台授课,再现了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及西炮台的修复历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虎石沟万人坑、革命遗址、革命战士旧居遗址等也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场所。此外,盖州皮影戏、营口陈氏面塑、营口木浮雕工艺等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帮助学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爱家、爱校、爱国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次,开设诸如“近代历史舞台上的营口”等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群,不同程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打造选修课程群为介绍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事迹、风土人情的平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共情,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运用辽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解决了学生“知”的问题,但“知”与“行”存在脱节现象,因此,还需要实践教学来巩固理论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由“知”到“行”的有效衔接。地方高校要充分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第一,高校应将辽南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红色场馆和旅游景区进行参观学习,丰富高校社会实践内容,使辽南红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第二,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重视利用学雷锋活动日、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以史为鉴。第三,高校应树立大思政理念,开拓三全育人新格局,将寒暑假社会实践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发展。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实践活动

大学生至少在高校所在地生活3年,地方文化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认同、促进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营口地区高校通过开展寻找营口红色记忆、志愿宣讲等措施为学生拓展了解地方文化的途径,引导学生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营口市文旅局开展了寻找营口红色记忆活动,聘请了营口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为营口文史专家,吸纳了感兴趣的大学生组建寻找营口红色记忆团队,开启一场寻找营口红色记忆之旅。其次,营口地区高校组建了师生联合宣讲的“初心”志愿宣讲团,教师宣讲员积极加入市委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学生宣讲员深入红色场馆,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通过开展志愿宣讲等活动,培养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宣讲,在社区和车站等地志愿服务,在弘扬营口有礼和创建文明城市中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大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无私奉献、创新进取等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了地方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营口地区高校还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政协提案、开展相关调研等方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借助新媒体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备受学生推崇,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网络教育新阵地。营口地区高校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打卡营口红色地标等活动,充分利用营口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首先,思政课教师不断强化自身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5G 技术和VR 体验教学将辽南文化中相应的故事和图片以鲜活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挖掘营口地区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师生共同打卡营口红色地标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营口红色地标的文献资料,形成简单易懂的宣传语境,并录制成微视频在相关媒体上展播,提高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公众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师生通过编写微视频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自身对辽南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大学生传承辽南红色文化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辽南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辽南高校作为教育主体,既要保护和传承辽南红色文化,也要将辽南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中,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猜你喜欢
营口思政红色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河风海韵·醉美辽河”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醉美辽河,流进我梦想的城(组诗)
营口成为世界海蜇产业链核心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