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海外传播途径研究

2022-11-09 05:15沙彦霖张姗姗
剧影月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乐团音乐

■沙彦霖 张姗姗

(作者单位:南昌职业大学)

广东音乐,亦称粤乐。是一种脱胎于地方传统曲艺、民歌、戏曲中的伴奏和过门音乐,且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特色的纯器乐乐种。自十九世纪下半叶初步形成以来,广东音乐长期流行于珠三角地区。其在立足于岭南丰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不断的汲取我国乃至国外多种音乐艺术的养料,业已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地方乐种。与我国大多数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本土化、区域化的传播影响范围不同,广东音乐不仅以其清俊洒脱的岭南地方音乐风格风靡于我国大江南北,更在异国他乡展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为美洲、欧洲、东南亚和澳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华人华侨甚至外国听众所津津乐道。

一、民间乐社海外传播

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广东地区海外移民的井喷式增长,在美洲、澳洲、东南亚及欧洲等聚居着较多广东侨民的地方,都开始出现广东音乐团体的足迹,粤风乐社逐渐兴起。这些乐社不仅是组织玩奏广东音乐,还有粤剧粤曲等多种类别。起初建立乐社的初衷是加强华人同胞的交流与沟通,以减少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后随着加入的社员增多,规模愈发扩大,出现了一些影响力较大且具备良好演奏水平的团体组织。如旧金山的南中国音乐社,有固定的排练场地,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以下将对活跃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一些颇具影响力粤乐社团进行概述。

1、美国:20世纪50、60年代左右,一些移居美国的华侨出于对广东音乐、粤曲等粤风艺术的热爱,纷纷加入或创立了各种音乐社。随着移民美国的粤籍华人日趋增加,各城唐人街的经济也是日渐兴旺,有关粤剧粤曲的各种演出活动亦是日渐活跃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各埠,唐人街能够正常开展社区活动的粤剧粤曲社团近百。至今仍活跃在不同的华人社区。如华盛顿升平乐社,其自1947年创办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该乐社经常在社区开展活动,联结华人情谊,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虽因诸多原因该社团曾一度停息几近解散,但后来经社友多方努力,于1993 年恢复运作并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深受当地华人赞誉。尽管这些粤乐社团在海外的运营较为独立且松散,没有过于严谨的组织结构,较为类似于我国国内音乐爱好者协会一类的民间组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确实为粤乐的海外传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且获得了一些外国听众的认可的。“这些社团,每年秋季必举行‘社庆’,公演大型的剧曲等活动。到春节,又设‘春宴’,在大饭店厅堂内演唱粤曲及奏广东音乐等,......在温哥华还有一个‘温哥华民族乐团’,是专奏民族乐曲的,他们常奏一些新编的广东音乐曲,并在各种庆祝场合经常演出,是分声部有和声的合奏。......美国西雅图有一个民族乐团,曾举行过音乐会,......另外一个广东音乐社,每星期演练粤曲,......波士顿有音乐社,尹自重晚年曾去指导过,并有徒弟在那里经常活动。”

此外,广东音乐还得到了一些海外专业华人乐团的青睐。如美国的纽约长风中乐团,这是一个以专注于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团体,著名作曲家陈怡也曾为之作曲。该乐团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推出了大量现代民乐作品,得到了众多华人华侨和美国本土听众的认可和喜爱。该乐团录制的广东音乐专辑有1996年发行的合集唱片《广东音乐》(扬子江音像)和2006 年发行的专辑《广东音乐》(中国龙唱片公司发行),其中不乏如《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广东音乐作品。

2、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东南亚国家作为珠三角地区早期对外移民的主要对象国,数量众多的岭南人聚居于此,而这也使得该地域早期广东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进度几乎与广东本土无二。20世纪20年代中期,于相关国家与地区不但有多个途径传入的经典粤乐作品曲谱出售,彼时的新马等地还有广东籍的器乐师傅专职教授当地的各界广东音乐爱好者。由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及《琴学新编》出版后便几乎同时在新加坡发行销售,书中收录的《昭君怨》《雨打芭蕉》等作品在国内彼时也是流行且新潮的广东音乐作品。而类似于《吕文成广东音乐作品选》和一些较新的文字乐谱资料等同样可以在当地的书店内轻易购得;此外,从香港、上海多种销售渠道流传至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东音乐唱片一年便有数期,每期便有好几首新曲,还附有对应的工尺谱。这便给当地的众多广东音乐爱好者带去了有声学习材料,进一步为当地华侨和爱好者们提供了极好的粤乐学习契机。可以说,地理位置上的便捷使得广东音乐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诸地的早期传播是卓有成效的。

新加坡的乐社团体活动方面,较著名有新加坡中山会馆,该会馆成立于1821 年,以促进同胞友谊、提倡高尚娱乐等为主旨。在2007年举办了成立170 周年的庆典活动。新加坡广东会馆,该会馆成立于1937 年,是由广东省广、潮、客及琼籍四大方言人士的地缘性会馆。广东会馆自成立至今,不仅开展了粤语的培训课程,还多次举办粤剧粤乐的唱功训练班和相关文艺晚会。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地区都有广东会馆的组织,这些会馆比较正式且发展稳定,不仅是发展传播广东音乐,对于粤剧粤曲等其它音乐文化及艺术形式也都有涉及,对广东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做出长足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远海航行的重要站点,马来西亚历来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大马统计局于2016年的统计报告,在马的华人总数尽管在近年来占人口比例略有降低,但依然达到了总人口比例的23%,约742 万人。如此庞大的华裔人口无疑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凭借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在十七世纪便有相当数量的广东人落脚马来西亚。

在音乐社团方面,新、马地区同样拥有众多地方性的粤乐传统音乐社团。如仁和公所作为该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南音社团,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887 年。时至20 世纪30 年代,又有诸如沁兰阁、云林阁、桃园俱乐部等粤乐社团不断涌现。20世纪末,除上述部分团体仍在正常活动外,亦有吉兰丹仁和音乐社、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南音组、马六甲桃源俱乐部、毗叻太平仁爱音乐社、血兰羲适耕庄云萧音乐社、巴生雪兰羲永春公所南乐组等粤乐民间社团持续活跃于街头巷尾中。

海外乐社作为广东音乐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可以看作为一种集成了“人”、“音乐活动”和“教育”的复合型传播途径。这些华人华侨自发组织的音乐机构中的大部分固然偏重于娱乐性,相对缺乏一些专业性和严肃性,但却有着独特的“海外优势”,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和适应他国的文化环境,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向世界展示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专业乐团海外传播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政府出于对广东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组建了数个高水准的专业音乐团体。而这些团体在复兴和传承广东音乐之余,也参与了很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听众奉上了精彩纷呈的粤乐盛宴。

1、广东民间音乐团:广东音乐的以专业乐团展开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3 年,黄锦培、梁秋、方汉、朱海四位粤乐艺术家被抽调加入中国艺术团代表团,参与社会主义国家巡回访问演出。同年,此四人还于罗马尼亚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和平与友谊联欢会民间音乐比赛中以《双星恨》和《昭君怨》两首传统粤乐曲荣获四等奖,这也是广东音乐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海外艺术大赛中取得奖项。

1956 年,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广东音乐艺术团体——广东民间音乐团成立于广州沙河顶。该团以汇集和发扬具有南国特色的广东音乐为宗旨,团员涵盖了刘天一、陈卓莹、易剑泉、陈德钜、黄锦培、梁秋、方汉、朱海等当时拔尖的广东音乐艺人,可谓是名家荟萃,阵容豪华。尽管彼时的新中国还处在百废待兴的境况,文化产业更是满目疮痍。但广东民间音乐团还是在短短数年间在发掘、整理民间粤乐和创作、传播上等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得益于中央文化部门的重视,该团多次被派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和访问的演出任务。如1958年底中央文化部下达专项任务,派遣广东民间音乐团于次年远赴苏联和匈牙利两国进行访问演出。此次出国演出,获得了两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该乐团演奏的《柳浪闻莺》被国外听众赞誉为“透明的音乐”。广东音乐经典的乐器组合形式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的关注,《雨打芭蕉》《步步高》《娱乐升平》等具有代表性的曲目也颇受前来观看的外国听众的喜爱。

2、广东音乐曲艺团:出于政策问题,广东民间音乐团经历了数次解散和重组,1958年,广东民间音乐团与广州曲艺联谊会一、二演出队合并成为广东音乐曲艺团。1993由该团十余位乐手组成的广东音乐小组年应邀到英国演出广东音乐。“在利物浦我们进行了两场演出,一场是以华人观众为主,另一场则是以外国朋友为主,在两场观众对象截然不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广东音乐悠扬悦耳、美妙动听的旋律,以及浓厚的地方特色韵味,演奏者的精彩表演,都征服了所有来欣赏的观众。为此,利物浦市长和有关官员,第二天在政府大楼接见了我们全体成员,与我们亲切交谈。”2008年底,该曲艺团正式转企改制,成立广东音乐曲艺发展有限公司。

三、粤乐名家海外传播

诚然,如海外乐社与国内专业乐团一类的集体组织在粤乐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一些粤乐大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也同样不容忽视。

1、尹自重(1908—1984)尹自重,著名粤乐演奏家、作曲家。原籍东莞,出生于顺德,粤乐“四大天王”之一,更有“梵铃王”的美誉。1935 年,尹自重在香港创办“尹自重音乐社”,以收徒传艺为主要活动。1957年时移民美国旧金山,开办音乐社教授音乐达八年之久,这期间不仅有华侨们前来拜师学艺,也有一些喜爱中国音乐的当地人随尹自重学习广东音乐。1967 年,尹自重被波士顿侨声音乐社(1939年由美籍华人黄君裕组织,后改为“侨声音乐剧社”。)聘任为粤乐教师,执教粤乐常识,以提高他们的粤乐理论、演奏水平。且经常参加各地慈善义演,在任期间培养出不少高徒如冯少坚等,在当地颇有影响力。

2、余其伟(1953—)余其伟,广东开平人,著名高胡演奏家。曾先后赴美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演奏和讲学,与广州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澳门中乐团等多个知名乐团合作,著有广东音乐专著《粤乐艺境》(1998年,花城出版社)。他最早的海外演出经历可以追溯到1984 年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上独奏数首广东音乐作品。1988年与澳门中乐团合作的演出中,余其伟演奏了《平湖秋月》《鸟投林》《禅院钟声》等多首曲目。1994年余其伟又被选入中日友协组织的中国民乐演奏家艺术团赴日本东京、小仓、岗山等城市巡演,演奏了《连环扣》《鸟投林》等粤乐经典曲目。

3、黄锦培(1919—2009)对于广东音乐做出较大贡献的还有一些生于海外且拥有长期的海外生活经历的粤乐艺术家,如在广东音乐领域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黄锦培先生。黄先生祖籍广东惠阳,1919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13岁回国。自先生1936年正式从事音乐音乐工作起,虽然没有正规音乐院校的学习经历,但凭借着惊人的音乐记忆力和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他掌握了多种器乐的演奏技巧并在音乐创作领域颇有造诣。新中国成立之后,黄锦培参与了社会主义国家巡回访问演出(1953)、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1953)、“布拉格之春”系列演出(1955)等国家级文化交流演出与赛事活动。黄锦培先生还多次远赴西方国家进行讲学和广东音乐的教授,如1956 年至1957 年和1990 年至1991 年间,分别至加拿大的温哥华、美国的西雅图、波士顿、弗罗里达等地讲学;1986 年十一月,应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交流。

四、广东音乐海外传播途径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各国间交流频繁,音乐艺术交流亦成为增进彼此情感、加深了解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一些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给海外民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也让多年在外的华侨同胞们感受到家乡的亲切与温暖。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器乐乐种,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音乐音响,而是一种带有国籍标签的音乐文化现象。它反映与表达的是广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审美习惯,承载的是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于远离故土的莘莘游子,粤乐的欢快明朗则多一丝乡愁;之于金发碧眼的外国听众,广东音乐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与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但已经取得诸多成就并不能掩盖当前广东音乐海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就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进一步促进其海外传播工作开展。

1、继承创新两手抓,辩证看待粤乐发展。新时期的广东音乐海外传播,可以在进一步发展原有风格独特的“经典广东音乐小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现代大型作品的推广。尤其是近当代作曲家为民族管弦乐队创作的一些大型广东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传统粤乐的结构形式上融入西方作曲技法,扩大了作品整体规模,并且在尽量保留原有地域音调风格的基础上向交响化靠拢。如《香江行》便是广东省歌舞剧院作曲家李助炘以“九七”香港回归为题材,运用传统作品音调为基础创作的高胡协奏曲。“作曲家把广东音乐的传统音调和丰富多样的作曲手法相结合,用以表现现实生活中有深度的题材,使作品达到‘新’而不怪,‘新’而又能及深的艺术效果,为发展广东音乐的新创作,作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可以说,粤乐交响化是广东音乐创作创新的成功探索和尝试,此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思路无疑赋予了广东音乐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2、创办教学机构,“寓传于教”。自二十世纪多元文化思潮的不断推进和加深依赖,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开始以尊重、平等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一些海外知名大学也组织开设了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音乐实践课程,有些还专门聘用华人音乐家来开展多种教学工作。而广东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海外传播的先行者,不仅拥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其自身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艺术特点更可以加以利用。相关课程在引导一些海外听众和爱好者投身于广东音乐的演奏学习和表演活动之余,更应该积极开展以教学相长为主体形式的粤乐本土化,进而建立基本的中国音乐文化的价值认可。在传播之余与当地主流音乐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作用,从而实现良性可持续的传播与本土化发展。

3、借力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新媒体又称“第四媒体”,拥有即时性、交互性等传播优势,是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传播和传媒途径。在二十一世纪的广东音乐海外传播过程中,应在继续强化海外音乐专辑发行、电视台直播等传统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新媒体拓宽粤乐的传播渠道。如建立起有关于广东音乐的专业网站,将有广东音乐的大型演出活动录像、曲集乐谱、名家名作录音和艺术发展历程等宝贵资料上传、共享,便于海外的粤乐爱好者们能够快速、精准地了解和学习广东音乐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如推特、脸书这样的大型社交平台来进行粤乐艺术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在此方面,广东音乐曲艺团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该团不仅有专门的门户网站供国内爱好者们了解交流,还建立了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囊括了演出节目目录、剧团资料、名家介绍、赛事报名、近期活动等诸多信息,基本满足了一般听众快速获取相关信息的需求。

总之,优秀的艺术形式源于群众生活,是时代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人民风俗习惯及审美心理趋向等共同作用而成的。广东地区的人对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识多元性、易变性和非自生根性的特点,表现为既尊重传统,又较少受传统文化的约束,对外来音乐文化不但采取宽容态度,审美心态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作为一种富有浓郁地域风格的民间音乐乐种,广东音乐能在风土民情大相径庭的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是相当罕见和令人惊叹的。这种跨越地域、种族的顽强艺术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广大海外华人同胞的热爱和追捧,更得益于其内涵的诸多优秀岭南人文特征。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各文化大国之间已经从原本的孤立和对抗走向了主流的共赢与合作。在此背景下,广东音乐海外传播所获得的斐然成果已然转化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在庆幸之余,我们也必须客观的把握和弥补当前粤乐海外传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更好的把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器乐乐种推向世界舞台,同时也为其它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积累宝贵的经验。

猜你喜欢
乐团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