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上海企业内迁芜湖纪事

2022-11-09 01:09范守义安徽
党史纵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帆布芜湖市永康

○范守义 (安徽)

芜湖市民上街游行,庆祝解放

1949年4月24日,安徽省芜湖市迎来解放。面对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经济烂摊子,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了“恢复与发展”的经济改策,经过3年多艰苦奋斗,芜湖工业迅速从凋敝中复苏,形成了轻纺工业、机电工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的局面。到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较快地改变内地工业较为落后的状况,调整工业布局,国家动员沿海部分工业企业内迁。在安徽城市中,芜湖工业基础较好,具有对口安置上海内迁企业、接收上海大批知识青年和社会青年就业的良好条件,因此,一批上海企业便落户芜湖。上海企业内迁芜湖后,与当地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并不断发展壮大,其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不但给芜湖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对芜湖工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芜湖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企业内迁带动芜湖工业发展

据欧远方先生《皖沪关系史略》一书记载:“(20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安徽的工业,经过当时的中共安徽省委的决策和争取,分几批从上海迁来104家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工业),分别下迁到合肥、芜湖、安庆和淮南等地。这些工厂规模虽不很大,但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这对于安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些工厂后来不断扩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有不少工厂现已成为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但生产出为市场所需的优质产品,还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对安徽的工业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20世纪初开始,芜湖与上海的交流便十分频繁,据《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一书记载:“1919年由上海兴华铁厂改组成立的和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民族资本私营钢铁企业,芜湖益华铁矿公司是和兴的股东之一。”1932年,上海商人朱肃伦和国民党军官李如我在芜湖合股开设了当时芜湖最大的肥皂厂——上海肥皂厂。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的一批企业来到芜湖安家落户,并逐渐成为芜湖著名企业和行业龙头。

根据档案记载,内迁芜湖的上海企业有:上海中国火柴厂、蓓蓓饼干厂、大成糖果厂、工利面包厂、航空牙刷厂、大中国牙刷厂、上海茂森篷帆厂、上海永德棉织厂等10多家工厂。

芜湖火柴厂始建于1920年7月,原名“大昌火柴厂”,注册生产“松老”牌安全火柴,时有职工230人,是安徽省第一家火柴厂。1952年,国家拨款基建投资6.76万元,用以扩大厂房、添置设备等。1956年7月,“上海公私合营中国火柴厂”内迁与芜湖火柴厂合并。次年,该厂火柴年产量便达到26.52万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产品除“芜湖”“淮海”“镇江”等品牌的安全火柴外,还生产出“海鸥”牌信号火柴、“海帆”牌抗风火柴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1962年,该厂改名为“芜湖敦煌火柴厂”,次年火柴年产量达到32.1万件。1965年,该厂正式命名为“安徽省芜湖火柴厂”。1973年,该厂研制出以纸代木的蜡梗火柴。1981年,产品质量在全国评比中获第一名。20世纪80年代,该厂火柴年产量达60多万件,其中“芜湖”牌安全火柴获1981年安徽省优质产品,“寓言”牌蜡梗火柴获1983年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

据《芜湖市志》介绍,芜湖市永康食品厂的前身系1956年11月由上海市蓓蓓饼干厂、大成糖果厂、工利面包厂内迁芜湖合并成立的“公私合营芜湖市食品厂”,1958年改名为“芜湖市永康食品厂”。经过几年发展,该厂主打产品“蓓蓓饼干”被列为安徽传统食品。20世纪50年代,该厂开始生产糖果、糕点、汽水;60年代建成制冰、奶糕车间,新增冷饮产品;70年代改建冰棒车间,新建年产1200吨淀粉车间、年产800吨出口液体葡萄糖车间。从1973年起,该厂生产的液体葡萄糖连续8年出口澳大利亚;1979年,班产8吨的饼干车间建成投产,饼干生产进入大机械自动化操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厂建成934平方米的干点车间、1800平方米的500吨冷库;1985年,3200平方米的饮料车间开工兴建,次年从联邦德国SEN公司引进万吨饮料自动灌装线1条,此后还与上海市南市区糖烟酒公司联营生产果味型硬糖果。

1960年8月,上海航空牙刷厂内迁芜湖,并入芜湖市第一塑料厂(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芜湖市公私合营合众牙刷厂),同年更名“芜湖市合众塑料厂”;1962年转产塑料制品,改名为“合众牙刷厂”;1966年定名为“第一塑料厂”。1972年,该厂首创“聚丙乙烯抽丝蒸汽管道法”“平膜热板拉伸法”等新工艺,开辟了应用国产聚丙烯原料的新途径。1974年,该厂在全国塑料科技工作会议上介绍此项成果,并在国内进行推广。多年来,该厂生产的“芜湖”牌聚丙烯编织袋、“双羊”牌泡沫女拖鞋等产品畅销国内10余个省市,并出口亚非地区众多国家。

芜湖市强力帆布厂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该厂从上海印染织布公司购买了22英寸重磅帆布织布机、整经机等设备,经整修安装后投入生产。1960年,上海茂森篷帆厂内迁并入强力帆布厂。两厂合并后,正式命名为“芜湖市强力帆布厂”。合并后的强力帆布厂从只能生产单一的帆布产品,一跃发展到能够生产包括篷布、塔衣、汽车篷以及炮衣、子弹袋、军用挎包等产品,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1960年,强力帆布厂正式投产电影银幕,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一家银幕生产企业,品种规格和产量一直保持国内一流水平。1984年,该厂研制的金属电影银幕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芜湖市永康食品厂

上海社会知青成为芜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

20世纪50年代 中期至60年代初,是上海企业内迁的集中期,有1万多名上海职工、知识青年、社会青年支援芜湖建设,成为那个时期推动芜湖工业发展的生力军。当时近10家内迁企业均是成建制由上海迁来,共内迁职工437人(不包括上海永德厂调入芜湖纺织厂的近百人),其中火柴厂205人、永康食品厂100人、合众牙刷厂95人、强力帆布厂37人,而且同来的职工家属比例超过50%。

1958年4月20日,芜 湖市劳动局负责人在芜湖市第二届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说:“为了适应我市工业生产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全市共调配劳动力47583人。”这个调配劳动力的构成包括城市失业人员、家庭妇女以及从芜湖周边和县、含山、无为等地区和上海调来支援芜湖建设的一批农村劳动力及社会知识青年。其间,芜湖先后接收来自上海的社会知识青年5724人。另据1959年7月29日《中共芜湖地委关于调来的劳动力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称:“分配在繁昌矿务局407人,分到芜湖市各厂、社工作人员1843人。二地相加,仅上海知青和社会青年就达7567人。”截至1960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职工12.9万人,其中上海内迁企业职工437人、社会青年6000多人。还有一批从上海招聘、录用来芜湖的技术工人,包括随之内迁的家属,据不完全统计有1万多人。

2004年7月10日,芜湖《大江晚报》推出了当周话题“青春的记忆”,邀请20世纪50年代中期来芜湖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上海籍老同志回忆他们的青春岁月。芜湖市政协原秘书长蔡德盛说:“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宣传词:‘芜湖是长江之滨的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是四大米市之一,物产丰富,文化悠久……欢迎大家到安徽芜湖去参加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量。’我们当时受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掌握一点本领,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量,树立服务人民的理想。我父亲问我去干什么,我说哪怕是做清洁工也可以。1958年7月2日,在上海老火车站,我是听着车站里播放的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浩浩荡荡地向芜湖进发的。”

在谈到上海知青时,芜湖市档案局原局长胡正强动情地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海知青到安徽,据史料所记有14.2万人。当时到我们芜湖,包括芜湖下面8个县有1万多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招工,到了芜湖市的企业,包括其他单位工作的,这部分同志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芜湖建设事业,应该说芜湖的发展与这批从上海到芜湖来的同志们的贡献和辛劳是分不开的。”

上海企业内迁促进芜湖工业的长足发展

上海内迁企业与芜湖企业的合并,不仅加大了轻工业在芜湖工业中的比重,均衡了芜湖工业发展布局,还提高了芜湖原有工业品的质量和产量,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上海蓓蓓饼干厂与芜湖永康食品厂合并为例,合并前,永康厂只生产饼干、糖果、糕点,合并后增加了冰棒、奶糕、葡萄糖等产品,一度还生产啤酒。合并后生产的“蓓蓓”牌饼干成为芜湖传统品牌;1957年始产的“永康”牌汽水,质量堪比上海老字号“正广和”,是最受芜湖人民欢迎的夏季饮料。随着生产技术、设备档次的提高,永康汽水也由单一的柠檬味汽水发展到鲜橘、荔枝、酸梅等多种口味的系列汽水。芜湖市火柴厂与上海中国火柴厂合并后,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1960年产量突破30万件,是新中国成立前最高产量的15.48倍。强力帆布厂不但结束了单一生产帆布产品的历史,还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家能生产电影银幕的工厂。

芜湖纺织女工们工作场景

芜湖纺织业历史悠久,但纺织产品档次较低,主要是棉纱、粗平布、棉布、绒呢、开司米、花毯布和低档毛巾及纱袜等。在内迁企业的技术支持下,从1958年开始生产各类床单、印染布、灯芯绒布、帆布、卫生衫裤、棉毛衫裤、针织内衣、丝绒、丝绸、麻袋、工业篷布、电影银幕、水纱布、药棉、毛巾和尼龙袜等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声誉,并出口苏联、德国、新加坡等国。经过多年发展,原本无足轻重的芜湖轻纺工业飞速壮大,生产的纺织产品、针织产品由粗糙变为精细,大批纺织品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同行业中显现出鲜明地方特色。

经过“一五”时期的经济恢复,特别是通过近10家上海企业内迁、设备和技术的输入,以及一批新建工厂,如芜湖东方纸板厂、冶炼厂、永康食品厂、日用化工厂、联盟化肥厂、胡开文制墨厂、新华印刷厂、工艺美术厂、铝制品厂、缝纫机厂、工艺绣品厂、天河羽绒厂、园林工具厂、芜湖酒厂和芜湖仪表厂、电表厂、水表厂、光学仪器厂等仪表类企业相继建成,加快了芜湖以轻工纺织为主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到1959年,芜湖已形成了一个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自1952年上海第一家内迁企业“上海永德棉织厂”内迁芜湖,至今已过去了70年。上海企业内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对芜湖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芜湖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猜你喜欢
帆布芜湖市永康
芜湖市银鸿液压件有限公司
平衡之力
远行的诗意
涂鸦入侵
芜湖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帆布主义
悄悄地
芜湖市金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店小二”王永康,这个月可真忙!
窥视花样年华,引得春光乍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