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个性与共性

2022-11-10 14:01刘奕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食品 2022年15期
关键词:共性形式受众

⊙ 刘奕 彤 中国传媒大学

人类在掌握了生存手段后,在欲望的支配下渴望将自己对于生存的想法,即生活的归纳与总结表达给更多的人听,这种表达的形式便是艺术。

艺术家创作艺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到受众的认可,更多的是希望受众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思考共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创作动力,是从人类的个性中思考共性;艺术的表现与欣赏过程,是从个性中思考共性。

共性,即指人类所共同的思想价值,例如对于美的理解、对于世间万物的对错判断等。共性不会因社会群体所处的地理因素、时间因素、环境因素等差异性所影响。当我们欣赏一部百年前来自大洋彼岸的文学作品时,同样会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与共鸣。人类在随着时间不断进步,但存在于我们思维意识中的共性,是很难去改变的。

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来源于社会群体的差异性,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等都会影响受众的性格特点与哲学观念。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更加生动丰富,从而成为当今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电影作为动态的视觉表现,结合“视听语言”这一特有的表现形式,可以令受众更加直接地感受艺术本身。

电影是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的,表达得也更直观、更清晰,受众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地观赏一段“梦境”,是造梦者即创作者赢得共鸣的最好形式,所以电影的商业价值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也更加突出一些。

在电影中,艺术创作者即导演希望通过剧作来展现其作为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思考与理解。导演通过对生活与人的思考,将个性群体中的共性进行归纳与总结,于是便有了电影所表达的“主题”。电影的核心是通过故事塑造人物、通过人物表达主题。电影中的人物是有个性的,是由导演精心设计的群体人物,如果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比如,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塑造了一个宇航员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个人物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但导演通过故事展现了人物身上的父爱、求知欲、探索精神等人类的共同点,从而让观众产生了共鸣。最终,这个人物形象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更让观众在观赏之后对于宇宙、维度、爱、重力等主题产生了更多思考,也证明了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法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史学家Hippolyte Adolphe Taine(H.A.丹纳)的重要著作《艺术哲学》中指出:“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基本规律的时候,不用大众无法了解而只有专家懂得的枯燥的定义,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之于理智,而且诉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情。”俄国文艺理论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这些名家名言都提醒我们,创作艺术时要对生活进行解构,看清不同群体的共同特性,然后通过塑造一个个有个性的人物,来表达主题,最终要让受众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找到人物与自己的共性,从而产生共鸣,并对生活与世界进行更多思考。

猜你喜欢
共性形式受众
小议过去进行时
共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