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与前行
——关于科普创作的几点体会

2022-11-11 05:12钧*
科普创作 2022年2期
关键词:参考文献选题文献

史 钧*

(安徽科技学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凤阳 233100)

自2009年涉足科普写作以来,我已陆续出版了多部科普作品,得到了读者的肯定与支持,令我倍感荣幸。在多年的科普写作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和感悟。科普写作不仅是对作者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其写作技巧和信心的挑战。其中会涉及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相当现实,几乎是绕不过去的坎,下面我主要围绕四点来谈。

一、明确读者群体,迎接读者压力

当你想要创作一部科普作品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读者群体。毫无疑问,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读者群体。有的作品适合少儿阅读,有的适合青少年阅读,有的适合老年群体阅读。不同的读者群体如同孤岛,相对隔离。很少有作品能够老少通吃,比如儿童就不会对养生图书感兴趣。无论作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特定的读者群体都客观存在。有些作者早早就学会了设定读者群体,而我则是在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走上了科普创作之路。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写作的初衷是为公共选修课准备讲义,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将大学生当作目标读者群体。我写作时就像是在讲课,首先要考虑大学生能不能听懂,同时又不能讲过于简单的知识,否则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这种思维惯性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掉。后来我为作品设定的读者群体,全部是以具备高中以上生物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科学积累的年轻人。这个群体拥有基本的科学认知能力,对科普作品抱有学习和审视的态度,要求能从中读出超越自己认知范围的内容,这就会对作者产生一定的写作压力,我将其称为读者压力。选择什么样的读者群体,就要准备迎接什么样的读者压力。

尽管如此,科学设定读者群体仍然非常困难。即便我已经出版了好几部科普作品,并且全部面向青年读者,但在此后的写作过程中,仍然会时常有所摇摆。比如在写《生命的色彩》(重庆出版社2021年版)时,就想将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覆盖进来,以至于开篇就通过一个小朋友之口切入主题。但后来我经过认真思考,还是不得不承认,根据书中涉及的知识深度和复杂程度,核心读者仍然应该是青年群体。意图覆盖更大读者群的想法基本是不切实际的,至少是相当困难的。由此可见,坚定瞄准核心群体写作,是科普写作必须明确的问题,而且不容轻易更改。

二、把握选题方向:为读者解决何种困惑

读者群体明确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选题问题:你究竟要写什么?或者说,你准备替读者解决什么样的困惑?

再次回到我的第一次科普写作,由于是为教学服务,似乎不存在选题环节,因为课程主题早就明确。我想多数科普作者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不一定是受到课程限制,而是受到课题限制。很多科普作品其实都是某一研究课题的附属品,目标是为课题服务,而非为读者服务,所以在设定课题时,就已确定了科普选题,缺少必要的选择余地。

对于推崇自由写作的作者而言,选题环节至关重要。我是从第三部作品《疯狂人类进化史》(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后于2018年更名为《疯狂人体进化史》再版)开始,才领会到选题的含义,并萌生了主动选题的意识。

在我看来,选题其实就是在自我追问:你要为读者解决单一的困惑,还是系统性困惑?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版),就是为了解决单一的困惑,每个“为什么”都是一个散在的知识点,彼此不存在有机的联系。这也是多数科普作品采用的策略——内容清晰,结构简洁,不必花费笔墨照顾前后文的呼应等,整体相对比较容易把握。

但我在自主选题时,更侧重于解决某种系统性困惑。起初这些困惑主要来自我自己。我会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立体论证,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论证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其实你不懂进化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年版)就是想解决“生命是怎么进化来的?到底有没有超自然力量引导?”之类的困惑。《鬼故事都是骗人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则用详细的案例来继续回答此类问题,以期破解关于特异功能、灵异现象之类的困惑,本质仍然是在追问超自然力量是否存在。到了《疯狂人类进化史》时,我对超自然力量的困惑已经彻底消除,于是便开始追问“人类是怎么来的?”,以及“人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男人和女人为什么会如此不同”等问题,并努力从人的身体结构层面引申到人类的社会行为层面,给出一体化的科学解释。后来到了《爱情简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7年版),则在努力回答人类情感方面的困惑,“人类为什么会有爱情?又为什么会有婚姻?婚姻制度与人类的本性之间存在怎样的有机联系?”等。当困惑缠绕在心头、问题开始出现时,选题也就大体明确了。

此后出版的《生命的色彩》和《进击的病毒》(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年版)两部作品的关注面开始收窄,已经不再重点解决我自己的困惑,而是有意识地解决读者可能存在的潜在困惑。《生命的色彩》重点解决“不同的生命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色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等。《进击的病毒》则主要解决“病毒是怎么来的?病毒和生命以及人类之间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病毒的存在是合理的吗?”等问题。这些都是比较系统性的问题,更多的是我想把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告诉大家。以后我的科普选题可能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而很少再回答我自己的困惑。这意味着我的科普写作已经在从个人写作向大众写作转变。

三、整理科学文献,与读者建立互信关系

选题确定之后,就是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呈现问题了。

众所周知,科普写作不是为了发表全新的科学原理,而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加以梳理,以通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其中必定涉及大量的文献采集工作。科学文献是科普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正确的文献采集,才有可能获取权威可靠的专业信息,提高科普作品的科学品位。

(一)文献收集

根据习惯,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文献采集途径。第一种如西方部分职业科普作家,会选择性地拜访各个大学或者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从他们那里获取比较系统的专业信息,比如《万物简史》()的作者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就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帮助下,作者不但可以获得关键的知识点,还可以掌握一些科学家在各自研究生涯中发生的趣闻甚至是八卦。这种写作模式目前在中国还很少见,因此也很难看到类似《万物简史》那样包罗万象而又信手拈来的原创科普作品。

第二种文献采集途径是来源于学者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兼职科普写作时,更偏向采用这种模式。他们会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再综合部分其他学者的研究内容,就可以创作成一部完整的科普作品。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的科普名著《第三种黑猩猩》(),就是综合了自身与他人研究成果的作品,既有深入扎实的知识点,也有宏观开放的知识面,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

第三种文献采集方式是根据写作目标主动检索相关文献,不依赖相关专家,也不依赖自己的专业研究。优点是灵活性强,不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可以开拓较为广泛的写作方向。缺点是必须检索并阅读海量的文献,如同沙里淘金一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从中筛选一点可用的资料,再将资料组织起来形成作品。作者有时并不能收集到所需的资料,或者收集的资料与原始的构思相反,作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甄别筛选工作,否则可能会把自己的作品搅得一团糟。这种文献采集方式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网络时代则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的覆盖面和效率。而我恰好担任《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对于各种文献检索途径都比较熟悉,所以我主要采用这种方式收集信息。

我想随着文献检索知识的普及,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作者都采用第三条文献采集路线,不断打破科学壁垒,促进科普写作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献使用

参考文献的采集是一回事,文献的使用则是另一回事。在文章中是否标出所引文献,是科普写作时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西方的科普作品常常会在文章后面附上所用参考文献,当然也有作品并不列出。我曾经在《疯狂人类进化史》的结语中,将附有参考文献的科普作品称为硬科普。与硬科普相对应的,则是所谓的软科普,就是那些不附参考文献的作品。当然,这个分类方式并不严谨,与科普理论研究的相关定义并不一致。主流的科普理论认为,硬科普是指主要普及科学硬核知识、基本科学原理之类的文章。软科普涉及的知识则有较大的讨论空间,甚至有些玄幻的内容掺杂其中,不过参考文献在其中确实起到了有效的甄别作用。总的来说,附带参考文献的科普作品固然是主流,但也有不少优秀的科普作品,比如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名著《时间简史》(),也没有附带参考文献,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被削弱。

软科普的优点是行文流畅,可读性较强,读者轻易不会被随时插入的参考文献所干扰。缺点是有时会影响作品的可信度。当读者对内容产生疑问时,无法找到相关的文献加以印证。因此,软科普要求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某种信任关系,让读者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都有科学的依据,没有夹带私货,绝非信口开河。这对作者是个严肃的挑战,无论在何种场合,让别人信任自己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霍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传奇人生和科学背景已经在读者心中建立了可靠的印象。但对普通科普作者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我本人比较推崇软科普写作,在兼顾科学性的同时,一直将文章的可读性摆在重要位置,而我一直认为附上参考文献会影响阅读体验。尽管我在每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都参阅了大量论文和专著,但它们都躺在我的书柜上和电脑硬盘里,而没有附列在文章后面。

这时我面对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没有霍金的名声,也没有相应的学术成就,那么我该如何建立与读者的互信呢?我的策略主要有两条:一是讲故事,二是讲逻辑。在《其实你不懂进化论》中,我尽量点明每场科学论战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当事人的核心观点,以此增强读者对内容的信任。毕竟那些故事曾经真实发生过,观点也都来自相关当事人。我在这方面没有虚构的必要,也不可能去虚构,否则我不如索性去写小说。而在《疯狂人体进化史》中,我则主要通过逻辑说服读者。在直立行走与长途奔跑、长途奔跑与散热需求、散热需求与皮肤裸露、皮肤裸露与肤色展示、肤色展示与性选择等人体进化事件之间,建立起一条有机的逻辑链条。尽管我没有指明这些逻辑的文献出处,但读者可以从逻辑推理中认可我介绍的科学内容,因为逻辑合理,加上可靠的科学知识支撑,可以有效保证内容的可信度。此后的《爱情简史》也基本采用了相似的策略。市场反应证明,读者基本可以接受这种逻辑推理策略。

但是当作品逻辑线条太多、相互关系不太连贯时,或者推理过程相对复杂时,逻辑推理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万一读者无法从复杂的逻辑关系中轻松提取可靠的逻辑关系,就不免会对内容产生怀疑,此时适当标出文献出处,有利于打消读者心头的疑云。所以我在写作《生命的色彩》时,感觉其中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于是就标明了关键参考文献,把这本书变成了所谓的硬科普。出乎意料的是,我从后来对部分读者的小样调查中发现,没有几个人注意到书后列出的参考文献,他们只关注文字的可读性、知识的趣味性,至于参考文献,他们多数都觉得可有可无。这一结果让我再次思考科普写作的手法问题。科普作品并不是专业论文,不负责指导人们的研究方向,而是首先要让读者能读下去,并从中得到某种知识冲击和学习的愉悦。真正准备通过科普作品追踪文献出处的读者其实非常少,因此我再次感觉,科普作品无需像专业论文那样标出参考文献。换句话说,对我而言,软科普仍然是第一选择。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随后写作《进击的病毒》时,其实准备了两个版本,一个是附有文献的版本,是给我自己看的。一个是清除了文献的版本,也就是交给出版社的版本。尽管这本书专业性较强,知识点较密集,但我仍然试图通过故事与逻辑并重的方式取信读者,而不是依靠参考文献取信读者,这也将是我以后科普创作的总体指导原则。

当收集了足够的文献资料后,作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将这些资料整合在一起,就像用砖瓦搭建房子一样。砖瓦的结构都差不多,但不同的建筑师设计的房子却各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道理,每位作者可能会用相同的文献资料写出完全不同的科普作品来,因为他们都有不同的材料组织方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加以组织,也可以通过事物的发展逻辑加以组织。具体如何组织,与作者的兴趣和习惯有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材料如何组织,都必须以合适的文字和风格加以呈现。

四、在不断尝试中逐步选定文字风格

科普作品需要严谨,但不需要像论文那样严谨。科普作品的文字风格应适度轻松易读,但也不能太跳脱,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毕竟,正规的科普出版物不仅承载着科学传播的职能,而且负有文字规范和语言沟通的任务,当然应与网络作品有所区别。

就我个人而言,文字风格也一直在变,从最初片面追求新奇有趣,到现在试图走向沉着内敛,以后还想尝试更多其他风格。但具体能达到什么效果,心里并没有什么底气。我所能做的,就是凭着感觉对文章进行不断修改,并在修改过程中深刻领会到了“文不厌改”的道理。除了在电脑上修改外,还要打印出来在纸面上逐字逐句修改,并在定稿前用手机朗读软件听一遍全稿,在听的过程中做最后一遍修改。我发现听与读具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完整听完一遍文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句子的可读性。如果一个句子听起来别扭,那么读起来可能也同样别扭,这样的句子就必须改掉。

但文字风格也不能曲高和寡,很多时候,编辑眼中的好文字和读者眼中的好文字不是一回事。《其实你不懂进化论》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尽管我在该书修订过程中加入了大量全新的内容,并对原文进行了大量删减和全面润色,自我感觉要比原版好了许多,但豆瓣的读者评分却比原版低了几分。这个结果曾经让我异常惊讶,郁闷之余也让我沉思了许久。我渐渐领悟到了这样的道理:科普作品毕竟不是文学作品,科学知识才是科普作品的关键,文字只不过是载体而已。追求文字效果并没有错,但也不必刻意为之。如何掌握其中的分寸,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探索。

五、余论:科普作者的立场与观念

除了我前面聊到的内容,科普写作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作者切记不要利用自己的写作权利而做科学论战的裁决者,除了科学界已有定论的问题,作者不应轻易选边站队,而只应该做冷静的旁观者和客观的叙述者。此外,作者还要保持科学传播的初心,努力维持科普创作热情,坦然面对科普写作稿酬偏低的困境,并且重视价值导向问题,尽量在文章中传递正能量。

简单地说,科普作者不但要有正确的科学观,而且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科学观问题上,国内科普作家较少受到困扰,毕竟我们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科学观点。但在价值观方面,却有可能会出现微妙的偏差,比如有些作者会对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行有意或者无意的赞扬,以及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种群歧视或者地域偏见等,都是不应出现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科普写作的一次反刍与独白。

猜你喜欢
参考文献选题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新年刊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选题有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The Feminine Helen and the Feminist Sue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