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地区镇域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及其障碍因子分析
——以宜兴市官林镇为例

2022-11-11 05:09寒,孟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便利性居民点依赖性

吕 寒,孟 展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江苏南京 210017)

自21世纪以来,社会各界逐渐开始重视居民点宜居建设,宜居理念从城市扩展到乡村[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为中心,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人地关系的典型代表,其宜居性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综合表现[2],关系着我国农村居民点结构的演变,也影响着居民点集聚效益的形成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宜居性并分析其障碍因素,是判断现存居民点是否具有保留价值的依据,也可以为其继续发展与提升提供参考。

宜居性最初是针对城市发展问题提出的。国内外对宜居性评价的研究也主要基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需求,针对城市或城市社区展开[3-6],近些年的研究则注重居民需求与感知、政府决策与作为等方面[7-9]。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如Ghasemi等[10]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评价城市宜居性;Timmer等[11]提出宜居性评价指标应包括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生活基础服务设施、居民的可移动能力和对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性等;Douglass[12]认为城市宜居性应体现在生态环境、生活机会、政府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4个方面;张志斌等[13]从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6个层面构建兰州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江玲玲等[14]提出的安徽省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则包括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居民居住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5个维度。学者们利用统计数据或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进行城市宜居性评价[15-18]。关于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研究,张慧等[19]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评价因子,构建农牧交错地区农村居民点区位宜居性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指出农村居民点优化方向;王改静等[20]认为矿区村庄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基本生产条件是其宜居的必要条件,据此得到的评价结果可用于辅助干旱半干旱采煤矿区村庄搬迁决策;孙嘉宝[2]指出典型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点居住适宜性应包括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稳定性及宜居性;潘娟等[1]依据农户意愿对村域农村居民点进行宜居性调查,结果表明宜居的农村居民点应具有生产方便、道路通达度较高、满足下一代教育需求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特点。由此可见,城市宜居性评价主要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角度考虑,而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则更多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宜居建设的要求,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研究主要针对典型区域,评价其适宜性,较少考虑其空间特征和障碍因子。笔者以快速城市化典型区域宜兴市官林镇为例,从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生态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居民点宜居性,分析其空间差异并分析其障碍因子,以期丰富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内容,并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官林镇位于宜兴市西北部,东至高塍镇,南邻徐舍镇,西靠杨巷镇,北接常州市武进区。全镇总面积124 km2,常住人口9.17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官林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且镇域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约占镇域面积的25%,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另外,作为宜兴市新兴生态型工贸重镇,官林镇有规模以上企业120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2017年官林镇GDP约206.1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几年位列宜兴市第一。在不断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维持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官林镇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

1.2 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官林镇土地利用类型图(通过2020年快鸟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以谷歌地图中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和官林镇行政区划图及镇村布局规划图作为辅助。利用ArcGIS软件的Euclidean Distance工具,计算居民点到镇域、卫生所、学校和菜场及大型超市等的距离,获得居民点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数据,生态敏感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划分[21]。居民点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数据来源于2020年7月对官林镇各村委会和农户的问卷调查。通过与村委会的座谈,了解各村经济条件、基础公共设施、房屋空废比例和洪涝灾害等情况。农户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生产、居住条件及环境质量等,按18个行政村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在每个行政村内部采取随机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官林镇农村居民点斑块为研究对象,结合农户调研情况,从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生态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官林镇农村居民点的宜居性进行评价并划分等级,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

2.1 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因地制宜地选取评价指标、科学合理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参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1],结合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特点和调研结果,确定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此次调研中农村居民认为,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居住条件越好,基础设施越完善,农村居民点的宜居水平就越高;靠近镇中心或分布在交通道路两侧的农村居民点,其宜居性水平也较高。乡村环境质量也是衡量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官林镇目前有电线电缆、光电光伏、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产业。水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绿地覆盖率则影响村庄的整体风貌[22]。官林镇东临滆湖且区域内河流纵横,梅雨季节偶有洪涝灾害发生,容易造成居民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也是该区面临的主要生态敏感性问题[21]。此外,也有居民认为农业生产条件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的宜居水平。农用地产出效益高,人均耕地面积多,耕作半径合理,则农村居民点宜居水平高。该研究指标体系包括3个方面16个指标。根据问卷中的农户打分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表1)。

表1 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2.2 宜居性评价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官林镇18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和生态适宜性分值,三者加总得到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综合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M=PI+LI+EI

(4)

式中,M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分值;PI为生产依赖性分值;LI为生活便利性分值;EI为生态适宜性分值。Vj为第j个指标的分值;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根据农户意愿,将所有指标划分为5个级别(表2),并进行赋分。分值越高,表明农村居民点条件越好,反之居民点条件越差。

表2 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2.3 障碍因子分析在宜居性评价的基础上,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主要障碍因子。该模型包括因子贡献度Uj、指标偏离度Iij和障碍度Mij3项指标[23]。其中,因子贡献度表示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理想宜居目标间的差距,障碍度表示单项指标对宜居性的影响程度。具体公式如下:

Uj=wj

(5)

Iij=1-xij

(6)

(7)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权重,xij为第i个单元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宜居性分析官林镇18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生态适宜性分值和宜居性综合分值见表3。

表3 官林镇各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结果

总体来看,18个行政村中宜居性水平最高的是都山村,最低的是前城村。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生产依赖性分值相差不大,但都山村的生活便利性分值明显较高,在0.45以上。都山村交通条件良好,卫生站、小学和集市等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前城村的生活便利性和生态适宜性分值均较低,该村未建小学,也没有大型超市。

从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生态适宜性来看,生产依赖性分值较高的是白茫村和杨舍村,这两个村均以种植业为主,且农田靠近居民点;生产依赖性分值最低的是官林村,该村紧邻官林建成区,农用地较少,大部分村民选择从事非农工作,因此对农业生产依赖较低。生活便利性分值最高的是官林村,该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便利性分值最低的是义庄村,其距卫生站、小学、集市和大超市距离较远,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态适宜性分值最高的是东尧村,该村远离工业区,具有良好的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村内河流分布较少,不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生态适宜性分值最低的是滨湖村,其生态适宜性指标大部分偏低,该村靠近官林建成区,易受到工业、交通等的影响。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官林镇各农村居民点生产依赖性分值明显低于生活便利性和生态适宜性分值。此次调查发现,作为一个快速城市化的乡镇,官林镇只有不到20%的农户为纯农户,大多数农户家庭中的青壮年都进入镇里的工厂或外出打工,因此农村居民点对生产条件的依赖性不强。

根据宜居性计算结果,在ArcGIS 10.3软件中采用自然断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将18个行政村的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和生态宜居性及综合宜居性水平分为低、较低、较高和高4类(图1~4)。生产依赖性等级由低到高分别对应分值<0.015、0.015~0.020、>0.020~0.030、>0.030;生活便利性等级由低到高分别对应分值<0.15、0.15~0.20、>0.20~0.30、>0.30;生态适宜性等级由低到高分别对应分值<0.15、0.15~0.20、0.20~0.30、>0.30。综合宜居性水平等级由低到高分别对应分值<0.40、0.40~0.45、>0.45~0.60、>0.60。综合宜居性水平高的村落有都山村、丰义村、凌霞村、大儒村、官林村和韶巷村,生产依赖性水平高的村落有杨舍村、白茫村、滆湖村、桂芳村、戈庄村、前城村和都山村,生活便利性水平高的村落有官林村、凌霞村、丰义村、都山村、钮家村和滨湖村,生态适宜性水平高的村落有东尧村、韶巷村、滆湖村、大儒村。从空间分布来看,综合宜居性水平高与较高的村落大多位于官林镇区北部;生产依赖性水平较高的村落大多分布在官林镇南部,这些村庄远离城镇,农业用地较多,村民倾向于从事农业活动;生活便利性水平较高的村落大多为拥有建成区的村落(如丰义村、都山村和钮家村),在未来可作为集中居住区,让农民共享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生态适宜性水平与生产依赖性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滆湖村、丰义村和义庄村这些村落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少有工厂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图1 生产依赖性分类图

图2 生活便利性分类图

图3 生态适宜性分类图

图4 宜居性水平分类图

3.2 障碍因子分析根据障碍因子诊断公式,计算出官林镇18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各项指标障碍度,以大于10%为标准识别主要障碍因子,并按照大小排序统计,见表4。

由表4可知,距小学距离(C10)、洪涝灾害易发性(C16)、 距集市和大超市距离(C11)、空气质量(C13)、绿地覆盖率(C14)水环境质量(C12)和生态敏感区(C15)为官林镇各农村居民点宜居性最主要的障碍性因子。其中,距小学距离(C10)和洪涝灾害易发性(C16)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前两项障碍因子,为较强的制约因素。此次调研发现,当地居民普遍重视教育,对小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强烈,目前官林镇都山村、丰义村、凌霞村、官林村和钮家村均有小学分布,部分村与小学距离较远。全镇临近滆湖,农村居民点大多沿河流分布,容易受洪水侵扰,在河道曲折的地方更为严重。

表4 官林镇各行政村居民点宜居性障碍因子排序

为分析影响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障碍因素,以障碍度为横坐标、以因子贡献率(权重)为纵坐标绘图(图5),并对所有指标中障碍度和因子贡献率均高于平均值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阻碍居民点宜居性的因素,指标越靠近右上角表明指标贡献率越大且障碍度越高。

图5 影响官林镇宜居性的因子障碍度和贡献率

从图5可以看出,距小学距离(C10)、洪涝灾害易发性(C16)、绿地覆盖率(C14)、生态敏感区(C15)、水环境质量(C12)、空气质量(C13)、距集市和大超市距离(C11)这7项指标是影响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主要指标。其中,距小学距离(C10)和洪涝灾害易发性(C16)位于坐标系的右上方,表明这两项指标对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宜居性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目前阻碍宜居性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水环境质量(C12)、空气质量(C13)、绿地覆盖率(C14)和生态敏感区(C15)的因子贡献率和障碍度均较高,也是突出的短板,官林镇传统产业对水和空气的污染较大。为提高其居民点宜居性水平,官林镇产业升级改造势在必行。距集市和大超市距离(C11)的障碍度约为5%,可以通过适当增设集市或大超市网点改善。

4 结论与讨论

笔者以官林镇1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从生产依赖性、生活便利性、生态适宜性3个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实地问卷调研法、层次分析法等综合评价了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宜居性水平,得出以下结果。

(1)从综合宜居性水平来看,全镇居民点的整体宜居性水平较高,各行政村中宜居性最高的是都山村,最低的是前城村,综合宜居性水平高与较高的村落大多位于官林镇区北部。官林镇各农村居民点生产依赖性分值明显低于生活便利性和生态适宜性分值,反映了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特点。

(2)距小学距离、洪涝灾害易发性、绿地覆盖率、生态敏感区、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和距集市和大超市距离是影响官林镇农村居民点宜居性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距小学距离和洪涝灾害易发性这两项指标的障碍度较高,是官林镇未来居民点整理中需重点考虑的因素。

(3)根据宜居性评价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官林镇宜居性水平高的农村居民点(如都山、丰义、钮家村等)未来可作为中心村建设。宜居性水平低,尤其是距小学较远和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农村居民点,可以分期向宜居性水平高的居民点搬迁。周围工业企业较集中且靠近建成区的农村居民点(如官林村、凌霞村等),可以科学引导农村居民逐步向镇区集聚。存在障碍因子但宜居性水平较高的农村居民点,可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比如合理规划线路开设校车、加强灾害预警、提高环境保护与整治力度等。

笔者评价了官林镇各行政村居民点宜居性水平及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宜居性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官林镇农村居民点整理和规划提供参考。该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该研究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定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其取值受调研村民年龄及主观感受等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应考虑增加调研样本数量;其次,笔者只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宜居性做了单一时间段的研究,缺乏长期研究数据,后续研究可以开展回溯调查,以分析其宜居性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便利性居民点依赖性
优秀效果与使用便利性,入门级中的强者 SVSound 2000 Pro有源低音音箱
非等熵 Chaplygin气体极限黎曼解关于扰动的依赖性
木塑复合材料多功能高低床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计算机在生活工作中的便利性探析
基于GIS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
基于3S的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内农地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