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扶正贴膏冬夏并治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

2022-11-11 06:49张俊图管清秀张平云王艳琼杨春艳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穴位

张俊图,管清秀,张 迪,张平云,王艳琼,杨春艳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为一种异质性疾病,简称哮喘[1]。调查结果提示:近几年中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控制水平有一定差距[2]。“金水扶正贴膏”是我科研发的外用穴位贴膏,其主要成分为炙麻绒、附片、肉桂、细辛、白芥子、艾叶、甘遂、延胡索、冰片等,具有化痰平喘、温通宣透、补肺益肾、扶正固本的功效,可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且使用简便安全、价格较低。前期我科对该药进行的研究证实,金水扶正贴膏能够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3]。本研究通过对金水扶正贴膏冬夏并治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呼出NO(FeNO)、肺功能(FEV1、FEV1%、FVC、PEF)、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ACT评分的影响,探讨其在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FEV1、PEF、FEV1%、FVC)以及降低气道炎症反应等方面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2例,其中10例患者因居住地变动、依从性差、病情加重、失访等原因脱落,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的有效例数为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1例。经检验,2组的性别、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项研究通过了昆明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并获批准。见表1、表2。

表1 性别比较表[n(%)]

表2 年龄比较表(±s,n=31)

表2 年龄比较表(±s,n=31)

校正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55.71±9.79 4.87(-1.02~10.76) 1.657 0.103分组 年龄(岁) 差值及95%CI对照组 50.84±13.12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年龄18~70周岁,性别不限;诊断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2周内没有患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并且确认没有因哮喘急性加重而住院治疗;每日激素用量保持不变≥4周,用量低-中剂量ICS/LABA(布地奈德≤800μg/d或氟替卡松≤500μg/d)1个月及以上的患者;参试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重度持续期、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且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已怀孕或计划怀孕、哺乳期妇女;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患者;90 d内有其它药品试验经历的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风湿免疫、心源性哮喘疾病,同时进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或伴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对试验药物中某些成分有过敏隐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160 μg/4.5μg)1吸/次,2次/d吸入,按需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试验组以“金水扶正贴膏”穴位贴敷干预,该药由昆明市中医医院制剂中心(滇:2010009HZ)制作准备(将诸药研末制散剂,并以鲜姜汁调匀制作成膏备用,3 g/贴);对照组以玉米面糊丸为模拟剂进行穴位贴敷。2组穴贴治疗操作均严格遵照《腧穴贴敷操作规范》(GBT-2006)执行,选穴为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并敷贴防过敏胶布。贴敷时间:夏季于三伏的初、中、末伏前后3 d内进行,冬季于冬至、二九、三九前后3 d内贴敷,每次间隔10 d,共贴6次,每次约贴4~6 h。疗程完成后1个月进行随访。

1.4 评价指标 运用肺功能仪测定受试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运用一氧化氮分析仪(Sunvou-D100)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FeNO数值;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测定记录1次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血常规、免疫球蛋白E(IgE)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抽血送检。

1.5 安全性评价 观察使用穴位贴敷后有无不适感觉,过敏反应;每次就诊或随访时检查:心率、心律、血压、指脉氧,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查。

1.6 数据处理 利用SPSS 25.0进行处理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方差齐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组内的比较可采用配对t检验;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对于等级资料以及呈现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秩和检验,并以M(P25,P75)表示。统计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组间ACT 评分有显著差异(t=3.897,P<0.001);治疗前后试验组ACT评分存在明显差异(t=6.958,P<0.001),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0.403,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表(±s,n=31,分)

表3 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表(±s,n=31,分)

注:经检验,治疗前2组患者及治疗后试验组患者ACT总分呈正态分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ACT总分呈近似正态分布。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18.87±2.64 20.94±1.46 6.958 <0.001对照组 19.42±2.18 19.35±1.72 0.403 0.690 t值 0.890 3.897 P值 0.377 <0.001

2.2 治疗前后FeNO比较 治疗后组间Fe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0,P>0.05),但治疗前后 2组患者 FeNO 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Z=2.988,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Fe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2,P<0.05);对照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0,P>0.05)。见表4、表5。

表4 治疗前后 FeNO 比较表[M(P25,P75),n=31,ppb]

表5 治疗前后FeNO浓度差值表[M(P25,P75),n=31,ppb]

2.3 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2.3.1 治疗前后FEV1比较 治疗后组间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5,P>0.05),但前后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Z=4.668,P<0.001);试验组内和对照组内治疗前后FEV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80、3.668,P<0.05)。见表6、表7。

表6 治疗前后 FEV1比较表(±s,n=31,L)

表6 治疗前后 FEV1比较表(±s,n=31,L)

注:2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均呈现正态分布。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1.87±0.49 2.02±0.52 3.480 0.002对照组 2.05±0.56 1.92±0.58 3.668 0.001 t值 1.394 0.765 P值 0.168 0.448

表7 治疗前后FEV1差值比较 [M(P25,P75),n=31]

2.3.2 治疗前后FEV1%比较 治疗后组间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2,P>0.05),但 FEV1%前后差值存在统计学差异(Z=3.273,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 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4,P<0.05),对照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8,P>0.05)。见表8、表9。

表8 治疗前后FEV1%比较表(±s,n=31)

表8 治疗前后FEV1%比较表(±s,n=31)

注:经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FEV1%及试验组治疗后FEV1%均呈现正态分布,对照组治疗后FEV1%呈现近似正态分布。

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81.95±20.84 85.67±19.06 2.404 0.023对照组 84.26±20.36 81.17±18.21 1.378 0.178 t值 0.441 0.952 P值 0.661 0.345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表9 治疗前后FEV1%差值比较 [M(P25,P75),n=31]

2.3.3 治疗前后FVC比较 治疗后组间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P>0.05),但 FVC 前后差值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26,P<0.001);试验组内治疗前后 FV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9,P<0.05),对照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P>0.05)。见表10、表11。

表10 治疗前后FVC比较表(±s,n=31,L)

表10 治疗前后FVC比较表(±s,n=31,L)

注:2组患者治疗前后FVC均为正态分布,方差齐。

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2.57±0.61 2.76±0.61 3.469 0.002对照组 2.78±0.67 2.75±0.69 0.540 0.593 t值 1.291 0.080 P值 0.202 0.936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表11 治疗前后FVC差值比较表[M(P25,P75),n=31]

2.3.4 治疗前后PEF比较 治疗后组间PEF无统计学差异(t=0.963,P>0.05);治疗前后试验组 PEF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3,P>0.05)。见表12。

表12 治疗前后PEF比较表(±s,n=31,L/s)

表12 治疗前后PEF比较表(±s,n=31,L/s)

注:2组患者治疗前后PEF均为正态分布,方差齐。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5.06±1.37 5.47±1.33 3.393 0.002对照组 5.15±1.42 5.12±1.57 0.143 0.887 t值 0.230 0.963 P值 0.819 0.340

2.4 治疗前后EOS比较 治疗后组间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0,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E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P<0.05),对照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2,P>0.05)。见表13。

表13 治疗前后EOS比较(±s,n=31)

表13 治疗前后EOS比较(±s,n=31)

注:2组患者治疗前后EOS均为正态分布,方差齐。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4.02±0.21 3.23±0.23 3.84 0.002对照组 3.35±0.24 3.24±0.31 3.02 0.070 t值 0.890 3.421 P值 0.560 0.057

2.5 治疗前后IgE比较 治疗后组间I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0,P>0.05);试验组内治疗前后 I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P<0.05),对照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5,P>0.05)。见表14。

表14 治疗前后IgE比较表(±s,n=31)

表14 治疗前后IgE比较表(±s,n=31)

注:2组患者治疗前后IgE均为正态分布,方差齐。

t检验t值 P值试验组 4.02±0.13 3.29±0.31 3.09 0.002对照组 3.57±0.36 3.27±0.28 3.25 0.055 t值 1.220 3.812 P值 0.313 0.067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

2.6 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哮喘为常见的肺系疾病,表现为哮鸣气喘,极易反复发作。《黄帝内经》就有“喘逆”“喘鸣”“喘喝”等病名的记载,同时对肺气上逆、气急、喘息等症状亦有表述。我国传统中医将“哮”和“喘”统称为“哮喘”,又称为“哮证”“哮病”[4]。哮喘的常见病因有:外感六淫、生活环境、先天因素、个体体质、内伤饮食等,病因复杂多样[5]。历代诸多医家多以本虚标实,痰饮留伏,肺、脾、肾三脏不足为哮喘之病机。《类证治裁·哮证》亦云:“哮者,症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宿根积久,随感辄发。”指明哮病的“宿根”即为痰[6]。哮喘的治疗应注意分期,急性发作期以驱邪治标为主,可采用祛痰、降气、平喘等治疗;缓解期治疗应以健脾阳、调肺气、温肾阳为主[7]。在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上中医药优势尤为显著,标本兼治,治病求本,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每获良效[8-10]。哮喘的复发,使肺气耗散,逐渐累及脾肾,肺脾肾亏虚又导致宿痰的产生,造成本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11]。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和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均建议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orticosteroid,ICS)为基石的阶梯式规范治疗方案。而穴位贴敷疗法为我国中医传统疗法,操作安全简便,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极少,通过穴位刺激以疏经通络、协调阴阳、调理气血、防御病邪;穴位贴敷药物走窜、发散的特质,使其可经皮肤吸收而发挥作用,具有明确疗效。有关研究表明,穴贴所选穴位多为脏腑俞募穴和任督脉经穴,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可通过刺激穴位,兴奋副交感、内脏交感神经,调节血管、气管、支气管等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从而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12],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防御能力,并可以改善特禀体质。

哮喘可归于中医学“冬病”范畴,冬季外界气候寒凉,阳气潜藏,素体阳气不足,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外感寒邪损伤阳气,而引起哮喘的反复发作、加重。冬夏并治穴位贴敷,依据“天人相应”以及“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原理,既利用夏季三伏酷暑时节,体内阳气充盈,以疏经通络、驱除外邪、温阳益气;又利用冬季三九严寒时节,体内阳气敛藏,以外御寒邪、内补阳气,继而达到温煦阳气、温补脾肾、改善免疫力的作用[13]。

哮喘发生的本质是气道炎症,表现于哮喘的各个时期,普遍特征为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14-15]。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增多,表明气道慢性炎症的产生并持续存在。FeNO与EOS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是评估气道炎症类型和哮喘控制水平的指标,可间接反映气道高反应性[1]。在外界各类过敏原的刺激下,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产生IgE,其可与肥大细胞或嗜酸粒细胞等表面IgE受体特异性结合而致敏,当患者再次接触到过敏原时,释放出活性炎性递质,发为哮喘[16]。支气管平滑肌细胞亦因IgE诱发增殖,继而引发气道重塑。“冬病夏治”三伏穴位贴敷可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缓解期血清IgE水平,发挥调节免疫的作用[17];而另有研究[18-19]亦进一步表明“冬夏并治”穴位贴敷能更明显地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罹患感冒的频率,可使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减少,疗效优于单纯的“冬病夏治”的方法。肺功能是诊断哮喘的金标准,能反映患者哮喘病情程度,亦是哮喘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在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另予“金水扶正贴膏”冬夏并治穴位贴敷,其在改善患者哮喘症状、肺功能各指标(FEV1、PEF、FEV1%、FVC)以及降低气道炎症反应等方面有效,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常规疗法,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操作安全简便。

猜你喜欢
支气管哮喘穴位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