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桐皮基原的本草再考证*

2022-11-11 06:00刘秀峰王晓晖
中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刺桐基原木棉

刘秀峰,王晓晖,谢 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海桐皮首载于宋代的《开宝本草》,为地方习用中药,未收录于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但在16个省份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皆有收载,但基原却较为混乱,且现有考证观点不一,尚存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海桐皮基原混乱现状及目前考证研究进展

在16个省份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及《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海桐皮的基原多有不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山西中药炮制规范》[2]、《辽宁省中药炮制规范》[3]、《江苏省中药炮制规范》[4]、《重庆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标准》[5]中,海桐皮的基原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e L.或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6]中,海桐皮的基原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exylum ailathoidos Sied.et Zucc或朵椒Zanthexylum molle Rehd;《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7]中,海桐皮的基原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和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吉林省中药炮制标准》[8]中,海桐皮的基原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及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exylum ailathoidos Sied.et Zucc;《内蒙古自治区中药饮片切制规范》[9]及《全国中草药汇编》[10]中,海桐皮的基原则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可见目前海桐皮基原较混乱。

陈立秋[11]指出,海桐皮为豆科植物刺桐的树皮。祁振声等[12]指出,海桐皮的正统基原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并且强调木棉科木棉Bombax malabaricum是海桐皮地道的赝品。但孟武威等[13]又指出木棉科木棉Bombax malabaricum为海桐皮的正统基原。海桐皮基原的混乱由来已久,且目前仍未改观;而本草考证方面,现有成果尚未能得出公认的结论,主要分歧在于“刺桐、乔木刺桐、刺楸、木绵”中何为海桐皮的正统来源。因此,有必要对海桐皮进行进一步的本草考证,以达正本清源之目的。

2 宋代及以前海桐皮的基原

2.1 宋代及以前海桐皮的基原不为刺桐或乔木刺桐 海桐皮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可能不为单独记载,因此宋代《开宝本草》将海桐皮作为“新附”物予以收载。

《海药本草》中记载:“谨按《广志》云: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味苦,温,无毒。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14]据《广志》为记载南方风土物产的著作,且本草著作记载药物大都有描述其原植物形态的习惯,因此,《海药本草》中“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应是对海桐皮的原植物“海桐”生境及形态的描述,“似桐皮,黄白色”应断句为“似桐,皮黄白色”。由此可推断海桐为“沿海地区的乔木或大乔木”。

《开宝本草》中海桐皮相关特征记载为:“堪作绳索,入水不烂。出南海已南山谷。似梓(一作桐)白皮。”[15]《开宝本草》中首次提出了海桐皮“坚韧”的特性,以及类似“梓白皮”的特点,后世本草多为征引。

《图经本草》中记载为:“海桐皮,出南海已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如手大,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16]《图经本草》中首次明确记载了宋代海桐皮的生境,即“雷州及近海州郡”,并附上了雷州海桐皮原植物的图片。此外,《图经本草》中还首次对海桐皮的叶片特征进行了描绘,同时再次明确了其皮“似梓白皮”。后世本草对海桐皮形态的描绘基本源出于《图经本草》。

从宋代及以前本草对海桐皮原植物形态的描述看,宋代及之前的本草都没有将“有刺”作为海桐皮原植物的特征,《图经本草》海桐皮的附图中也未见“有刺”。这说明宋代及之前海桐皮的原植物要么本身就是“无刺乔木”,要么其皮刺脱落较早。因为在本草文献中,如果植物的枝干有刺,将作为植物的重要特征予以描述或在绘图中予以显示。如宋代《图经本草》“木部”中,“秦椒”条下,虽然只引用陆机《草木疏》指出“有针刺茎”,但在附图“归州秦椒”中予以明确绘制[16]336;“蜀椒”条下,明确指出“似茱萸而小,有针刺”,同时附图中也予以绘制[16]354;“钩藤”条下也明确记载“节间有刺若钓钩”,附图也一并绘制[16]362。虽然刺桐或乔木刺桐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有“短圆锥形黑色直刺”,但一般二三年后即可脱落,虽刺桐或乔木刺桐似乎在一定程度符合宋代文献的记载,但事实恐非如此。

图1 《图经本草》载秦椒、钩藤、海桐皮原植物

因为,宋及之前海桐皮原植物不为刺桐或乔木刺桐,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即在《图经本草》中不仅记载有海桐皮,而且同时也记载了“刺桐”,但两者有明确的区别,文献中并未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图经本草》“桐”条下记载:“岭南有刺桐,叶如梧桐,花侧敷如掌,枝干有刺,花色深红,主金疮止血殊效。”尽管刺桐的生境同“海桐”相近,但文献中对其形态的描述同“海桐”是明显不同的,同时就功效而言也有明确区别,《图经本草》中“海桐皮”的功效记为“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这充分说明《图经本草》编撰之时是将“海桐”和“刺桐”作为两种不同的植物,且无相关性。

此外,刺桐为“羽状复叶具3小叶”,这与《图经本草》中绘制的“雷州海桐皮”5小叶是不同的,此点已有学者提出,在此不再赘述。

2.2 宋代及以前海桐皮的原植物不为木棉科木棉 木棉在本草文献中首载于《本草纲目》,记为“木绵”,具体内容为:“木绵有草、木二种。交广木绵,树大如抱。其枝似桐。其叶大,如胡桃叶。入秋开花,红如山茶花,黄蕊,花片极浓,为房甚繁,逼侧相比。结实大如拳,实中有白绵,绵中有子。”同时李时珍引用了西晋张勃的《吴录》,指出《吴录》中所记载的“交州、永昌木绵树高过屋,有十余年不换者,实大如杯,花中绵软白,可为絮及毛布者”“皆指似木之木绵也”[17]。《本草纲目》记载的“木之木绵”即是现今木棉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

晋代郭义恭的《广志》中同样也记载了“木棉”,具体内容为:“木棉树,赤华,为房甚繁,逼则相比,为绵甚软,出永昌。”[18]从《广志》中木棉树的花、果实、产地等方面描述可见,其与《本草纲目》中的“木之木绵”是同一植物,都是现今棉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

而从李珣《海药本草》论述“海桐皮”征引《广志》内容看,晋代郭义恭的《广志》中既记载有“海桐”,同时又有木棉。这就说明《广志》中“海桐”和“木棉”不是同一植物,即木棉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不是宋代及之前海桐皮的原植物来源。同时,明代木棉的药用多为“绵及子”,鲜有用树皮或根皮,《本草纲目》中也只记载了“绵”及“子油”的功效;此外,《图经本草》“海桐皮”条下的附图与现今木棉科植物木棉也有明显差异,这也都说明木棉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不是宋代及之前海桐皮的原植物来源。

2.3 宋代及以前海桐皮的原植物的推测 李珣《海药本草》中记载“海桐,似桐,皮黄白色,生南海山谷”;宋代《开宝本草》又增加了“似梓白皮”的描述;《图经本草》中尽管又增加了叶片形态“如掌大,作三花尖”,以及生境为“雷州及沿海州郡”,但是,仅仅凭借这些描述以及《图经本草》中的附图很难判定宋代及以前海桐皮的原植物究竟为何。而以类比的方法,《图经本草》中“似桐”的药用植物只有梓树(梓白皮)和楸木,但从叶片形态看,海桐同这两者又有差异。海桐的叶片“如掌大,作三花尖”,可能为叶形较大的掌状复叶,梓树则“木似桐而叶小”。因此,从现有文献只能推测,宋代及以前本草所载的“海桐”,木似桐、梓、楸,叶片较大,可能为掌状复叶,生境为我国沿海地区。

3 明代海桐皮的基原

3.1 明代海桐皮的基原植物为豆科刺桐 从明代开始,“有刺”成为了海桐皮及其基原植物的重要特征。最早记载海桐皮有刺的文献是明代初期编撰的《普济方》,其中海桐皮的炮制方法中出现了“炒去刺”的记载[19]。而宋代方剂文献中均为“锉”或“去粗皮”(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就本草文献而言,《本草品汇精要》中开始记载海桐皮“有刺”,具体内容为“【质】类梓白皮而有钉盖擘之可脱”[20],即海桐皮上长有易脱落的刺。就刺“擘之可脱”的特征来看,同刺桐是相符合的。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直接将“海桐”释名为“刺桐”,认为其因“树似桐而皮黄白色,有刺”而得名。同时注解到:“海桐皮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即李时珍认为海桐皮可能就是刺桐皮。

明代方以智的《通雅》为考证名物、训诂之作,其中便有海桐的考证,其认为李时珍将海桐、刺桐、赪桐定为一种,是错误的,并纠正为:刺桐即为“唐诗刺桐花下莫淹留”所描述的刺桐,海桐为“岭外多生,自外国来者曰海桐”,同时指出“海桐与刺桐相似”[21]。从《通雅》记载看,海桐与刺桐形态相近,两者的区别在于“刺桐”为我国原有物种,“海桐”则为引进物种。福建泉州古有“刺桐城”之称,得名于五代时期留从效扩建泉州时遍种刺桐。当时所种刺桐即是“自外国来者”,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泉州自古就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地,外来之刺桐经由海上交通被移植到我国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带。而《通雅》所述本土“刺桐”则可能是刺桐属鹦哥花(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海南等地。

3.2 明代海桐皮的基原依然不为木棉 木棉首载于《本草纲目》,记为“木绵”。《本草纲目》“木绵”条下记载,“木绵有草木二种”,并对“交广”地区的木绵从树型、叶、花、实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木绵作为李时珍新收入《本草纲目》的药物,应当是经过其全面考查的,但是在“木绵”条下并未见木绵和海桐之间有相似或混用的记载,同时,《本草纲目》“海桐皮”条下,也未见木绵相关信息。这充分说明李时珍是明确将木绵和海桐皮区分开来的。

此外,刺桐与木棉在日常中也没有混淆,正如宋代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一诗中所言:“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所以,明代海桐皮的基原与木棉依然没有丝毫关系。

3.3 明代海桐属海桐Pittosporum tobira(Thunb.)Ait作为同名异物的混入 明代海桐属海桐Pittosporum tobira(Thunb.)Ait已经有与海桐皮基原植物“海桐”相混淆的迹象。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也是其代表性的“志书”类著作,成书于《通雅》之前。《物理小识》“桐”条下载:“刚桐,油桐也;衬桐,青梧桐也。宋诩谓二者作琴,非也。琴用白桐乃泡桐也。世传桐断地脉乃油桐也,油能杀虫,枯木有多年结子者,有三年结子者。南方有赪桐、刺桐,泉州号刺桐城。海桐可为籓障,可接杨梅别一种也。”[22]明代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海桐【叶滑润圆长】,取子为栵种之可为藩障,可接杨梅。”[23]从“海桐可为籓障,可接杨梅”看,《物理小识》和《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的“海桐”为同一植物,而“叶滑润圆长,可为籓障,可接杨梅”则是海桐属海桐的重要特征。方以智将海桐属海桐与豆科植物刺桐一起纳入“桐”条下,可见其曾混淆了海桐属海桐和海桐皮原植物“海桐”。

作为同名异物的海桐属海桐,在明代的其他著作中也多有记载。如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中记载:“娑罗树叶如杨梅又似海桐”[24],这里的海桐便是海桐属海桐。方以智作为明末清初较为著名的知识分子,其代表性著作《物理小识》中海桐同名异物的混淆,充分说明明代海桐属海桐与海桐皮原植物“海桐”的混淆不为个案。

4 清代及民国年间海桐皮的基原皆为豆科植物刺桐

清代本草多载海桐皮的功效,对于其植物形态的记载则见于《本草述钩元》中。《本草述钩元》“海桐皮”条下记载:“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叶如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25]其中,“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则是《图经本草》中对“岭南地区刺桐”的描述。由此可见,清代延续了明代海桐皮的药用基原,依然将刺桐作为其正品来源。

民国年间的《岭南采药录》中也将豆科植物刺桐作为海桐皮的基原。《岭南采药录》中记载:“海桐皮别名亚娘鞋,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叶如梧桐,花附干而生,皮有巨刺,药肆多以木棉伪充。”[26]可见,《岭南采药录》中海桐皮的基原与清代《本草述钩元》中是一致的,都为豆科植物刺桐。同时,《岭南采药录》中明确指出了木棉作为海桐皮的伪品,可见木棉混入海桐皮由来已久。

5 结 论

海桐皮首载于宋代的《开宝本草》,据现有文献,较难断定宋代海桐皮的基原为何。但从明代开始,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就明确作为海桐皮的基原应用,同时清代及民国年间也保持沿用。而木棉混作海桐皮使用由来已久,应予以区别。另外,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exylum ailathoidos Sied.et Zucc或朵椒Zanthexylum molle Rehd.在历史上从未当作海桐皮使用,是较易区分的伪品。

因此,建议各地方中药标准将海桐皮的基原修正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

猜你喜欢
刺桐基原木棉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南疆木棉红似火
爱拖延的米米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木棉红了
木棉开尽时
刺桐叶过氧化物酶对水体中联苯胺的降解
刺桐胜景 知多少
泉州刺桐花咏兼呈赵使君(节选)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