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优化研究

2022-11-13 11:24郭桂红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财政局
现代经济信息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评估

郭桂红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财政局

引言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二者不仅管理目标相同,都具有全面、全流程管理的特点,而且均需要全员参与,这为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前提,但与此同时,在实际落实和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效果。因此,加强对于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研究和策略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一)内控主要内容

结合预算绩效管理特点以及内部控制相关要求,实际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内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不仅包括制度环境、人员环境,而且还包括事业单位管理层以及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等多个方面。第二,有效的风险评估。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能够提前预防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提升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进而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第三,科学的控制活动。预算绩效管理控制活动主要包括授权、业绩评价、岗位分离等相关活动,是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第四,完善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专门、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以此确保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健全完善的追责机制,针对内部监督过程中,出现执行不到位,或者存在不合规行为的情况,需要对其展开责任追究,以此确保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二者间的共性

以内控视角指导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是,二者具有共性特点,如此才能避免内部管理发生混乱。而二者的共性反映在下述几点上:首先,管理目标。事业单位进行内控的根本意图是增加自身社会和经济效益。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则和其财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既有利于优化资源,又可加强控本能力。由此可见,预算绩效管理和内控的工作目标相同,均是为提高单位整体财管和控制成本的效果。其次,全程化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内控需要渗透到所有业务决策与执行环节,同时预算绩效管理则是面向预算全流程,实施绩效评估考评。由此可见,内控和预算管理均具备全程化的特征。最后,全员参与。从内控管理的视角来看,仅有单位所有部门人员主动配合,才可以保障管理工作顺利“落地”,如此确保内控执行成效。反观预算绩效管理,也要求全员参加。单位编制预算中,均是按照由上至下、全面结合的思路开展工作,这显然要求全员参与。另外,执行预算内容期间,工作人员会把管理目标分成若干个小指标,分配到具体的部门中。

二、内控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结合上述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内容的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意识较弱。虽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较早,但是对于内控的重视和认知相对较为薄弱,缺乏融合意识,多是将二者分开进行,不仅相关经验较少,而且实际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第二,风险管理不足。风险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但在实务工作当中,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评估以及预防工作不到位,极大地增加了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了预算绩效管理能效。第三,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活动结合存在问题。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相应目标的制定以及事中监控和事后的评价分析缺少有效的约束和指导,工作流程不健全、不规范现象十分明显,相应内部控制活动不到位,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存在规范性较差等问题。第四,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是内控视角下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来看,其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使得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以及审核、调整等预算绩效管理环严重缺乏有效监督,存在目标设置不合理、事中监控不到位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较差等各种问题。

三、内控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优化对策

(一)加强内控环境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是顺利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良好的内控环境,能够为后续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需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和觉悟。对此,应结合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实际情况,积极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帮助单位领导明确内部控制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意义。此外,不仅要加强领导干部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同时还需要提升工作人员对于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融合意识,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及相应教育培训活动展开宣传,帮助工作人员明确预算绩效管理当中相应内控要求,引导其能够切实将内部控制融入到实际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为更好地转变单位全员的观念,第一,把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控有关的知识添加到行政教育体系中。为了让该种工作理念扎根于全员心中,单位应当在培训教育中积极采取必要的举措,使全员明确两个管理工作的共性。这种从观念上入手的管理方法,有助于保持事业单位的稳定。第二,促使此种新型管理理念常态化,比如渗透到职员日常生活与聚会等活动中,不断加深其印象,并有助于防止职员对二者及其联系出现认知偏差。第三,定期组织交流会议。单位若想职工可以对预算绩效管理、内控形成清楚、全方位认识,应注重日常交流及沟通。对此通过交流会议,引导普通职员沟通、发表意见,打造积极学习的内部环境。这既有助于职员学习到相关的管理方式,又可推动整体创新。

其次,预算绩效管理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内控环境的构建也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一方面,应加强对于人才选聘环节的重视,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任职条件、选拔要求,并制定相应岗前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不仅要着重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也应加强对于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提升。

最后,良好的内控环境也要求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应组织管理机构合理,职责分配清晰,以此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对此,应结合当前实际工作需求,更新调整预算绩效考核部门的组织架构,取消不必要的闲置岗位,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岗位以及工作内容的划分,确保内部工作职能清晰、规范。同时还需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明确审核方式、评价指标等。此外,还需要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导和约束,并应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保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强化风险评估管理

风险评估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能效。首先,需要强化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意识,对此可通过专题讲座、多渠道宣传等方式,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其次,应建立预算绩效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在进行绩效管理前,需要结合绩效管理实际情况对相应风险点进行梳理和排查,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对此不仅要建立风险评估小组,同时还应设立风险监控专职岗位,强化对于风险的日常监控管理,并形成相应风险评估报告,此外,还需要设立风险分析岗位,实现对于风险评估报告的科学分析。最后,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针对预算绩效管理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如制度风险、人员风险、责任风险、滥用职权风险等,采取相应风险应对和预防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促使能够及时发现预算绩效管理当中的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防控处理措施。

(三)优化内部控制活动

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岗位分离控制,结合预算绩效管理,合理划分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并确保不同岗位之间能够互相牵制,以此保障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第二,健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机制,为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管理目标,为保障绩效管理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应建立相应目标管理机制,在完成目标设立之后,由专门的审核部门对目标的全面性、合理性、可行性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审核,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调整建议,以此保障目标设立的合理性。第三,采用合理的控制手段,积极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于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各个流程的动态监管,包括但不限于预算编制、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评估等,以此提升对于绩效管理的控制强度,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

(四)合理设置绩效指标

绩效评价体系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要素,更是相应工作的重点。预算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关系到此项管理工作的品质与成效。所以事业单位应当以本身实际经营情况为切入点,尝试运用内控视角,编制评价指标,并把风控融入其中,这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辨别运营风险的能力。而绩效指标应当是基于充分考量各方面风险点的前提下,以内控管理要点与关键点为核心形成的,重构标准化、可操作、稳定性、合理性的目标机制,设置出财务和非财务、定量与定性的指标,保证指标体系可维护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与公共服务智能。比如职责人工与绩效目标对应范围等内容,均需达到编报执行标准,而采购资产与绩效目标、项目预算进度等,都要搭配对应的规范要求,确保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另外,事业单位还需设置合理的决策机制,把新增业务交给专业人士进行深层技术研究,通过集体讨论表态,完成立项评审。

(五)提升信息化的程度

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中,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若要保持稳定运营,信息都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在现代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大量信息技术产生并得到推广运用,预算绩效管理也在其中。事业单位需要紧跟时代变化,积极研发满足预算绩效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平台,这样可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与准确度。比如说,在相应管理平台中,增加若干功能模块,不仅需包含绩效目标与编制预算,还应涉及到预算执行跟踪、绩效评估报告信息使用及上交等。事业单位依托于优化升级此类信息系统,可为预算管理提供助力,支持及时采集、分析与传递信息等,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程序化转变,保障此项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与质量。

(六)细化预算编制程序

现如今,事业单位出现编制预算程序不当的重要因素可能是方法不当,对此单位应当主动调节编制方法,给该项工作以及后期执行预算予以标准化的依据。相关人员在编制预算期间,需尽可能消除主观意见,合理设置管理标准,保证符合预算管理政策,使事业单位运营有所依仗。另外,编制预算的工作并不简单,牵涉到大量专业性的内容,面对的数据也比较多,为使预算结果具备合理性,事业单位可把部分管理关注点放在人才培养上,让有关人员在法律与财务知识储备与完整性均得到提高,并加强其与其他部门的关联,通过常态化交流,掌握单位的现实情况,保障预算的合理性。

(七)完善内部监督渠道

内部监督是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的梳理,并强化关键节点以及岗位与监督环节之间的契合度,以此在单位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良好机制,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

在监督预算执行中,事业单位需注重调整实施的方法,由原本仅按照行政命令以及领导意志,调整成依法管理,并从按照经验习惯落实工作的模式,转变为依据法规、制度落实工作。另外,事业单位还需消除原本“运动式”与“突击式”内部监督的思路,朝着依照流程、绩效指标工作的方向转变,由此保障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效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需推行跟踪机制,定期把现实进度和绩效目标比对,做好量化分析、动态监控,切实展现出内控的约束与引导作用。此外,单位内部不相容的岗位必须保障绝对分离,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对偏离目标的行为及时调整,采取按月按项支出的模式,逐一比对预算执行的情况,使生成的监督报告内容一目了然,提高单位内部组织体系的运转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应从预算绩效管理内控内容以及当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内控意识、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等方面,加强风险评估管理;采用岗位分离控制、健全目标管理体制等措施,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控制活动;最后,还需要建立监督评价小组以及评价反馈和考核机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内部监督渠道。相信随着对内部控制的深入研究和落实,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能效和水平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评估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评估依据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