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江苏数字乡村建设

2022-11-15 05:57南京龙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产品数字化电商

陈 勇/南京龙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如何从数字经济的角度,重新诠释乡村振兴应该要做的数字化内容,并真正落到实处,值得研究探讨。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江苏推进城乡网络一体化建设,将通信基站、管道、杆线、机房等建设全面纳入乡村建设规划,在乡村振兴和数字农村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全省光网乡村在2022年全面建成,具备光纤到户接入能力,建成城乡一体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网。

乡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江苏按照覆盖全省、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要求,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和全省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新体系,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打造了云上智农移动平台、益农信息社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乡村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基本实现省内农村数字化市县全覆盖。

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推广应用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强化数据采集监测、数据挖掘分析和智能决策调控。同时鼓励和扶持更多的电商企业向农业生产端渗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江苏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前沿技术在数字村庄建设中应用不足。在《2021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中,江苏省未列入全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前十名。江苏省农业生产整体数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数字前沿技术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不足。

数字村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浙江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以66.7%位居全国第一,江苏省以56.5%位居第二。浙江省的县域投资和社会资本投入远高于江苏省。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受限,进一步削弱了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数字乡村建设区域不平衡较为突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影响,江苏省数字村庄发展水平呈现苏南强、苏中北部弱、郊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不同地区农业信息化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存在明显差距。

数字乡村建设缺乏数字人才。尤其是苏北部分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和大学生外流,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人才相对匮乏,素质较低,不能满足需求江苏省数字村庄建设。

江苏加快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数字农田智慧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涵盖农业农村四大领域(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大延伸(农产品电商、质量溯源、休闲农业、农业百科)和八大功能(数据采集、设备控制、阈值预警、视频直播、标准流程管理、大数据分析决策、农业专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应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协调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的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在每个县部署低成本、标准化、示范性的数字农业生产基地。通过传感器、智能控制设备等,集中采集各个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各类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数字农业基地相关数据,展示低成本、高可靠、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可溯源、可复制、易推广的数字农业系统。

搭建数字农业主体供需对接平台。可整合遍及每个村的省农业农村厅益农信息社、省科技厅科技超市、省供销社星网工程等数千个实体网点作为农业供需对接的线下网点,以农业主体或家家户户的二维码数字门牌(类似于城市居民的网格码管理)作为“互联网+”入口,形成手机扫码后可链接登录的全市农业主体线上线下基础信息的统计和对接平台。平台整合收集市县农业主体对农资、农技、农业服务等需求信息,按区域、类别进行统计,统一对接有资质的供应商,获得质量有保障、性价比高的农业供给;同时,统计生产者的农产品价格、产量等供给信息,可提前与大宗购买方对接,实时和消费者的需求对接。

创建数字农产品溯源和电商平台。数字化农业主体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和加工制造的优质农副产品,可直接对接4个国家、省级大数据和溯源平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GS1系统)、农业农村部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和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通过对接4大溯源平台对优质农产品进行背书,可实现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四类数据的真实溯源。消费者随时可以扫码上4大平台查询或者实时登录链接生产者的溯源平台,实时回溯该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包括农产品本体数据、传感器环境数据、设备控制数据、农事人工操作数据,尤其是关键时间节点的图像、视频),监督生产者的当前实时生产情况,解决消费者特别关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农副产品销售方面,建议除了优质农产品原生产主体的商标品牌,还应加大“淮味千年”“盐之有味”“响誉味来”等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实现区域农产品品牌增值和价值链的延伸,获得优质优价。应统一规划和建设市级县级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整合区域内农业主体,推广生产标准化、可溯源农产品,通过第三方运营方免费为农业主体入驻市级县级电商平台。整合后的电商平台由农业农村部门、商务部门等监管,与苏宁、美团、京东、阿里等知名电商平台战略合作,开放数据接口,拓宽线上销售渠道。

开展数字化管理和乡村治理。经过数字化农业生产、数字农业主体供需对接和数字化农产品溯源、电商销售等环节和各类主体的数字化,农业全产业链即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程溯源。与此对应,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政策信息发布系统、数据统计上报系统、农业农资执法系统、数字党建宣传系统、乡村振兴信息平台、农房改善和宅基地信息统计、农村环境和污水治理等等,也都可实现全程数字化,便于管理治理和数据统计。

猜你喜欢
农产品数字化电商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