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分析

2022-11-16 05:18李德臣
吉林畜牧兽医 2022年7期
关键词:宿主野猪猪瘟

李德臣

本溪市农业综合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本溪 117000

非洲猪瘟是猪的一种最急性、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的疫病,其病原为一种与猪瘟病毒在抗原性上不同的病毒。本病在临床及剖检上与猪瘟很相似,但更为严重。该病原发于非洲大陆,当地的疣猪、南非野猪及森林猪是该病毒的贮主。根据实践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发现,一旦感染病毒,无论是家猪,还是野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尚无有效的预防接种方法。非洲猪瘟以猪和软蜱虫为宿主,通过接触传播,国内外相关领域开展了多次研究,且该病受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重视,列入动物疫病报告中。生态系统中,病毒的传播情况受宿主密度和接触情况影响,也与野生动物栖息习性和畜牧养殖特点息息相关。近年来,非洲猪瘟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如果放任其发展,则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我国面临严峻的现状,非洲猪瘟流行病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工作不断加紧。

1 非洲猪瘟病毒宿主

1.1 软蜱虫

非洲地区,之所以猪瘟迅速扩散,就是因为软蜱虫传播得不到控制。软蜱虫常常寄生于猪身上,感染非洲猪瘟后通过吸血等接触方式传播到其它宿主身上。只要软蜱虫运动,病毒就会长期传播,同时阴毛棘球蚴随着宿主排卵、交配等进行传播。软蜱虫感染非洲猪瘟后也会死亡,病毒初始效力和软蜱虫吸入血液中携带的病毒水平决定了其死亡时间,在研究过程中,软蜱虫的存在被认定是非洲猪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2 家猪

非洲猪瘟在国内暴发时,在家猪群体中呈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呈现流行病趋势发展。但是,相关资料中显示,非洲猪瘟传播到国内各地区后,家猪感染病毒以亚临床感染和慢性感染情况为主。相关研究人员通过猪场情况观察,对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进行了假设与解释,发现家猪不易接触病毒,一些免疫力低下的家猪更容易感染病毒,感染后相关免疫力进一步降低[1]。关于家猪的亚临床感染和慢性感染研究,在非洲猪瘟暴发后的防治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促使非洲猪瘟从局部流行、疫区向无病侵袭区转变。借助现代技术已经证实了,家猪不会长期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但是通过接触、软蜱叮咬还会继续传播,最高感染期限可达数周,如果这个期间没有检测出来,那么可能导致受污染的肉类及产品流入市场。

1.3 野猪

非洲野猪是非洲猪瘟最开始的宿主,在毛莨的森林循环中参与度较高。非洲野猪在非洲地区广泛分布,使得病毒肆意传播。作为非洲猪瘟病毒易感群体,非洲野猪是脊椎动物。据调查结果显示,野猪群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会在体内扩散传播,特殊环境下,家猪、驴等也会感染病毒。现阶段,非洲中南部和东部有许多非洲丛林野猪,它们可能已经接触和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是病毒主要携带者,因为当地人口密度较低,所以人们难以察觉危险。在欧亚地区,相比于家猪,野猪对非洲猪瘟病毒更为敏感。除了中国,撒丁岛、毛里求斯、古巴、伊比利亚半岛等地也受到非洲猪瘟影响,均有野猪感染案例。由于野猪长期活动在户外,且活动范围不受限制,加上其自身为易感群体,所以非洲猪瘟在野猪种群中不断传播、感染,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野猪群体中非洲猪瘟可能随时暴发,并且一旦与家畜、非生物载体接触也会传播[2]。

2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2.1 循环传播

非洲地区的森林中生活着野猪种群,给非洲猪瘟传播提供了条件,循环传播也在非洲最为盛行。软蜱咬破疣洞中分泌乳汁的疣体,疣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病毒藏匿于仔猪血液中,同时幼蜱也会感染非洲猪瘟。如果软蜱虫以感染病毒的仔猪血液为食,疣体必然感染病毒,但因为仔猪血液中病毒浓度较低,所以通常无明显迹象。疣体间无法进行垂直与水平传播,所以非洲猪瘟病毒感染以毛发为维持途径,如果软蜱虫一直不进食,其感染期限可长达十几个月,并且下一季疣子也会感染仔猪。因为这样的传播在森林中常见,所以称为森林循环传播。野生动物是非洲猪瘟的天然宿主,要想有效预防家猪不被感染,还需进一步了解病毒。随着森林周期循环的加快,非洲猪瘟感染案例不断增多,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必然大范围传播。非洲部分地区家猪已经感染猪瘟,加上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多样化传播特点,只要真正研发出疫苗才能形成坚固的屏障抵御病毒。

2.2 家猪群体感染与软蜱传播

在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大陆,软蜱虫十分常见,它们以吸食动物的血为生,软蜱虫吸食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血液后,其称为病毒携带者,活动和进食过程中会进一步传播病毒。非洲猪瘟可能长期存在于宿主体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西班牙部分地区暴发非洲猪瘟后,研究人员通过病毒根源追溯,最终证实非洲猪瘟的暴发与候鸟有关。接触非洲猪瘟病毒后,即便病毒不会在体内存留数年,但其周期也有数月甚至达到十五个月之久。软蜱虫接触病毒并携带病毒后,再次叮咬其它家猪,家猪就会感染病毒。一般来说,猪圈环境较差,墙壁裂缝、不及时处理粪便等,便于软蜱虫隐藏,即便消毒也难以彻底清除,这是家猪群体中,非洲猪瘟病毒循环传播的主要原因[3]。葡萄牙某地因为农场进入一直携带病毒的鸟,进而暴发了非洲猪瘟,经过一系列抢救对策,农场对所有场所进行了全面消毒,及时处理了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猪,对可能感染病毒的猪进行隔离,并且管理更为严格,几年内没有进口其它猪,最终才得以彻底消灭病毒。

2.3 野猪和家猪间循环传播

虽然野猪接触家猪概率很小,无法直接将病毒向家猪种群中传播,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非洲猪瘟病毒。但是,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野猪将病毒传播到家猪群体中的情况确实存在,有的研究者认为野猪和家猪间存在病毒循环传播现象,也有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的。野猪尸体没有及时处理,也有可能导致病毒继续蔓延,促使家猪间接感染。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家猪食用了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食物或直接食用野猪肉,病毒颗粒会引发家猪感染病毒。主要还是软蜱虫携带病毒传播于野猪和家猪间,因为其生活在野猪和家猪共存的地方,并且能够通过叮咬进行直接传播,软蜱虫在软高粱地区、饮水区、放牧区常见,在接触、吸食携带病毒的野猪血液后,与家猪接触并且可能依附于家猪到人类居住区。

2.4 猪种群间的传播

非洲猪瘟在中国出现,经历几次不同规模的暴发后,发现非洲猪瘟主要是通过其他区域传播过来的,可能和国家间的贸易和非生物传播相关,因为国内活猪贸易尚未得到有效管理,运输过程中欠缺生物安全措施,进而给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无论是野猪,还是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病毒可能存在于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一旦其它猪接触,也有极大的感染率,病毒可能在猪体内的组织和血液中存活数月,且非洲猪瘟病毒具有稳定的特点,蛋白酶与酸碱pH值5~10间保持稳定,即便经过高温处理也不会彻底被消灭。非洲猪瘟病毒可能存留在人的鞋底、衣服和运输车辆上,或者通过非生物介质传播[4]。很多人认为非洲猪瘟不会暴发于家猪种群中,实际上,不善管理是家猪种群引发非洲猪瘟暴发的重要元素,曾有农场人员做好了一切防范工作,甚至配备了兽医和治疗设备,但非洲猪瘟仍没有得到控制,甚至大规模暴发,最后检验发现,此次非洲猪瘟暴发与水体有关。

3 总结语

综上所述,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首次发生以来,虽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但造成了大量生猪因染疫死亡或疫情处置被扑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十分恶劣。从临床症状上看,属于复杂的传染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目前无有效的疫苗面世,防控难度极大。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对策,则可以有效预防病毒蔓延与传播,降低经济损失。在森林等生态系统中,非洲猪瘟病毒表现出极强的生存能力,这是因为其常常在寄主体内,不易被发现,并且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不受限,无法及时处理造成的。引发非洲猪瘟主要是因为活猪运输期间缺乏生物安全措施、猪圈卫生条件差,给病毒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能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疾病预防,我国针对非洲猪瘟也提出了严格管控要求,取得了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宿主野猪猪瘟
萌萌的小野猪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穿山甲和新型冠状病毒到底啥关系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日本猪瘟疫情未见缓和,将首次对野猪使用疫苗
鸟界“神偷”——大杜鹃公审案
智慧的野猪
抓住自然宿主
多国发生猪瘟
绦虫大战,争夺宿主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