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环境下构建创新创业新高地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22-11-16 10:47陈小勇
科技与创新 2022年8期
关键词:陕西省双创人才

李 鹤,孙 超,陈小勇,陈 艳,李 伟

(1.陕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8)

2018 年9 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强调要继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着力促进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双创”环境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21 年3 月,陕西省启动建设首个科技创新驱动总平台,又名“秦创原”,将成为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以及两链融合“促进器”。创,即创新、创业、创造与创优,打造创新驱动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1 基于产业需求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内涵

1.1 创业与创新内涵

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培养同时包含“创业”和“创新”。创业是发现商机、运用商机通过实际行动进行具体运作、获得实际利益的过程。创新是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或创造新事物的过程[1]。此前,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一种职能,即是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进而提升生产效益的过程。

1.2 基于产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一大批自主创业人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逐步提高就业率,进而缓解社会压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创业型人才在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上都能够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高技术人才支撑,加快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长远目标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2 陕西省“双创”环境发展现状与不足

陕西省具备独特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优势,同时作为西部最具科教实力的省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陕西省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都十分雄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科研基础设施体系和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工作务实有效。在综合实力上,陕西省依托于区域科教、产业等环境支持,在中西部城市中属于较高水平,“双创”事业呈现出强大的发展动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归纳如下。

2.1 产业加快发展,但集聚程度低

陕西省的老工业基地在国内发展较早,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历经“三线建设”等时期的规划与改革,积极推进和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发展战略,进而保障“三个陕西”全面建设与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近年来,陕西省产业规模总量增速提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加快发展化工、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医药六大新支柱产业。陕西省拥有肥沃的科教土壤,有高超的科研技术,也会开发整理加工,拥有大量科研成果,但从科研成果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技术转化能力较弱,造成技术大量外流孵化。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和本地化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和国际化企业数量较少,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金融支持不足,市场环境不够活跃,况且,内陆地区受到地域、交通等因素影响,出现市场容量不足,社会消费有限等问题,产业加快发展,但集聚程度有待提升。

2.2 科教实力强,但“双创”文化薄弱

陕西省拥有本科以上公办和民办普通高校64 所,高职院校27 所,在校大学生100 多万,高校和大学生数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此外,陕西还有各类科研机构3 300 多所,省部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40 多家,专业技术人员46万余人。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工作和生活节奏较慢,“小富即康”“官本位”等思想依旧浓厚,普通民众对创业风险仍有顾虑,而“双创”教育初步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目前也主要在高职院校进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正在逐步实施,此外,科研服务机构如西安科技大市场通过聘请中高端人才担任创业导师和志愿者,对广大创业者提供的辅导主要采用报告、讲座等形式,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专门辅导,由于人数和时间有限,只能对部分高端项目的创业者提供帮助。陕西省创业型人才基数大、比例高,自主创业人才不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和陕西省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形成对比,究其原因在于,陕西省“双创”文化薄弱,地区“双创”文化环境发展水平低,很难激发创业型人才的“双创”意识。

2.3 多方要素提升,但环境耦合不足

陕西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以发展“三个经济”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新高地、拓展新空间,“双创”发展不断促进硬环境和软环境耦合[2],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一方面,“双创”硬环境为软环境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服务。近年来,陕西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产业实力雄厚,极大地吸引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加入,经济快速发展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使当地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双创”政策的实施与推广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也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双创”软环境对硬环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不仅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而且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示范区和大学科技园区遍地开花,强大的创新人才和研发实力促使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体系,完善的服务平台既简化了创新创业烦琐的流程与周期,又强力推进创业孵化与金融环境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活跃市场经济。虽然陕西省大力推进追赶超越战略,但是由于陕西省地处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直辖市等依旧难以形成匹敌之势,加之自身经济基础薄弱,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增长速度难以支撑“双创”环境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发展,在国内“双创”发展水平很难跻身第一阶梯队伍,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也难以实现巨大的带动作用。

3 基于“双创”环境下的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路径

目前,陕西省“双创”发展距离实现高成效还有很大的差距,结合相关数据分析结果和陕西省发展的现状,对陕西省“双创”环境下的创新创业高地建设提出3 条优化路径,具体如下。

3.1 产业主导型建设路径

产业主导型建设路径主要是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同时大力提升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环境,其次辅助实施创新型人才及科技研发战略,从而推进“双创”环境下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该路径主要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为推手,通过建设一批产业园、科技园等集群模式,进一步提升陕西省“双创”发展水平。因此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①产业发展方面,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大项目为带动,引进一批技术先进、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项目,例如抓住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三星、华天等高端半导体项目及其附加产业;②加速形成集成电路生产、光伏产业、智能终端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势,推进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集聚;③金融支持方面,要建立健全区域金融体系,在功能上要从最初支撑保障作用转型为创新引领作用,在核心上要支持促进金融业聚集和金融创新发展,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从途径上要聚焦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加速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地方金融基础设施;④市场环境方面,要提升市场的活跃度,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历史性机遇为陕西这个内陆省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开拓思路突破市场发展的地域局限性,向东可以延伸至东部沿海省份,向西可以走出国门服务沿线国家,在保持技术创新市场活跃度稳中上升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消费市场容量,以市场需求拉动创新创业的发展;⑤科研环境方面,要提高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水平的有效使用效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允许范围内,逐步完善健全财政收支监督体系,提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有效使用效率,设立专有账户、专款专用,并提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投入中,提高相关经费的支持力度。

3.2 文化驱动型建设路径

“文化驱动型”建设路径主要表现为以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为主,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和公共服务为辅,可以弥补其在多重硬环境下发展的劣势及不足,实现“双创”环境下创新创业高地健康发展。该路径主张以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投资等为主要推手,搭建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平台,通过对“双创”文化平台的广泛推广、氛围的创建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使陕西省“双创”取得更高更全面的成效。在文化环境方面,政府不仅要鼓励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而且要在适当范围内给与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按需出台相应的有效可行的鼓励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首先,要求各高校要从基本环节入手,逐步完善和健全服务,这样一方面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把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信息情况、资金需求以及服务要求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实行大家资源共享,供创业大学生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依靠社会资本的投资,对于那些项目好、能力强的大学生在融资等各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及服务,吸引更多创业团队人驻到众创空间中,以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运营等创业成本。其次,是要广泛开展“双创”宣传活动,引导大众树立“双创”意识,激发大众创业动机,为大众提供创业机会。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应充分发挥其人才的优势,利用人才优势推动创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不断健全完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法规政策,这就要求高校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提倡并切实推进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其中一方面要加大开设创业教育等相关公共选修课,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思维、意识和能力;同时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承受能力,创业活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事业,它不仅要求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创业者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的创业精神。此外,在公共服务方面,一要加强规范化的基础教育制度,提高基层教育的质量,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降低15 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二要有效地施行社会保障制度,全面降低省内各区域的失业率及恩格尔系数,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三要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及其普及度,努力做到“有病可医,有病敢医”;四要大力提倡环境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优化生态环境。

3.3 环境耦合型建设路径

环境耦合型建设路径主要表现为在政府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市场环境、人才环境、研发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均占据相对优势的前提下,“双创”硬环境和软环境能够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耦合发展,进而达到“双创”高成效。该路径以政府为控制主体,通过政府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陕西省“双创”环境耦合发展。所谓科教资源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即政府要把握住科教资源雄厚优势的前提下,最主要是做到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以人才强省打造科技强省,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省内支柱型产业,使创新创业真正助力于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反哺科教资源,为科技教育的持久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保障,实现高效耦合。而产业发展与“双创”文化环境耦合发展则要求政府能持续不断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改善传统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倡开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就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泛宣传与推广,积极促进区域“双创”文化环境的形成;同时“双创”文化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全民树立“双创”意识,激发“双创”正向动机,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实现由“客观双创”到“主观双创”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双创生产和活动中,对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都有好的推动作用。

4 结语

在人才聚集上努力打造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新双创”3 支队伍,切实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争取到2023 年,能在重点领域方面建设50 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的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可以支撑新型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双创”环境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其对创新创业高地建设路径主要有产业主导型、文化驱动型、环境耦合型3 种,这3 种路径之间相互独立、各具特色,但又相辅相成,其中产业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文化环境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源泉,而政策引导则是二者得以相互匹配、相互促进、耦合发展的融合剂和服务者。

猜你喜欢
陕西省双创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陕西省渭南市红楼梦学会成立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123的几种说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