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16 13:03元梦珂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药环节农产品

元梦珂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打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于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虽然我国在2001 年就实行过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计划,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产品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农业产业有关政府部门监管缺失、农户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等。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帮助。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综合体现,既包括农产品质量,又包括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质量是指农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成分等是否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2];农产品安全是指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项活动中是否产生了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随着污染物、废气的大量排放,农产品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污染过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不仅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农产品的产量也会随着环境的污染大大减少[3]。同时,部分农户在农作物生长阶段,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农产品在不安全的环境中生长,导致农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若此类农产品被人们直接使用,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农产品的生产生态环境应受到重视,要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从而充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农业产业有关政府部门监管缺失

2.2.1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

从位置分布情况来看,农产品的初加工一般是在农村地区、城乡接合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较分散,导致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从客观条件分析,农产品初加工的地区人员技术落后、环境条件差、员工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低,在加工生产中随意使用添加剂,无视生产标准,而对应的质检部门执法手段单一、执法人员不足,大多执法人员主要通过感官进行检查,缺乏先进设备的辅助,导致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2.2.2 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环节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是指从种植户手中到销售地点的流通过程,该过程有时包括10 余个环节。在流通环节监管中,仅凭经验难以对农产品质量作出判断。目前,虽加大了对农产品中瓜果、蔬菜、水产品和家禽等的检测,但环节过多,检测周期长,检测种类覆盖也不全面,无法保证所有农产品的质量。

2.2.3 消费环节

农产品的消费环节是流通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在消费环节中,监管缺位严重主要体现在缺乏市场准入机制、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售后监察和管理不足,导致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

2.3 农户缺乏质量安全意识

由于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为科学规范的操作水平和科学认知,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农户通过加大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来换取丰收,未认识到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虽抵抗了病虫害、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但给土地带来了长期的破坏与污染。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加工成品不断涌入消费市场,人们越来越担忧农产品的成分是否安全,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已制订了多项标准化体系,覆盖了农、林、牧以及渔等方面,但相关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标准不完善、标准的结构不合理,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复。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阶段、初加工阶段、流通阶段组织化和标准化较低,严重阻碍了相关机构和部门对农产品各流程的监督和管理。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农业生产组织水平低

国家农业生产的区域环境特征是产地集中、零售销售、生产基地小。其他国家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产业专业化程度同时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土地分配给农民经营,因此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各不相同,蔬菜产量、品种和数量也不均衡。大多数农民按照自己的意愿经营,缺乏统一指导,增加了农产品安全质量检验的难度。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特点是加工技术水平低、缺乏竞争品牌。虽然省级农业企业已达数千家,但仍无法摆脱“小、散、弱”的特点,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与环境发展现状密切相关。此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再加上资金短缺,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形式过于单一,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大多数农业生产地区的共同特征,即不能直接将农产品质量转化为效益。

3.2 农产品追溯制度的限制

我国目前在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管理上开展了部分工作,以强化监管为重点,积极开展追溯试点,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制度,将质量安全理念贯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在机制、制度、能力和队伍建设上仍不够健全和完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中,最典型的特点是缺乏资源共享和组织合作,也没有完善的可追溯系统,导致我国无法完全实现农产品市场透明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4]。

4 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和加强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

4.1.1 加强执法责任制

依据农产品的生产地将农产品进行划分,加强监管力度,使产地内的执法人员都有监管任务。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要从人员编制上入手,确保每个部门人员充足,为农业各部门提供人力保障;通过培训选拔人才,提升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使用先进设备的技能。此外,如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中出现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等行为,须依法追究责任[5]。

4.1.2 建立投诉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建立投诉制度,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公众举报非法违规生产的农产品和企业。对被举报的企业和农产品进行调查,若情况属实,要严肃处理。

4.1.3 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管理

①落实农药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对高毒性农药、高风险农药的监管,同时要检查资料是否齐全,电子追溯系统是否齐备。例如,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原药生产是否合法等。在履行安全生产的同时,要做到安全环保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②规范农药实体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农村经营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农药市场的检查力度,依法查处无证经营、违规销售,同时对农民经营许可的企业严格审查把关。③指导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在销售农药时,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禁超范围、超剂量用药,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4.2 开展对农户的科学生产培训

政府可采用与高校结合的方式,安排高效中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人才与各地方基层组织联合开办“农业知识”培训班,提高农户自身的技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此外,可通过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由之前的单纯讲授经验变为就近就地实践培训的方法,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去当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参观交流;也可以开展模块化、情景式、互动式教学,利用农闲时间集中学习理论,农忙时间深入田间具体指导,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促进学用结合[6]。争取实现对农村农户生产培训的常规化,提高农户生产技能,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把关,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4.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①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的要求。②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为目的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7]。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保证从种植大户开始监督,从种子到结果都要有一套科学的监督体系。构建贯通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规范、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检测方法、包装标识和储存运输在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8]。例如,在流通方面,完善流通措施,对于易腐烂的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产品的质量及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优化就可以吸引大量消费者购买,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益,还保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农药环节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