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语境下对传播的展望

2022-11-16 08:16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0期
关键词:媒介宇宙现实

苗 慧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1 元宇宙概述

关于元宇宙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作者尼尔·斯蒂芬森在文中描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互联网空间,称其为“元宇宙”(Metaverse)[1]。小说描写的元宇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的平行世界,人类通过数字分身(avatar)的方式生活在其中。2009年,电影《阿凡达》将数字分身以更直观的表达呈现在了影片中,但是并未引起观众的关注。直到2018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头号玩家》出现了虚拟空间“绿洲”,才更加具象化地展现了元宇宙,让观众看到了未来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图景。但由于文学与电影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创作,元宇宙能否最终实现,成为一个未知。

然而,2021年,元宇宙作为一个新型的网络概念、产业形态引发了各领域,尤其是互联网产业人群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各大公司开始布局相关领域: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并收购著名AR公司Oculus Rift;沙盒游戏平台罗布乐思(Roblox)将“元宇宙”概念写进招股书,成功上市,股价一路上涨,被誉为“元宇宙第一股”[2];Epic Games 获得10亿美元投资,重点用于Epic和Metaverse等平台的开发[3]。学界开始探讨元宇宙与各自学科的关联性,并试图从学科视角提出对元宇宙的理解和认识(见表1),但目前对元宇宙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和认识。

喻国明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了元宇宙是一个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且由闭环经济体构造的开源平台,这种“平台论”与当今媒体平台化的运营理念不谋而合。媒介技术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是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4]元宇宙的出现,为人类展望未来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大家蜂拥而至站在这扇门的入口,期待找到进入的钥匙。

维基百科对元宇宙Metaverse的定义是这样的,元宇宙是“一个集体虚拟共享空间,由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和物理持久的虚拟空间融合而创造,包括所有虚拟世界、增强现实和互联网的总和”[4]。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迭代的支撑,分阶段从数字孪生到虚拟原生,最后实现虚实相融的空间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的空间得到了不断延伸,现实与虚拟的边界逐渐消失。在元宇宙中,各类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涌现。

元宇宙的运作模式可以从物理、地理、伦理、心理四个维度来解读。物理方面:元宇宙一方面逼真模拟了部分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超越了现实世界,增加了在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体验。例如,元宇宙中的玩家可以通过模拟现实世界的走、跑、跳等动作来移动,有时又可以飞翔、翻转,进行瞬时的地理迁移。正是这种超越现实的选择优化了用户的体验,为其带来了自由感。地理方面:元宇宙具有庞大的地理空间供用户选择、探索,一种是依靠虚拟技术、拓展现实技术生成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地图,另一种是以数字孪生的方式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一模一样的数字地图。因为元宇宙是开放的可编辑共享的数字社会,用户可以参与购买、租赁土地,修建建筑物,搭建各式各样的建筑场景。元宇宙与现实地理的重合可产生大量虚实融合场景。伦理方面:元宇宙一旦运行起来也会面临经济诈骗、资本投机、隐私泄露、谣言、暴力等诸多伦理风险,因此需要通过立法等手段加强监管。同时,如果元宇宙毫无边界性,没有国界,不论是内容传播还是关系构建,都会失去约束,运营元宇宙的权力就会无限变大,权力变大之后,又会回到“中心化”,陷入技术权力的陷阱。心理方面:元宇宙的心理整体呈现出从认知到认同的特点。根据创新扩散理论,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用户对元宇宙也需要经历从最初的了解、接纳、使用到最终的融入过程。越来越多用户融入元宇宙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圈子和组织,进而在彼此的交流中产生认同。

2 元宇宙的媒介属性

从古代绘声绘色的文学、绘画和戏剧作品,到近代视听造梦的电影,再到现代如临其境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媒介的发展历经了口语、书写、印刷、电子、互联网等时代。元宇宙的出现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时代。古代的文学、绘画、戏剧供人们欣赏,营造了一个绘声绘色的现实生活;近代的电影、电视隔着屏幕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观众可短暂脱离现实沉浸其中;现代的VR技术实现了虚拟空间的营造,通过智能设备的连接,人们参与其中。而元宇宙时代,人们生活在其中,实现了由沉浸感到参与感再到补偿感的媒介体验。

过去那些专业用于传播信息的传播介质才会被称为媒介,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社会,媒介与非媒介失去了严格的边界。媒介不断发展,由此带来的媒介体验也在不断延展,元宇宙所带来的沉浸感、参与感、具身性自然而然具有了媒介的属性。

同时,媒介作为一个连接者,是人感知和经验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它不仅仅指代器物作为载体本身,如报纸、广播、电视之类的信息载体,也指由这些器物关联起来的全部关系和意义的总和[4],并且这种关系联结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媒介形式逻辑。元宇宙也一样,作为一个数字空间,作为一种未来技术驱动下的新媒介,本身也需要各类关系以及关系所产生的意义去推动其持续发展。因此,元宇宙未来必然会延伸出各类关系场景,这些不同的场景会进一步构建出新的各类关系。由此,元宇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新的关系媒介。

3 场景化:传播时空进一步延展

从1G的语音时代到2G文本时代到3G图像时代再到4G视频时代,媒介的载体、内容、表达方式、互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人类始终无法逾越现实与虚拟的距离,形成了一种“在线的缺席”。元宇宙的发展将彻底解决这种“缺席”。每一个人可以在此空间中具化成一个虚拟数字人,每一个虚拟数字人都可以在这个场景中实现随时在线,同步在场。

网络基础设施的升级,尤其是5G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使用,将为场景的建设提供更多可能。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拓展现实成为趋势。拓展现实促使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实现无缝连接和相互交融,打破一直以来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对立,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传播场景。虚实相融、时空再构是元宇宙概念中的核心命题,虚实相融是元宇宙的外在呈现,时空再构则是内隐特征[5]。时空的再构使传播的时空进一步延展,真正实现无时不传播、无处不传播的海量信息交互。

元宇宙的出现将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提到的“场景五力”——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统一在了一个形态之中。通过多重虚拟技术的应用,完成元宇宙多个场景的构建,进而推进场景传播。目前,较为成熟且受大众追捧的是游戏场景的构建。元宇宙高度的沉浸感、较强的社交性为游戏用户的深度参与提供了空间。

在这个全新的场景中,社会传播的主动权进一步向个体倾斜,个体不仅可以继续享受精准化、定制化的内容信息,还将获得比现有场景中更多的主动权和能动性。用户之间基于场景的交流和互动将更加频繁,不仅会产生更多的内容、数据,甚至有可能产生新的场景交互方式。

4 沉浸式:传播效能进一步提升

元宇宙在综合了大数据、V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之后,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同步性和高拟真度的虚拟世界,这就意味着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将同步于虚拟世界,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消弭,社会生活环境与虚拟世界逐渐融为一体,用户可以沉浸其中,这就为沉浸式传播提供了最基础的环境。

沉浸传播主要以大数据智能网络等技术为支撑,通过沉浸媒介,促进受众与媒介内容进行接触,更大程度上沉浸于其中,体验到犹如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受。随着信息内容的丰富,在场感变得越来越重要,用户在元宇宙的环境中将感受到近乎逼真的现场,不仅如此,用户还能在虚拟交互时得到近乎真实的反馈信息。

元宇宙中的沉浸传播,进一步实现了人与媒介的融合,人通过“亲身参与置身其中”,在多向度、多维度的交流互动中获得参与感、沉浸感。因为现实与虚拟边界消失,这种沉浸体验将由现在的短暂沉浸发展为一种长期沉浸,这种虚拟的长时间沉浸必将对人的生理、心理感知产生巨大影响。沉浸感为用户心理带来的变化,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传播效能。

5 具身性:传播由组织化向个体化发展

元宇宙是一个融合多种要素的聚合形态,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技术嵌入身体,实现了人机交融,身体进入虚拟场景中,具有明显的具身性。具身性源自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他认为身体是一种媒介物,拥有一个身体,一个生物就能介入确定的环境、参与某些计划和继续置身于其中[6]。

将具身性引入传播与身体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类型——具身传播。将身体引入传播的相关研究中,由来已久。研究控制论的诺伯特·维纳把社会和人当作与机器系统具有相同运行逻辑的对象,以此来研究身体与机械体的交互。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则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以身体尺度去想象、隐喻媒体,进一步阐释身体与媒介的关系。当下学者则从媒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以“身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完整度”作为划分标准,将媒介形态分为:身体媒介、无身体媒介、身体化媒介和类身体媒介 (见表2)。

表2 身体参与传播活动的完整度划分

元宇宙中的虚拟数字人是技术构建、数据浸润的身体,是人用技术创造出的新型融合主体,目前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媒介[1]。元宇宙中身体的参与将超越类身体媒介,构建一个新的身体媒介。虚拟数字人不同于任何以往与现在媒介技术所创造的“模拟身体”,而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再造身体”。元宇宙的参与者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数据躯体”,这个“数据躯体”由信息、数据组成,被算力所解析,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数据躯体”,因而也具有个体的差异化特征。“数据躯体”的存在一定意义上是虚拟空间中对主体的重塑与增强。人作为主体的感知、行动又被算法捕捉并制造成数据继而加以利用,借由“数据躯体”,人成为能够超越人类身体局限、在现实与虚拟空间切换的新型主体[7]。

数字技术始终围绕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展开,不断将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权力交还给每个人。虚拟数字人在元宇宙的传播中更加具有主场性,用户的现实身体也被深度地卷入了元宇宙的场景中,信息传播的权力更多被个体化,组织和机构的权力在其中进一步消解。元宇宙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延展,不可能完全将个体虚拟化,至少短期内,个体依然需要依托现实的制度、秩序、组织进行传播。

6 结语

随着元宇宙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整个社会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尤其是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开始布局和高性能通信网络的普及覆盖,元宇宙的建设脚步将逐渐加快。但是,元宇宙的发展前景究竟有多广阔,无人知晓,唯一不变的是媒介以人为中心点的进化。不论是场景传播还是沉浸传播,都离不开人的感官、体验,未来的传播将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逻辑,不断通过技术提升人在传播中的参与感、现场感、沉浸感,使传播更好地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媒介宇宙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宇宙第一群
漫画:现实背后(下)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这宇宙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