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文法策略下壮族采茶舞的陶瓷执壶文创研究

2022-11-16 08:52原琛淞安德利褚兴彪
湖南包装 2022年5期
关键词:执壶文法壮族

原琛淞 安德利 褚兴彪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文创设计是以文化载体为基础并将之延伸,进而构造出“质同形异”或“同质异构”的现象形式[1]。产品文创设计若失去文化载体过多依赖形式变化,则出现文化特性缺乏的可能[2]由此,以传统文化为设计源点,将一种文化甚至两种文化结合进行文创设计是有必要的。采茶舞与执壶皆为茶文化表现形式,唐代边品茶边赏舞使两者存在一定关联,但两种文化在产品设计中尚未有过结合。而形状文法是将设计要素解构再重组的设计方法,既能够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化分析和设计工具,生成具备风格一致性或创意性的设计,也能集成在一个复杂设计系统中,用于前期的概念推敲或后期的模型生成,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工业等领域[3]。研究尝试以“形状文法”为设计策略,将采茶舞与陶瓷执壶相结合,从而创新出具有民族文化识别的文创产品,解读民族采茶舞文化并形成文创策略对大国工匠精神有理论支撑价值。

1 两种文化形态及文创切合点

1.1 独具特色的壮族采茶舞

采茶舞是流行于南方地区并与采茶活动密切相关的民间歌舞 。据文献记载可推测采茶舞最晚缘起下限为唐代,盛唐茶文化兴起催生与茶相关的祭祀活动[4],杜牧《题茶山》“舞袖岚侵涧,歌声谷答回”描述了茶山修贡时的民间歌舞盛况;明中期出现了坐唱形式的“十二月采茶歌”,此时采茶舞也逐渐传入桂东南;壮族采茶舞风格真正形成则在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西林县志》载有“十二花篮灯簇簇,采茶声中又元宵”[5];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永安州志》载有 “携花篮,唱采茶,或演故事、赛龙灯,戏以为乐”,表明清代壮族采茶舞已盛行;至民国,壮族采茶舞表演成重要民俗形式,《同正县志》述到“牛犊、斗鸡或采茶、花鼓等乐事,先行放帖,迨夜则挨户戏之”[6]。至此,采茶舞已成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壮族采茶舞不仅显示了娱乐、体育、民俗功能,也是链接族群过去与现在时空的经典民族文化符号。

壮族采茶舞又称“壮采茶”,主要流传于崇左、大新、扶绥、德保等地区。壮族族群在处理“天、人”关系时需多种祭祀活动,采茶舞是祭祀活动重要内容。采茶舞独具特色之处有3点:第一,表演分男性舞者和女性舞者,男性舞者被称为茶公,女性舞者则被称为茶娘;第二,具有民族特色的扇子、彩带是采茶舞者常用道具;第三,其内容根据类型可分为开台茶、收台戏、六月斗金花、麒麟灯、踢伞舞、铜钱舞、拜年歌7个部分,其功能、内容、寓意皆有差别(表1)。

表1 壮族采茶舞类型表

壮采茶以舞者双腿蹲跳、头部左右摇摆、膝部颤动等特点形成舞蹈动律,该动律特色由两部分构成:持扇与步伐。持扇经典动作:“高低翻扇”“靠点步抱扇”“蹲绕扇”“拍花”“摇扇礼”“盖扇”“晃扇”;经典步伐动作有:“交退步”“点茶步”“小茶步”“蹲茶步”“采茶步”“矮步”“踢茶步”“丁退步”“弓弹步”“铜钱步”“打钱鞭”“打脚掌”等(图1)。

图1 壮采茶动作形态

壮采茶与汉族采茶舞存在差别:汉族采茶舞着重表现采茶劳作形式,壮采茶重于表达情感及生活方式,重在突出节日气氛,表演人数视节目而定,由男女舞者共同表演[7]。从民俗意义来说,壮采茶已突破娱乐、庆祝意义并升华为壮族文化符号。

1.2 历史悠久的中国执壶

《青白瓷鉴定与鉴赏》对执壶定义为:造型多样,其特点是体型大,器身一般采用瓶的造型,瓶身两侧对称设计壶流和柄,以便手持和倾倒故称执壶[8]。“执壶”器型源自青铜器,南北朝时期该器型与瓷器材质相遇,形成陶瓷执壶雏形。唐中期称为注壶,因唐代“甘露之变”事件,将其更名“偏提”[9],“注子”“偏提”即为执壶,是一种茶具或酒器,因器型、功用、审美被民众喜爱而流传至今,是中国传统陶瓷器重要形式,伴随历史变迁,执壶器型样式也不断演进。

新石器时代陶罐、陶钵为早期储水器具,因这类容器无耳导致使用不便而被后人改进,出现单耳或双大耳部件,进而演化出单侧把手。从该时期“陶盉”容量变小、利于提放等特点表明,陶盉已演变为饮水器,成为执壶原始形态。至两晋时期出现鸡头壶,一侧为流、一侧为曲柄,是执壶成熟器型前身(图2)。

图2 执壶器型前身(分别收藏于平凉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唐中期鸡头壶便不再多见,演变为把手宽扁、短嘴、嘴外削成六边形、八边形和圆形为特征的执壶新型器物[10]。唐代执壶总体风格浑圆饱满,舒展大气,造型单纯有变化、精巧见气魄。五代执壶造型和纹饰与唐代有承接关系,流行瓜形腹,但线条不再内凹,而是变为凸棱线,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瓜棱腹”,特征为大喇叭口、颈部细长、流渐变为弯、把手内空间变大。宋代执壶壶身修长秀丽、腹部略呈鼓圆状、多为瓜棱形、喇叭口(盘口)、产生盖子、流更弯更长、圈足较浅,实用性加强。实用性还显示在:柄细长弯曲、流细长且向外翘、流与口柄齐平或略低、柄与壶体连接点高,利于使用者把握执壶中心。从侧面来看,执壶曲柄与流左右对称,肩部也由之前的丰肩转变为折肩,体现了折线和曲线使用充分、圆中见方、刚柔并进、富有节奏韵律感的时代特点。元代执壶壶身多以玉壶春瓶、体态修长、体型较大、流紧贴腹部、高度一般与壶口相齐、微微向外倾斜,便于液体流出。壶身与颈部有S型连接、柄与流对称分布、下端贴紧腹部、高度比流低、肩部与腹部间无明显转折结构、柄部仍以耳形把手为主,有的壶体配有壶盖,整体看来壶体轻盈优雅。明清执壶变造型小巧、精致,壶身依然延续玉壶春瓶,流和柄也是长曲流、耳形柄、S型连接,颈部更为修长,肩部和底部收敛,重心下移,比例更加协调,稳定感增强,显示出精巧典雅、清秀整体的造型特征。

执壶自缘起后存在明显演绎过程,每个朝代据其功能与喜好而各具特色,本文根据器型的朝代典型性及文献考证,总结各时期经典执壶造型特征,既以便下文提取构成执壶符号数据库,也利于提取执壶时代文化特征进行文创设计(图3)。

图3 各时期执壶造型特征

综上,执壶从唐至清造型逐渐修长,姿态逐渐挺拔,造型种类也逐渐繁多。壶口部分由直形、弧形、敞口造型向带钮盖发展;壶流短而直的造型逐渐变长变弯更为优雅;壶柄变化由简到繁,由弧形和直线组成的简单曲线变得较为复杂和精致;壶体造型变化由厚重变得更加修长高挑;壶底部分由无底、平底向圈足和外撇圈足发展。

1.3 执壶的民俗特殊性

据上文可知执壶在唐代中期开始出现,又被称之为注壶、注子。据唐末李匡乂《资暇集》中《注子、偏提》中记载:“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荦,而盖、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论者亦利其便,且言柄有碍而屡倾仄,今见行用[11]。”据载:唐代元和初年(806年)期间,饮酒仍是樽杓,即使用酒勺在酒尊中舀酒,再分至每人的酒杯之中。在此不久之后,出现了有盖、有嘴(壶流)、有柄的新式酒具——注子。而在太和九年(835年)发生了“甘露之变”,大臣们因厌恶“注子”之名与发起这次变乱的郑注之名相同,故将注子的横柄去掉,改成系,并更名为“偏提”[9]。也就是说执壶的出现时间大概在唐元和年间,逐渐替代了酒樽和酒勺,且从唐宋传承至明清乃至现代。明代玉器制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玉执壶这种型制的玉壶在明代首次出现。但玉壶更多是陈设品和赏玩之用,即使是皇家也没有奢侈到将它作为日用品。

同时,执壶造型从唐代演变至今与各种陶瓷器型有密切联系,是各时代陶瓷陈设品的结合,如梅瓶、帽筒、鬲式炉、水盂、玉壶春瓶等。

悠久的制瓷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这些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为具有汉民族审美文化特质的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民窑文化、宗教文化等。比如,在节日文化方面,有中秋节烧太平窑、中元节定事的传统,造型、装饰题材上表现喜庆、祥瑞的做法;在饮食方面,有吃知四肉、吹灰肉、吃泡茶的风俗;祭祀方面有暖窑神、开禁迎神、窑厂酬神的祭祀行业习俗。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奠定了当地民俗文化形成的基础,深刻地体现了当地的社会风貌、人民的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12]。而执壶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吉祥的代表器物,执壶多为夔式柄,有八仙庆寿、松鹤寿星等吉祥纹饰。有些壶上还雕有“寿”字,一般在壶盖上均立雕出松、竹、梅、灵芝、八仙、寿星与诗词等装饰。

综上所述,执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通过民间造物法则创造出集实用性和象征性于一体的器具,具有民俗意义。且据执壶造型分析来看,执壶与一般陶瓷壶器型相比,更为优雅修长。同时执壶作为一种饮水器,是人们日常生活常用器具,富有生活气息,包含人们的情感,故执壶形式文创设计更易得到人们的青睐,更具有可行性。

1.4 壮族采茶舞与传统执壶的切合策略

将传统事物抛开原有形式,用另一种载体来表现,是设计过程中进行创新的一种方法。在传统事物与新载体相结合过程中,应考虑到逻辑性与合理性,需对两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同时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出发点应立足于两者切合点上,将传统事物与载体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新出具有“质同形异”或“同质异构”的产品。壮族采茶舞元素的中国传统执壶创新设计,就是立足于两者契合点之上进行深度融合[13],研究策略见图4。

图4 文创产品技术路线图

1.4.1 壮族采茶舞与传统执壶文化内涵切合 采茶舞与执壶兴起时间大体一致并传承至今,发展时间具有相似性。采茶舞出现是由唐代饮茶之风兴起,而执壶从唐代“注子”出现,是饮酒和饮茶的重要器具,因此两者本身就具有天然联系性。

壮族采茶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民族文化载体,具有体现民族元素、发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执壶除了是工艺品外,还是人们日常使用的饮酒、饮茶具,具有审美性和使用性,在历史中传承至今,还具有文化性。因此,将壮采茶作为文创设计的落脚点,执壶作为设计载体,以采茶舞文化来发展执壶,以执壶文化来升华采茶舞,两者相互增益,构成文创设计的切合点。

1.4.2 壮族采茶舞与传统执壶构成形式切合 执壶造型与采茶舞具有切合点,首先执壶与人体构造具有诸多的联系,执壶各个部件名称与人身体名称具有一致性,由于与人体相似,执壶各种部件称呼皆是来源于人的头部、肩部、四肢等,例如执壶中的“唇、嘴、腹、足、肩”等。执壶造型与人动作形态也具有一定联系性。例如执壶的流与柄相结合的造型非常贴合于人左手抬起右手叉腰的手势动作,因此,采茶舞一些经典舞姿也与执壶形态不谋而合。

壮族采茶舞表演者们大多体态修长,而“玉壶春瓶形执壶”的高挑修长形态特性和“仿生形执壶”的仿生特性与壮族采茶舞蹈形式相似度极高。立足于执壶与采茶舞形态方面,可以将两者深度融合,因此将其与壮族采茶舞进行结合,方案切实可行。

2 形状文法

2.1 定义

形状文法(Shape Grammar,SG)是一种以形状推演为主要核心的设计方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乔治·斯蒂尼和詹姆斯·吉普斯提出,它使符号元素按形状文法演变规则推演出新符号元素或构成形态,使其既可以保留住原有形态元素,同时又可以创造出新符号和形态元素[14]。形状文法源于建筑设计领域,乔治·斯蒂尼论述了形状文法的组织结构、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的关系,并将其从建筑设计领域引用到了产品设计领域中来,后来又逐渐扩展到了产品设计领域,形状文法核心要求就是要按照方案风格和意图,在空间关系中选取原始设计符号,按照一定规则而生成新造型。根据乔治·斯蒂尼形状文法的研究,形状文法具有4个组成部分,分别为S(shapes)、L(symbols)、R(shape rules)、I(initial shape),可以表示为公式:SG=(S,L,R,I),其中S表示形状的有限集合,表示为S={S1,S2,S3,…,Sn};L表示的是形状标志有限集合,表示为L={L1,L2,L3,…,Ln};R表示的是形状规则有限集合,表示为R={R1,R2,R3,…,Rn};而I表示的是初始形状[15]。

基于形状文法基本特性,该文法可融合两种文化形态,目前该研究着重于3个方面:① 初始形状延续设计;② 形状文法与意向风格结合设计;③ 形状文法与流行元素结合设计。因此,壮族采茶舞文化与中国的执壶文化可通过此手段进行结合,具有延续性和开拓性的重要意义[16]。

2.2 研究现状

自形状文法这一理念提出以来,形状文法就在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其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建筑、工业产品和机械产品等领域。在陶瓷外观造型方面也有应用,但在执壶领域的应用涉及较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当前,形状文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交通工具整体或局部外观造型设计方面,表现为汽车前脸造型设计、重型卡车前脸造型设计、工程自卸车外观造型设计、电动汽车外观造型设计、自行车外观造型设计等;② 日用品外观造型设计方面,表现为口红外观造型设计、手表外观造型设计等;③ 陶瓷外观造型设计方面,表现为汝窑官窑陶瓷外观造型设计、日用瓷外观造型设计等;④ 特殊人群的外观造型设计方面,表现为盲人阅读器的外观造型设计等[17]。

2.3 推演规则

形状文法基本操作是结合参考产品形式,根据某种规则进行初始形式的形态演化过程,常用形状文法推演规则R包括置换、增删、缩放、旋转、拉伸、平移和微调,其中,R1为置换,指具有不同形态曲线的产品取代物体初始形态,将图形部分线条用其他形状替换;R2为增删,增加和删除指的是操作添加或删除初始形式曲线部分,对图形线条增加不同元素或删除局部图案;R3为缩放,是指放大或缩小一部分或整个初始形状曲线;R4为旋转,是根据一个可以改变初始形状角度的定轴或基点,对初始图形进行角度变化,做圆周运动;R5为拉伸,是沿着坐标轴向一个方向对初始形状进行拉伸;R6为平移,是初始形状局部沿着某一直线方向移动,而得到的新形状;R7为微调,是对图形元素进行细微调整,幅度较小。

基于形状文法操作规则,首先将壮族采茶舞和中国执壶形态进行分析和解构,将两者解构成多个部分,通过形状文法R1~R77种推演规则进行融合,最后形成新产品。R1~R77种规则相互组合穿插,运用到采茶舞与执壶结合设计中,可以使新产品的设计更直观、理性、科学,可以将审美性、功能性、文化性集于一体。

3 基于形状文法壮族采茶舞元素在传统陶瓷执壶产品中的应用案例流程分析

据壮采茶经典舞蹈律动(图1),从中随机提取10个动作形式,绘制成L1~L10外形基因子数据动态剪影(表2),作为形状文法演化初始线条,同时也根据形状文法把壮采茶与各时期经典执壶造型分别解构,生成采茶舞肢体线条数据库(表3)和执壶部件数据库(表4),进一步根据形状文法R1~R7推演规则(置换、增删、缩放、旋转、拉伸、平移和微调)将茶壶部件和舞蹈律动线条进行结合设计。其中表2,将舞蹈中的动作提取成肢体线条。一个运动分为几个部分,并定义为 L=L1-L10{a,b,c,d,e,f}。表 4 将唐至明清经典执壶形式解构,分为6个时期5个部分,构成执壶部件数据库。

表2 采茶舞动态剪影表

表3 肢体线条数据库

表4 执壶部件数据库

3.1 采茶舞元素执壶设计策略

采茶舞执壶设计方案是采茶舞文化与执壶形态应用的具体实践,为了使新产品能更具代表性,同时也便于执壶新形式生成,现将执壶的身体、流、柄、盖分别设计。

设计流程主要以采茶舞肢体线条数据库线条替换执壶初始形状部分线条,执行推演规则,进而得到推演结果,以表4中唐代各部件形式为例。

执壶“身体”推演过程:输入L1b线条,对原有线条进行替换,运行推演规则R2命令(增减),对初始形状AD增加新线条,使其拥有执壶身体基本形态,运行R7命令(微调),对新造型进行局部微调,完成壶体推演。执壶“流”推演过程:输入L7c线条,运行推演规则R2命令(增减),改变其厚重的壶嘴形态,转化为高挑精致的壶嘴形态,输入L7d线条,运行R2命令(增减),将线条进一步运行R4命令(旋转),得到执壶流基本形态,运行推演规则R7命令(微调),完成执壶流的推演。执壶“柄”推演过程:输入L4c线条,运行推演规则R2命令(增减),改变执壶柄内部弧度,输入L8d线条,运行R2命令(增减),将线条进一步运行R7命令(微调),对新形状进行局部微调,得到执壶柄基本形态,运行R4命令(旋转),将新图形顺时针旋转45°,完成执壶柄推演。执壶“盖”推演过程:输入L10a线条,运行推演规则R2命令(增减),初步得到执壶盖的基本形态,将图形进一步执行R4命令,将其旋转180°并将其翻转,运行R7命令(微调),完成盖的推演(图5)。

图5 执壶推演过程

3.2 采茶舞形执壶设计结合

通过形状文法的设计规则,得到执壶4个部分“流、柄、盖、壶体”,将4个部分组合到一起,得到采茶舞执壶新形态。

在该执壶的设计中,壶身与其附属部件对比,更加突出了其附属部件的小巧精致,也突出该执壶的形态构造更易于储水的优势。其形态上的特殊性,着重体现在壶系和壶嘴位置下的造型,这就使得胎质光滑的壶身与生机勃勃的塑形在肌理上呈现明显的对比,这种对比使该执壶在审美功能上显得更加富有层次感。这种对比打破了曲线的不安定感和直线的僵硬感,这种曲直结合的对比和统一,使该执壶形态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而又富有灵动性的感觉(图6)。

图6 产品建模方案

随机提取数据库中线条L8a、L8b、L6d,通过形状文法推演规则R2(增删规则)、R4(旋转规则)及R7(微调规则),进行再次重构,创建出一个二方连续的装饰图案。将设计的图案应用到新设计的执壶造型,注意图案排列的大小、虚实、疏密的对比关系,达到一种动中有静、静中寓动的有秩序动感美,运用大小对比从而突出主题,运用疏密对比营造序列感,最终使主体形态和附件形态达到视觉上的统一,最终成品(图7)。

图7 设计元素融合

3.3 系列化文创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意和内容的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发展需根据文化艺术特性、风格进行“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18]。同时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方法的可行性是文创设计的关键环节,为了验证文中执壶与采茶舞的契合度以及形状文法应用的可行性,现将上文中设计的经典执壶进行更深入的文创设计,除了与采茶舞、执壶文化以及形状文法相结合外,还进一步融入广西地区文化元素,如广西南部北海“疍家”、中部南宁市花“朱槿花”、北部“桂林山水”3种元素(图8),其目的既可验证“形状文法”策略的可行性,又可以创新出具有广西民族地区辨识度的文创产品。

图8 广西元素图案设计(作者绘制)

4 结语

从执壶创新设计来说,在执壶传统形式基础上,将壮族采茶舞蹈特色加以利用,创新出“采茶舞形执壶”,拓展了执壶造型种类和形式。

对于采茶舞、执壶与形状文法来说,三者结合创新设计中,将壮族采茶舞和中国陶瓷执壶相结合,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碰撞,以形状文法作为两种文化的连接桥梁,可以更理性、更直观、更科学。

对于形状文法应用来说,文中使用的形状文法是对原形状文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原形状文法运算形式运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原理和计算机辅助功能,较为生涩难以理解,文中的形状文法以原理为基础,将复杂运算方式进行适当简化,可更轻松地了解文中对于执壶的设计。

猜你喜欢
执壶文法壮族
“高执壶”的艺术特征探析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走进紫砂演绎的中国执壶
——析紫砂作品“仿清泥绘高执壶”的别样风韵
唐代 长沙窑飞鸟纹碗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唐代寿州窑执壶造型年代考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西夏文铜镜的真言文法与四臂观音像研究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