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穗大粒型高产小麦新品种新研7 号的选育

2022-11-17 21:53张东志张莉莉刘志清张存岭
中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半冬性条锈病区域试验

张东志 张莉莉 谢 荣 朱 跃 刘志清 张存岭

(1 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安徽濉溪 235100;2 安徽隆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濉溪 235100)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的22%左右,占口粮消费的4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7%和16%。黄淮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1],其面积约1466 万hm2,占全国的55%。由于生态条件、土壤类型和栽培水平参差不齐,干旱、倒春寒、穗发芽、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面制品加工专用多样化的需求,生产上要求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和广适性[2]。黄淮麦区生态条件比较复杂,小麦生育期间光温充足,冬季虽无严酷冻害,但早春气温变化剧烈,土壤肥力和质地差异较大,干旱是造成本区小麦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3]。受气候变化及秸秆还田等因素的影响,多种病虫害交替发生且逐年加重[4]。白粉病和叶枯病是该区普遍且常发的病害,条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区域间、年际间发病差异较大。

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某一种性状的突破性改善都能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穗数的自身调节是对产量补偿最强的因素,高产田的有效穗数已趋于饱和,千粒重在遗传上是最可靠的产量构成因素,而穗粒数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5]。据此,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把穗粒重作为提高产量的突破口,把抗病耐逆作为稳产的保证,制定育种目标:穗粒数40 粒左右,千粒重50g 以上,产量稳定在9000kg/hm2左右,具有10500kg/hm2的生产潜力;弱冬-冬性,耐寒抗旱,抗倒春寒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根系发达,茎秆坚韧,株高80~90cm,高抗倒伏;株型半松散,叶型较挺;中早熟,上三叶功能期长,耐热性好,熟相好;高抗至中抗条锈病,对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纹枯病耐病性较好;籽粒商品性好,达到中筋以上标准。根据黄淮南片麦区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需要,通过品种间杂交、改良系谱法选育出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新研7 号,2021 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麦20211032)。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母本烟农21 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烟1933/陕8229 杂交选育的冬性多穗型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16)。高抗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轻感白粉病。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茎叶有蜡质,抗旱、抗病性好。抗寒、抗倒春寒能力较强。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专用小麦标准。

1.2 父本新研3 号是从烟农21 自然变异株系中选育的大穗大粒型新品系。偏冬性,株高82cm,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粒数45 粒以上,千粒重50g左右。越冬期抗冻能力强,孕穗期抵御倒春寒。

1.3 选育经过综合应用品种间杂交、定向选择、平均值和极端选择相结合、混合病圃鉴定抗病性、分期播种鉴定抗寒性、多年多点连续鉴定等选择技术进行大穗大粒型高产育种。2011 年用烟农21 作母本、新研3 号作父本杂交,2012 年收获25 个单株(F1),全播。F2、F3从密植条播群体中选择穗粒数多的单穗混合脱粒,着重选择遗传力高的性状,如成熟期、株高、抗病性、抗逆性等。F4~F5选择株高中等、株叶型好、穗大码密、结实性好、慢感条锈病、高抗叶锈病、具有高产潜力的单株,种植株系。高代多选株系参加鉴定,以产量高低来决选[6]。2017-2018年新研03011.0.28.2.6.5.7 系(F7)参加鉴定试验,表现幼苗直立,抗寒,株高86cm,性状整齐一致,产量9609kg/hm2,比对照济麦22 增产11.4%。2018-2020 年以新研7 号参加徽创联合体半冬性组区域试验,2020-2021 年度参加徽创联合体半冬性组生产试验,2021 年12 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新研7 号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23.2d,与对照济麦22 熟期相当。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较宽、上冲,旗叶斜上举,叶色浓绿,蜡质层厚,分蘖力中等。株高88.7cm,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弹性好,秆质硬。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根系活力强,上3 叶功能期长,成熟落黄、熟相好。

2.2 籽粒品质2018-2019 年、2019-2020 年区域试验抽混合样送农业农村部谷物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品质检测,新研7 号2 年容重分别为791g/L、798g/L,粗蛋白(干基)14.10%、15.4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1.0%、32.6%,吸水量57.4mL/100g、62.4mL/100g,稳定时间1.8min、0.9min。根据GB/T 17320—2013《小麦品种品质分类》相关规定,新研7 号为中筋品种。

2.3 抗性2018-2019 年/2019-2020 年区域试验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进行抗性鉴定:新研7 号中感/中感赤霉病;高感/中感白粉病;中感/感纹枯病。田间抗性表现:高抗条锈病和叶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但发病轻;越冬期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强;耐后期高温、干旱,抗干热风、抗倒伏能力强。

3 产量表现

2018-2020年新研7号参加徽创联合体半冬性组区域试验,2018-2019 年度每hm2平均产量8970.3kg,比对照济麦22 增产4.33%,增产极显著;2019-2020 年度平均产量8038.5kg,比对照济麦22 增产4.66%,增产极显著。2020-2021 年度参加徽创联合体半冬性组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7629.6kg,比对照济麦22 增产3.95%。

2 年区域试验产量三要素分别为有效穗数501万穗/hm2、465 万穗/hm2,穗粒数39.97 粒、38.28 粒,千粒重49.31g、48.00g。2 年平均穗粒数39.13 粒,千粒重48.66g,穗粒重1.90g,分别比同期审定的37个半冬性品种平均高3.13 粒、4.07g、0.30g,增长8.70%、9.13%、18.67%。

4 栽培技术

4.1 精细整地前茬秸秆机械粉碎,达到细、碎、匀,长度<6cm。推行大型机械作业,耕深(20cm 以上)耙透且不漏耕,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每旋耕2~3 年深耕或深松1 次。

4.2 适期密播采取主茎成穗为主的栽培模式[7],遵循“早减迟加”的原则。播期10 月8-25 日,播量190~220kg/hm2。播深3~5cm,采用精播机匀速播种,保证深浅一致。尽量使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的种子播前进行杀菌剂+杀虫剂拌种。宁可晚播也要足墒下种。播后墒情不足,及时补水;土壤黏重田块轻灌蒙头水。播后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镇压作业。出苗后及时查、疏、补,保证苗全。

4.3 肥水管理遇旱浇好分蘖越冬水、起身拔节水。冬前墒情不足、保墒能力和整地质量差的麦田注意浇好防冻水,一般在土壤封冻前、夜冻日消时进行。

增施有机肥,巧施返青拔节肥。一般每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25~240kg、90~105kg、75~90kg。磷钾肥基施,氮肥基追结合,追肥占1/3。提倡基肥增施商品有机肥4500kg/hm2,无机复合肥减量10%。冬前茎蘖数高于目标成穗数2.5 倍麦田以控为主,起身前镇压或喷施多效唑、壮丰胺、稀效唑等化控剂,追肥后移至挑旗期。晚播或冬前茎蘖数低于目标成穗数2 倍的麦田,开春气温回升到3℃以上时追返青肥;群体适宜的麦田,3 月中下旬追施拔节肥。孕穗期对叶片发黄、表现脱肥早衰的田块或区域,遇雨追施尿素或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若3 月中旬无雨或墒情不好,先行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待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遇雨在根部追施尿素。抽穗后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叶面肥,以增加千粒重。

4.4 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冬前小麦3~5 叶、杂草2~3 叶时进行化学除草和纹枯病防治,返青-拔节期做好纹枯病、茎基腐病防治,齐穗后进行一喷三防。赤霉病在齐穗至初花期施药2 次,交替使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单剂及复配剂。锈病病叶率达5%时,用粉锈宁连喷2 次。蚜虫用吡蚜酮防治,扬花前用杀灭菊酯防治吸浆虫,麦叶蜂18 头/m2时用辛硫磷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半冬性条锈病区域试验
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GGE双标图分析在糯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小麦选育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