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繁英
—周彦生花鸟画的色彩观初探

2022-11-17 09:27凌杰欧阳莉
书画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周先生色彩绘画

文_凌杰 欧阳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周彦生先生是岭南画派的十大名家之一,擅长工笔花鸟画,除了坚持骨法用笔、传移摹写、气韵生动外,在经营位置、应物象形上也有极大的创新,在随类赋彩上更是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周彦生先生独特的色彩搭配是周家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观。本文试从周彦生先生色彩观的缘起、理论建构、技法特征、生发与具体案例等方面,探析画家在古今中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如何形成绘画理念,此理念又如何在理论指导和技法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形成个人色彩观。

一、色彩观的源起

1994年春,在给于永波先生的一信件内,周彦生先生写道:“为了让工笔花鸟画走向世界,画艺走向顶峰,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更艰难的旅程。为了勾出富于刚劲而具有弹性的线条,为了让花鸟画具有无穷的不同风致,我曾遍游祖国南北,求教于当今海内名家……为了让绘画具有北方的富丽凝重与南方的清秀细腻,我瞻仰了数千幅古代艺术珍宝。总之,为了发现美、表现美、展示美,为了让大自然的美永远留在人间,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周彦生先生的勤奋与坚持不懈是有目共睹的,大量的优秀作品在近四十年内不断涌现,尺幅不同、技法不同、题材不同,画面中的巧思更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正如先生所说,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难以言表的。

二、色彩观建构的外因

如果说个人的强烈意愿是周先生绘画内驱力的话,人生轨迹与地域题材的影响、对中外传统的借鉴、感悟自然的视点等就是形成周先生色彩观的重要因素 。

(一)人生轨迹与地域题材提升了色彩意境的深度

每个画家都会有自己的设色习惯,这个习惯会受外在的环境影响。周彦生先生长于中原,植根于古都文化。受其文化氛围的熏陶,先生为人正气凛然,画风蕴含着庙堂之气,画中植物均带有一种雍容华贵、落落大方之意。

周先生学于岭南,又居于岭南,岭南气候宜人、四季常春、植物繁茂,这给周先生提供了丰富的绘画素材。周先生描绘了很多岭南特色植物,如洋紫荆、凤凰花、红棉、水杉等。这些植物是古人从未涉猎的。传统的折枝图式和色彩已经不能表现出岭南植物的个性。怎样对色彩进行创新一直是周先生重视的问题。

周先生工作的广州美术学院里面有竹子、洋紫荆、蒲葵。竹子是传统的题材,常以疏朗、折枝的构图方式进行表现,如宋代吴炳的《竹雀图》、文同的《墨竹图》、徐熙的《雪竹图》等;也有以背景衬托、大片丛绘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如佚名的《竹林拨阮图》、仇英的《人物故事图》等。虽然以上作品构图方式不同,但是设色均以素净的绿色或墨色为主,格调清雅,呈现出古人恬静无争的格物观。周先生笔下竹子的构图以丛竹组合为主。与古人表现的修竹不同,周先生的竹子枝繁叶茂,风助竹势,使其更显挺拔;竹丛中的小鸟结伴飞翔,生机无限。

又如在周先生屡获殊荣的洋紫荆题材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多年的不断尝试后,周先生通过色彩的表现丰富内心意象,并对造型细节进行简化。在画面整体的气氛中,画家强化了岭南地域植物生机勃勃的特征,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周彦生先生用了一种新的视点对中国画进行创新,用色彩语言述说动听的故事。这情感与技法相一致的表现语言,给后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中外传统的融合促成色彩语言的自由表达

迟轲先生曾一针见血地点出:“周彦生吸取了近代西方油画在色调方面的情感表现方法,增强了他的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的感染力。”[1]不难看出,周彦生先生巧妙融汇了日本画的装饰性色彩表现特色。在大的色彩构成上,他将日本画多以红、黑、白等几种基本色构成画面主调的做法,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使画面的色彩做到最大限度的归纳、概括,以及纯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已将中国画的“随类赋彩”上升到“随意赋彩”的表现高度。

周先生推崇宋徽宗的绚丽设色方法,认为宋徽宗的绘画既有理学格物思想,又有典雅艳丽、讲究法度的设色技巧,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周先生同样推崇任伯年的用色技巧。任伯年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转型期,吸收西方绘画中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同时也具备极强的用笔技巧,墨色的合理运用使绚丽的色彩蕴含强烈的文人画特征。

周先生的色彩与东山魁夷的用色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画家的绘画题材不尽相同:周先生以花鸟入画,东山魁夷以风景如画。但他们对色彩的审美观念有接近之处,都崇尚自然和谐的色彩,强调生命如精灵般在自然中自由穿梭。

宋徽宗色彩的典雅、任伯年用色的潇洒、东山魁夷用色的细腻,可以从周先生的画中看到一丝痕迹。周先生的色彩融合了各家所长又极具个人风格。

(三)多维感悟自然色彩的视角提升了色彩感情的细腻度

国家画院孔紫曾说:“周先生对整个画面的营造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你看《春暖》,一个粉调子,一个绿调子。这名字起得也特别好,很有诗意。……周先生观察得细腻,深入生活,怀有人文情怀。”[2]14

周先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常常会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如瓷器、蝴蝶、落叶等。收集蝴蝶和瓷器很容易理解,皆因为其颜色丰富,变化多端。蝴蝶有天然可入画的颜色,不同种类的蝴蝶有多种花纹,颜色或对比或和谐;瓷器则由于火的作用,能产生丰富的窑变,颜色在碰撞中自然地流淌、融合,有丰富的渐变关系。而落叶很不起眼,为什么也会成为收藏品之一呢?记得周先生有次外出写生,回来后非常兴奋地展示其捡到的叶子,他把叶子珍而重之地用本子一片片地夹着,讲述着其中的趣事。原来,叶子中的色彩和纹理同样非常丰富,随着时间的变化,颜色也有所不同。对叶子的观察入微,使周先生的用色更符合物理。

兴趣广泛,观察事物细致而敏感,将不同的感受融入绘画,也许正是周先生绘画的秘诀。

三、色彩观的技法特征:随“意”赋彩

周先生的用色从传统的随类赋彩逐渐转变为随“意”赋彩,根据“心象”对物体更为主动地进行设色。但“意”的表达也要根据画面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意”的核心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意境服务

在《清风皓月》(图1)中,周先生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圆月高挂,一丛苇草耸立在画面中。色彩只有黑色、白色、黄色和灰色。前景的苇草并没有很多细节,只有边缘清晰的剪影般的形状,犹如融入夜色。苇草只用淡墨进行浅浅的高染,适当分了一下层次。圆月是柠檬黄的,底子有一个淡灰调子。技法和色彩运用都非常节制,但引发出的联想则是无限的。我们会感受到,那饱满蓬松的苇草在圆月映衬下,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神圣感。我们仿佛看到战士驻守在边关,月光照射下,战士浑身都散发着光芒。当我们进入周先生描绘的景象中,我们会发觉正身处一个无边际的芦苇荡,背向月亮而行,周围一片寂静,蓦然回首,高耸而又毛茸茸的芦苇会让我们在微凉的夜里感受到亲切而温暖的感觉。[3]

图1 周彦生 清风皓月187cm×97cm1993

在观看画面时,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作品意境营造成功之处。周先生不单单描绘自然之色,他将个人情感融入色彩语言,色彩关系异于自然状态,却更强调感受。这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用心象之色表现意境。

(二)为诗意服务

周先生有不少作品是以诗意入画的。虽然画面少有题诗,但画中有诗。诗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与绘画有相近的意象。

周先生融合中外传统设色思想。他的画面色彩会比传统用色更加饱和,重视色彩间的调和与对比关系,使色彩灿烂而不浮躁、和谐而不寡淡,色彩感觉明确而不游移。如《翠红照影》(图2)以“春江水暖鸭先知”诗意入画,粉色的桃花几乎布满了整个画面,满眼的粉色让人感到生机勃勃。颜色与自然的颜色一致,种类则比常态的花卉更多,将粉色的桃花以夸张的叙事方式予以强化。石绿颜色的水草和灰调底子,以面的方式、装饰性的手法将桃花衬托得更加突出。画面春意盎然,鸳鸯有藏有露,以黑色、重色设色的一对鸳鸯吸引着观众的视线,其他鸳鸯则隐在左下角的那片黑色之中。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又有趣。[2]15

图2 周彦生 翠红照影187cm×97cm1993

周先生笔下的“春暖”与历代名家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在《翠红照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春天是盛世的春天,所有的植物都生长得很繁盛,生活在其中的鸳鸯幸福、美满、自由。除了诗意,周先生在画面中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一切色彩技法与造型表现都合乎逻辑,令人信服,有眼前一亮之感。

(三)为情意服务

花鸟画重视情意、情趣的表现,通过画中的动物去表达人与自然、生活的感悟。禽鸟和植物相互成就,相互依存。周先生在设色时,思路清晰,观众一眼就知道画眼在哪里。如《顾伴》(图3)的画面中,明度最高的白色放在鸟的身上,观者的关注点很自然地从中心往四周转移:先看到中间的鸟,再转向左下角,最后回到层层叠叠的葵叶上。鸟脸上的点点橙色是画面中纯度最高、色调最暖的颜色,和画面中果子的赭黄色是邻近颜色。鸟身上还有几点最重的黑色。我们可以看到,周先生对画面主角(鸟)的配色,花了很多的心思,把最亮、最黑、最纯、最暖的颜色都赋予了两只小鸟。初看是黑头、白肚皮的小鸟,其实造型和色彩都很讲究。小鸟为什么不画背部而画肚子,就是要在明度低的背景中突出主角;黑色和橙色面积虽小,但对比的强烈让观者视线更加集中。[2]199

图3 周彦生 顾伴68cm×68cm1991

细腻和考究的表现,源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悟。色彩情趣的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色彩明度层次关系的拉开,色彩饱和度与色相的对比,更重要是情感内容与色彩感受的一致性。周先生深悟其理。

四、色彩观的生发

先生对花卉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同时秉承岭南画派融汇古今、折中中西的思想。其构图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图式中脱离出来,色彩搭配形式丰富,结合新题材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研习先生的色彩观,对后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总结有以下三点:

(一)盛世繁英

周先生的色彩技法主要是使用传统的三矾九染方式进行勾填渲染,颜色饱和、对比强烈。将强烈的颜色赋予繁茂的岭南植物,可谓相得益彰,真有盛世繁英的气势。无论鸿儒还是白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热情,从中获得激励。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在画中歌颂美好生活,用美感染观众,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慰藉,有着艺术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也激励着后学者,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应该从人类大爱的角度出发,为社会的美好与正能量发声,用恰当的色彩去表现盛世的多彩。

(二)融会贯通

中华传统文化有众多可参考的色彩素材,犹如一个大宝库等待后学者去发掘和借鉴。有根之色才是最好的文化传承,能唤起人们更多的共鸣。色彩的表现也要结合时代的语境与审美习惯,作出适当的改变,让形式、技法、内容三位一体,创作出既有传统意味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三)和而不同

色彩的创新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周先生的创作正是如此。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绘画方法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先生的创作可谓刷新了时代对传统花鸟画的认知。其色彩单纯而富有变化,饱和而富于灵动。先生勤奋、聪慧,一生都专注于绘画,将各家之长转化为自己的养分,营造出丰富多变的色彩世界。用最大的力度打入传统,再用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这是后学者最好的楷模。

周先生对色彩的探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对先生色彩观的研究,我们能发现先生对古今中外的绘画色彩了然于胸。在创作中,他结合对生活的感悟,随“意”赋彩,用巧思带领着观者肆意想象,令人有所感有所思,用美为四季谱写色彩的乐章。

猜你喜欢
周先生色彩绘画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神奇的色彩(上)
细腻不等于多情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礼必须到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