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12 686名中职学生的实证调查

2022-11-17 02:24邓凯文汪永智刘春雁金素端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习惯

邓凯文 汪永智 刘春雁 金素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都重视劳动教育[1]。新时代,我国更加重视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并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以下简称《纲要》)。由于国家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2020年以后,学界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出现了井喷现象。学者主要从劳动教育的概念、价值、特点、理论依据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在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研究方面则围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式、评价体系、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协同育人以及中职学校在职业启蒙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

从已有文献对中职劳动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对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构建“家—校—社”劳动机制等方式促进劳动教育[4]。在劳动教育方式上,有学者提出用五育融合[5]、五育并举[6]等方式发展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上,有学者基于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的特殊内涵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融“生存、生活、生产”的劳动情境与任务,汇“能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发展维度于一体的劳动素养“三生三维”评价体系[7]。在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协同育人方面,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要与中职德育协同育人,劳动教育要渗透到其他教育中[8]。关于中职学校在职业启蒙方面的作用,学者主要探讨了中职学校如何帮助中小学开展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等问题[9]。在这些关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中,众多学者进行了有效的探讨,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上,呈现了丰富的成果。然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如何、劳动教育的困境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劳动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缺乏实证的数据与分析。

基于此,本文聚焦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通过大数据调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方式、开展频率等),调查中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对劳动教育的满意度等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效的路径,以期中职学校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不同层面的中职学校为研究样本,主要基于广东省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其中,6所是公办学校,3所是民办学校;5所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是普通学校。这次调查采用网上填写问卷的方式,以中职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收到问卷12 793份,其中有效问卷12 686份,有效率99.16%,基本上能反映中职学校目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课题组通过网络的方式对中职学生、中职学校主管劳动教育的校长、中职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情况,以增强数据的说明力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参考已有对劳动教育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情况,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为开展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2.问卷法。本研究问卷共35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共6题,采用单项选择方式收集基本背景信息;第二部分共26题,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的方式,主要针对劳动教育开展的基本方式、接受教育的方式、学生满意度以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第三部分共3题,采用开放问题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学生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1.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良好

当问到“你在寝室卫生值日中的情况”时,有84.54%的学生表示会轮流值日,每天打扫;有13.37%的学生表示没有固定打扫寝室卫生的习惯;有2.09%的学生表示自己几乎从不打扫,依赖室友打扫。这表明,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对学生有劳动的要求,八成以上的中职学生都进行了劳动。调查结果还显示,所有的中职学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劳动教育,虽然开展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都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采取了相关的教育策略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施。

2.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

当问到“你平时参加劳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时,有62.28%的学生选择“家务劳动”,17.91%的学生选择“农活”,33.70%的学生选择“校外兼职”,35.72%的学生选择“假期打工”,59.62%的学生选择“学校实践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学校公共区域清洁、寝室卫生等)”,如图1所示。这表明,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劳动教育开展的两种主要途径,劳动的形式主要是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次之。这一方面说明家庭和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学校来开展;另一方面说明劳动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还做得不够,需要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载体。

图1 参加劳动教育的途径

3.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满意度一般

从各中职学校调查的满意度来看,有35.17%的学生特别喜欢学校开设的劳动课,60.6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32.0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劳动课“非常丰富”,61.55%的学生认为劳动课“一般”。有53.1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劳动课“形式单一,不能满足需求”;46.84%的学生认为“形式丰富,能满足众人需求”。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学校对劳动课程作了较好的规划和设置,开设的劳动课程比较丰富,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开设劳动课的满意度一般,说明各学校的劳动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满意度是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来评价的,没有涉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与家长等角度的评价。

4.学生更喜欢以校内为空间的劳动教育形式

在对学生喜欢的劳动教育形式(多选)的调查中,发现有40.81%的学生选择“课堂”,57.21%的学生选择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教育课”,55.98%的学生选择学生社团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42.98%的学生选择校外“劳动技能训练”,1.1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如图2所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调查结果。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实践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并重。这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而调查结果则显示学生更喜欢校内的实践活动,对校外的实践活动反而没有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学生的这一情况,一方面可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关,毕竟德智体美的教育都是以学校空间为主、以课堂形式为主,学生习惯了这一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可能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有关,可能部分学校提供的社会类型的劳动教育平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劳动空间。

图2 学生喜欢的劳动教育形式

(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劳动认知有所偏差

从调查问卷来看,中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有偏差,对劳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也明显不足。当问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吗”时,有78.4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时还帮助父母和朋友”;20.03%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时不会,心情好了就会干,心情不好就不干”;1.56%的学生认为“不会,劳动又脏又累,不喜欢劳动”。这表明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能积极劳动,有良好的劳动习惯。然而,也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甚至认为劳动脏、累。当问到“你认为脑力劳动是否比体力劳动更高级”时,有51.45%的学生表示认同,30.02%的学生表示不认同,还有18.5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样回答,如图3所示。这表明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受传统观念(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影响较深,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这些劳动认知的改变还需劳动教育的努力。当问到“你喜欢上劳动课吗”时,有35.17%的学生表示特别喜欢,60.6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1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可见,六成以上的中职学生没有被劳动课吸引。这说明学生对劳动课重要性的认知还有待提高,也说明劳动课的设计和实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图3 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部分中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这表现在部分中职学生存在不想劳动的情况,存在把劳动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现象,甚至把劳动等同于脏、累的问题。部分中职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美丽的和伟大的,也没有认识到劳动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二是部分中职学生对劳动者平等的认知存在偏差。从中职学生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认知中,可以看到部分中职学生对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还有待培养;也可以看到部分中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有待加强。三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劳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低估了劳动课程的作用,认为劳动课可有可无。

其实,这三部分是互相影响的。中职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偏差,会影响他们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而造成这些问题也是劳动教育没有解决的部分,其中当然包括劳动课程的建设。从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生的劳动认知还有待提高,甚至有些学生的认识有滞后的情况,如部分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人人都得劳动,劳动的意识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劳动教育要把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劳动的价值是什么这些根本问题讲清楚,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基本认知,如人人都得劳动、劳动无贵贱之分等观念,特别是让中职学生明白就读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术并没有低人一等。这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也能成就出彩人生。从这些维度讲清讲透劳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增强中职学生的职业荣誉感,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劳动认知是劳动教育的基础,不认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行为就难以形成。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10]48。

2.学生的劳动态度和情感有待改变

在关于“参加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动机”(多选)调查中,有54.99%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爱好”;66.29%的学生选择“锻炼自我,提升能力”;34.47%的学生选择“获取学分,顺利毕业”。这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劳动态度上是积极的、动机是良好的,期待自己在劳动品质上有所改善。然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这一意识,因此需要转变他们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态度。如前面所述,当问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吗”时,有78.4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时还帮助父母和朋友”;20.03%的学生表示“有时会有时不会,心情好了就会干,心情不好就不干”;1.56%的学生认为“不会,劳动又脏又累,不喜欢劳动”。这表明,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有偏差,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出现讨厌劳动的情感。当然,这一调查也并没有表明其余五分之四的学生很热爱劳动,只是说明了七成以上的学生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干,对劳动不排斥。因此,在关于劳动情感这一目标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中职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可能存在以下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劳动的态度有偏差。《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2]。《纲要》对此进行了细化,要求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3]。可以看出,爱岗敬业是劳动态度的基本要求。结合调查研究,课题组认为中职学生的劳动态度至少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对职业的爱、对职业的负责精神。对职业的爱表现为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爱,归根到底是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职业的负责精神表现为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负责态度,认真学习技能,学习工匠精神和责任意识。而从调查来看,中职学生劳动态度还没有达到这些要求,有待改变。二是劳动情感有偏差。《纲要》对劳动情感的要求是热爱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进而热爱生活,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3]。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部分中职学生出现厌恶劳动的情感,也出现了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倾向。因此,中职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和对劳动者的情感都有待加强。而劳动态度和情感的转变是劳动行为的关键,促进学生劳动情感和态度的改变也是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

3.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有待改善

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在劳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衡量劳动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调查显示,在学校劳动方面,有50.76%的学生表示经常在学校参加劳动,44.96%的学生表示很少在学校参加劳动,4.28%的学生表示不参加劳动。在家务劳动方面,有64.46%的学生表示是“自己主动承担”家务的、35.54%的学生表示是“家长要求”的,有50.65%的学生表示经常在家做家务、45.77%的学生表示偶尔做家务、3.58%的学生表示几乎不做家务。这说明一半以上的学生有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还有极少数的学生没有养成劳动习惯。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父母对孩子的劳动要求不同,导致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的差别。有些家庭的劳动教育没有日常化,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当然也可能与学校教育有关,学校对学生劳动的教育和要求不同影响了学生劳动习惯的形成。有些学校的劳动教育没有规范化和系统化,影响了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事实上,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劳动习惯是指稳定的、有规律的、自动化的劳动行为[11]。习惯的养成需要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强化。劳动品质是指个人行为表现出正确的劳动认知、情感和勤快劳动的品性。它是深入学生个体,体现个体特点的深层特性。劳动教育要培养的劳动品质是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品质的形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不少中职学生的劳动习惯还有待养成,劳动品质更是需要多下功夫。

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品质的形成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部分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误解,导致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效果不理想。家庭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或者有些家庭认为劳动和学习冲突,劳动占据了学习的时间。因此,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父母忽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没有把劳动习惯的养成作为孩子重要的成长目标来抓。学校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职学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价值的教育。多数中职学校也没有把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这表现在中职学校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和评价体系,只是把劳动教育和评价穿插在职业教育之中,没有突出劳动教育的地位。而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反复的劳动实践才能达到。

4.劳动课程的建设有待加强

在问到学生对所在学校劳动课形式的评价时,有53.16%的学生认为“形式单一,不能满足要求”;46.84%的学生认为“形式丰富,能满足众人需求”。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劳动课不满意,认为劳动课的形式单一。这可能与部分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有关,特别是中职学校,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比较常见的认知。一是劳动教育非独立化。部分中职学校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劳动教育,无须再专门开展劳动教育。这种认知使得一些中职学校将劳动教育穿插在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中,在专业教育的同时附带进行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简单化。部分中职学校把劳动教育简单化为打扫校园卫生、寝室卫生等行为,不注重劳动教育的系统化,不注重劳动教育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针对性。

在对劳动教育课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有56.24%的学生认为“学习任务繁重,缺乏精力和时间”;52.5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单调无趣”;17.34%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并不重要”;22.80%的学生认为其他因素影响了劳动课的效果,如图4所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劳动教育课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一方面,劳动课的考核不严格。当时间和精力与其他学习任务相冲突时,学生就选择放弃劳动课,对劳动课程不重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五成的学生认为学校开的劳动课程无趣,这与前面的调查结果互证,表明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开设劳动课程的重要性。

图4 影响劳动教育课效果的因素

总的来说,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一般都以日常卫生清洁为主,以打扫校园的形式进行,系统地规划和设计的劳动教育课程比较少。就算是中职学校,大多也只把劳动教育放在职业教育中进行,没有单独开展。中职学校虽然有进行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重视不够,也没有详细的指引和评价方式,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没有系统化,更不用说有劳动校本课程。因此, 要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与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还需按照《纲要》和《意见》的要求, 在认识上重视劳动教育, 整合学校及社会各种资源,做好教学设计。

三、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提升路径

相比于德智体美四育,人们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相对较弱。实际上,劳动在本质上就具有育人功能,因此需要解决如何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如何通过劳动教育加强学生德智体美育发展等问题。特别是中职学校,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处理好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做好劳动教育的示范,就显得至关重要。当然,更进一步的要求是中职学校能服务于附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参考。由此来看,提升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水平既是关系中职学生成长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劳动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改变认知偏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社会的社会性进步和道德进步,取决于组成这个社会的人们如何对待劳动,把劳动看作什么——仅仅是获取物质福利的手段,还是有充分价值和丰富内容而又有趣的精神生活的条件”[12]。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檀传宝教授甚至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10]。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应该“注重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劳动成为一种价值自觉,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中体会与探究劳动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意蕴及价值”[13]39。因此,加强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应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概括来说,劳动价值观是指学生对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作用的体认。其核心是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即如何看待劳动和劳动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劳动本质的认识。这包括劳动创造了人类,是人的本质特点;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既是人的生存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支柱。第二,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包括既要尊重自己的劳动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不要轻视劳动和劳动者;同时,平等地尊重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第三,劳动实践性观念。这包括肯劳动、愿劳动和乐于劳动,认识到“实干成人”、“实干兴家”和“实干兴邦”,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14-15]。这三个方面是劳动价值观的基本层面,也是劳动教育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而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除了要确立最基本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目标外,还应该有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劳动价值观,包括重视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等观念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具有重视劳动和劳动者身份,培养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不妄自菲薄,要有把工作做到极致等精神。总的来说,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

(二)培养学生终身劳动的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劳动习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劳动教育强调的重点。195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就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16]。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也强调要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17]。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纲要》中更是明确规定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劳动教育教学的目标[3]。可见,劳动习惯的养成在劳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常常有个误区,以为习惯的养成就在儿童阶段。实际上,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终身的坚持过程。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固然很重要,而不同年龄段的坚持也很重要。在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中,也要特别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如何养成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孙云晓教授认为,劳动习惯的养成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环节,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要知、情、行三者相互作用[11]。在中职学校中,要注意把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学校除了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外,还可以从校园活动、校园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主渠道,提高学生的劳动认知,增强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劳动情感和进行劳动实践;校园活动可以以劳动为主题,特别是多组织开展服务性的公益劳动,营造学习场域,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校园管理则可以从行为规范上把劳动行为制度化,如在校园卫生、班级卫生和宿舍卫生管理上,重复某几项劳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劳动的习惯。这样才能将知、情、行都渗透在劳动教育中,协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三)建构凸显劳动价值的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中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技术教育、轻价值教育,工具理性的思维还没能完全向价值理性转变。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重视技术教育如何做——“技”的层面,而忽视了为何而做——“术”的层面。这导致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所学及将要从事的行业不自信的问题,也阻碍了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除了在上述的劳动价值观教育上努力外,还可以从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着手。课程始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主要手段和形式,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18]103,凸显劳动价值观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劳动课程的设置要凸显劳动价值,需做到三个贯穿。一是把劳动价值作为课程目标贯穿于劳动课程设计始终。劳动价值包括劳动对社会的意义、对生活的作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等,可具体体现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中。每一种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都要以实现劳动价值为价值目标,都要考虑劳动价值的基础作用。二是把劳动价值作为理念贯穿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纲要》指出,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3]。这就要求把劳动价值作为理念贯穿到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对劳动价值的思考。三是把劳动价值的发展贯穿于劳动教育课程的更新。“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整合性特征, 是与产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也是对劳动场域变化最敏感的教育类型, 在重塑劳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更天然的基础”[19]27。劳动的变化发展反映在产业中, 而职业教育往往能最先感知这一变化。因此, 劳动价值的新发展也往往在职业教育中得以体现。劳动教育课程要注意反映和吸收劳动价值的新发展, 让它们体现在劳动教育中。这才能与时俱进,真正地落实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任务。

(四)完善全面而客观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评价包括分析和判断劳动教育过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达到教育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合理等工作,它具有激励、引导和监督作用。有学者甚至认为“评价本身也是一个发现既定目标和内容、促进和满足预期结果的过程”[20]73。而在劳动教育的评价中,因为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认性的特点,所以评价更应该注重体验和过程评价。为了实现《意见》强调的三个“作为”,即“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2],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考虑四个关键点。第一,评价方法应多采用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可以客观记录劳动过程,反映学生的所感、所悟,比较适合劳动教育评价。第二,评价手段应注意新工具的应用。在劳动教育评价中,要注意应用新工具,比如云平台等,把劳动过程记录下来,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发现劳动教育的规律,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第三,评价主体应注意多元化。除了学校、教师的评价外,还要注重家长、同辈群体、社区的评价,甚至是学生个人的自评。多元的评价主体可以更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第四,评价应注意与职业教育评价相整合。在中职学校中,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在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要注意整合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评价,形成合力,防止“两张皮”。

(五)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劳动教育

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种劳动类型的场域不单存在于学校,还存在于家庭和社会中。同时,因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资源相互促进,所以,劳动教育还要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体,协同育人。而作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主体的中职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点着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第一,注重家校沟通,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家长会、家校信息互通等方式,学校促使家长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特别是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多做引导和监督,让学生养成在家劳动的习惯。第二,注重社会资源的引进,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作为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本身要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应注重引进社会资源。学校通过引进社会资源,掌握新的劳动形式与要求,发挥社会先进人才的作用,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第三,整合学校资源,服务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协同育人上,中职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普通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的场所和设施设备,规范和健全服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总之,只有打造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机制,才能开展好劳动教育,实现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习惯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小学生农场摘菜捡鸡蛋上劳动课
重庆小学生劳动课上捉泥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