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模式创新研究

2022-11-18 12:05姚祎辰胥淳方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支教基站线下

姚祎辰 胥淳方

(郑州大学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为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对公益支教事业保持高度关注。在大力支持教育扶贫、以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支教队伍中,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脱贫振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传统支教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可忽视,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对传统支教模式进行创新,使之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所需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2021年河南省商丘市M县暑期支教活动,通过对传统支教模式弊端进行分析,对在后疫情时代下支教模式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1 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传统支教缺乏变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支教遭到巨大冲击,大部分线下支教活动被迫取消,也有部分转为线上,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出传统支教模式对于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强,亟需进一步的发展与改进。此外,伴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使用上互联网设备。农村儿童可以在家长的监护下学习线上课程,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这使得适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线下教学需求下降。以上问题,反映出传统支教模式应对时代变迁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1.2 传统支教在时间、成本、安全等方面存在缺陷。首先,大学生支教多为短期支教,且多集中于寒暑假[1]。活动开展时间较短,影响力也有限,无法切实满足当地所需;加之有时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停课,支教时间实为有限,支教时间不足使得支教团队无法更充分的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支教前期培训费、支教过程中往返路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大部分由志愿者自己承担,经费限制导致支教团队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再次,由于支教地多为偏远地区村镇,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3 课程定位模糊,缺乏适应性与灵活性。短期支教课程包含文化课与兴趣课,文化课与义务教育内容重复,兴趣课则缺乏实践意义,虽然有助于当地儿童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但短期而言影响微乎其微。此外,伴随着乡村教育的逐步发展,对于法律常识等知识需求进一步上升,但相关支教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安排。同时,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相关心理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当地人普遍认为没有必要,但大部分学生希望开设相关心理课程,以改善缺乏与周围人沟通与交流等造成的心理压抑,在留守儿童群体中这种需求尤其紧迫。

1.4 支教团队缺乏统筹协调与管理。由于传统支教多为短期形式,从团队组建到开展活动用时往往较短,缺乏系统的规范与管理。这使得支教团队在实践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对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同时,团队人员素质存在差异,使得支教效果进一步受到影响。

2 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探索

2.1 推进大学生支教活动常态化,构建“高校+平台”“基站+农村”新发展模式。推进大学生支教活动常态化的核心是扎实建立大学生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短期、临时性的间断联系状态。其中,建立这一机制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专业的平台,保持及时沟通,并对其功能进行拓展,提供更加多元、持续的服务。

在大学生借助平台与乡村学校开展合作的同时,高校也要逐步同乡村建立联系、形成互信。通过构建平台+基站的新形式,弥补以往支教活动的不足,推动支教活动常态化发展。平台承担与志愿服务队对接、大学生志愿者报名与培训等诸多功能,基站立足乡村现状,及时反馈乡村教育所需,为当地孩子及村民提供必要的服务,是支教及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重要载体。两者之间进一步构建互选机制,一方面,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支教地区与所授课程;另一方面,由基站(支教地学生)选择授课老师与开展活动等。通过平台与基站的连接,可以保持沟通,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2.2 解决传统支教模式的不足,创新N+1支教模式的应用。曾尹[2]等曾针对G市某支教团队支教活动开展,设立N+1的支教新模式,即由多人开展线上远程教学活动、线下一名队员实地辅助控场的新模式。这个模式大大降低了支教活动开展的成本,消除了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但这种模式在对接合作、课程开展、设备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适用于小规模的支教活动开展。因此,本文在N+1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实际上,将线上支教真正融于其中,使得志愿者与学生均有良好的体验感,同时处理相关突发事件与应急状况,仍需要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去支教。考虑到支教地点与大学生志愿者所在地远近情况,采用近邻调配的方式,优先调配距离支教地较近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去;同时依托乡村基站,逐步培养一批当地社工参与基站以及课程的协调与管理,以弥补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前去参与线下支教的情况。

基于N+1+1模式,在寒暑假时,开展线上+线下模式授课。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远程线上课程平台,向学生讲授逻辑数学、趣味英语、故事会等易操作课程;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地,开展手工、美术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平时以及突发时刻,由基站社工负责维护和运营线下基站,并由社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相关需求,便于支教老师更好的开展支教活动。学校、家长也可以从后台及时查看孩子上课与表现情况,进行点评与反馈相应问题。学生亦可以通过平台观看回放来巩固知识点。

2.3 依托实地情况,创新支教课程设置。针对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乡村日益发展的教育所需,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开展有意义的支教课程,同时对已有课程进行改进,满足学生对于趣味性、拓展性等方面的需求。

2.3.1 开设特色课程,满足农村所需。开展普及法律、生活常识、金融知识等素质课程,一方面使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教授课程相匹配,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当地孩子起到普及知识、增长见识的引导作用。将当地特色融入其中,引导孩子们回归乡村、走进乡村、体悟乡村,使孩子们在潜意识里逐步培养起对乡村的热爱与自豪,这对于发掘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2.3.2 对传统文化课程及素质拓展类课程进行创新。首先,文化课程设置应更多关注于当地儿童思维养成、习惯培育、素质拓展。采用生动活泼、易于儿童接受的形式,开展有意义的课程设置。其次,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养成,在立足于乡村现实的基础之上,开展切实可行的素质类课程。

猜你喜欢
支教基站线下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基于NETMAX的基站网络优化
线上与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探讨
警惕功利性支教
5G基站辐射对人体有害?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大山深处的“课堂”——支教青年:反倒是我们受到了教育
5G基站辐射对人体有害?
5G辐射比4G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