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优化路径

2022-11-19 12:31韩进城
读与写 2022年26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共育高中学生

韩进城

(甘肃省靖远县第四中学 甘肃 靖远 730699)

引言

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教学途径主要是指在进行教学环节中学校、教师、家长三者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合作共育,以此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家校共育”是加强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下文笔者将针对高中学校学生“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地优化路径,以期为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家校共育的概述

1.1 家校共育的含义。所谓的“家校共育”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之间开展联合教学,在这一环节中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直接的联合。随着新教改的提出,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教学中逐渐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育体系不再是依靠学校教育开展教学,逐渐的倾向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三者教育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高中教学环节中当三者中的某一教学体系与另两种教学体系相融合时,便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即“家校共育”。

1.2 重要性。“家校共育”教学理念在高中教学中的开展可以借助家庭和学校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其中家庭教育是高中学生接触最早的教学方式,自学生有意识以来第一个接触的便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和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在高中教学中通过家庭和学校来那个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构建和谐的家校共育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方便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使家校共育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1]。

1.3 必要性。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校教师教学中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从而使高中教学更加倾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提高教学效果。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角度进行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超于高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家长是学生人生中第一位教师,家长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以及自身的道德素养等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学校教学中一位好的教师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能陪伴学生一生。

2.当前高中学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

2.1 学习压力过大。高中时期对于每一名高中生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在这一阶段高中学生不仅要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面对高考的人生重大考验。在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不仅要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以及考试学业考试方面的困扰,这些方面的问题经常会为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在学习时经常出现溜号、焦虑、心绪不宁等现象。

2.2 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学生的生活中学校是学生面如社会的第一步,尤其是高中学校,高中生活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会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2]。在这一环节中学校、教师、家庭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高中阶段尤为明显,由于高中生的在学校学习的期间的主要目标便是参加高考,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步入一个好的大学,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做多的便是学校和家庭,而家校共育又被视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相对微妙。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敏感期,在学习或者处事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见,不爱与人交流,缺少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的其他遇到困扰时,都会依据自己的心理主观感受进行处理,而没有进行理性思考,甚至会与其他人产生分歧,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3 青春期叛逆的影响。高中时期的学生的年龄大致在16到18周岁,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意识逐渐成熟,对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加强,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在进行问题处理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所思所行进行,在问题处理中如果出现与教师、家长意见产生分歧时,便会出现逆反心理,各学校学生受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对人际管理的处理方式方法、自身的学习规划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3]。

2.4 自身心理问题。高中生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便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面的学习、人际关系处理等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或者挫折,受这种情况的影响,学生在面对学习或者人际关系处理时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并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另外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于他人接触环节中,经常会出现盲目跟风、攀比以及过度自负、自卑等心理现象,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3.1 认识力度不足。在新课改提出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已经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高中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开展。但是由于我国在教学领域中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尤其是高中教学阶段,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倾向与学生的升学率,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重点学科的教学,以此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4]。从现阶段高中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认识力度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需要在课堂上简单地对心理健康课程进行讲述,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过于片面,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正是由于这种形式主义教学观念,致使大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个短期的教学,不需要将其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渗透,将教学重点放在其他的学科之中,从而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4]。

3.2 教学目标倾向于学科化。高中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经常会将其倾向于学科化,一些教师甚至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的品德教育相关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教学目标学科化的倾向在高中教学中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严重影响。在新教改的要求下虽然高中学校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的普及到高中教学中的不同学科之中进行知识普及,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依旧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开展教学,并与其他学科一样在课前制定教学方案,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倾向于学科化,教学方式通常以传输式教育为主,教师在尽心教学时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无法进行详细了解[5]。

3.3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在高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也相对枯燥乏味,教学内容也与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脱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多情况下都是应付了事,不能够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高中心理健康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对一些相对敏感的教学内容经常进行简单的概述或者避重就轻,使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对其通常都是讲而不做,在教学中缺少与学生之间开展有效地沟通,使之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现阶段高中学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通常采用开设心理健康探究课程和心理诊疗室两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在心理健康探究课程中教师所引用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相脱离,与学生的实际高中生活相反,甚至在教学中很少被引用,使之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除了心理健康探究课程教学以外,心理诊疗室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心理诊疗室最初创建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但是高中心理诊疗室在开设时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倾向于形式主义,并没有期待理想中预期的教学效果[5]。

4.优化路径

4.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家校双方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开展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教学环节时高中学校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线上和线下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较家校共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家校双方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意识到通过“家校共育”开展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提高家长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在教学中为了加强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教学理念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借助智能手机创建家校共育班级群或者微信公众号信息平台,方便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家长对家校共育认可度,并在后续的家校共育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分配的各项工作中。与此同时,在心理教育中为了使家校共育发挥理想的教学效果,家庭和教师还要对家校共育教学理念进行认可,并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家庭构建的美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家校共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家校双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确保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教学理念有效地进行[6]。

4.2 完善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了教学中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联,在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并制定统一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方法,由里到外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之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为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开展提供有效地保障。

4.3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认识维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取时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此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性。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依据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心中的敏感话题引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维度[7]。

4.4 丰富教学内容。为了使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性,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可以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中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归纳和整合,并在实际教学中将其进行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以此规避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不相符的现象。例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将学生所关心的事物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

4.5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首要条件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学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顺利开展,首先,在教学环节中学校要聘用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高中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要结合教师现有的教学能力,定期组织专业的教学培训,向教师传授专业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为了提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高中学校还要对学校教师进行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普及力度,确保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的开展,是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之间进行结合,借助家校共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渗透教育。所以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只有将家庭与学校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家校合作共同教育才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家长要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合作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实现家校共育,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共育高中学生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