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11-19 13:46王健康
名师在线 2022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文 /王健康

引 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传统文化的融入被大多数人认可。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世界观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意义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熟悉基本的法律常识[1]。此外,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传授传统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在学好道德与法治的同时,既有爱国精神,又对中华民族充满自豪。

知行统一是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的青少年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教育中,教师应该遵循文化教育与道德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觉悟。

二、存在问题及现状

(一)教学方式的选择

将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非常考验教师的传统文学素养和道德法律理论基础,而该课程的教师大多不具备较深的文学功底,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式上的滞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这对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例如,对中国法家理论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对国家制度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但教师如果对法家理论不理解,或者对韩非子的生平不了解,在讲授过程中就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偏差。反之,如果教师对韩非子曲折而短暂的一生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就能够带领学生从其著作的内涵、影响中窥得法家思想对后期封建王朝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也就能够理解“法治”对维护国家政体稳定的重要性。

此外,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也对其中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逐渐盛行,互联网的引入与发展也在不断影响着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判断。同时,学生对所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处于机械性背诵的阶段,理解并不透彻,这就导致传统文化在融入时不够顺利。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过于拘泥课程内容本身的教学不仅缺乏主动性,还使教学内容缺失教学价值和意义,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德育的“大本营”,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粹。教师要能够适当延伸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书本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2]。

三、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通过成语的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教师可以将成语学习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育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的成语,将古人的文化、智慧,与要传递的内容成功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进行“学习有方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成语的整理,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一目十行、囊萤映雪、磨刀不误砍柴工等都是形容学习方法的。教师在课上还可以安排学生讲解,介绍成语意思、出处及相关的小故事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故事的讲述,延续古人智慧

故事往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在枯燥无味的课堂上讲述几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故事,如在课程导入环节,用一则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在有关“诚实”的课题导入时,教师可以用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进行导入,紧接着引导学生了解一诺千金的故事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走入诚实的话题,深刻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引领他们在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深自己的理解,正确辨别传统文化。

(三)通过情境演绎,体验中华之美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古人对幼教的研究其实并不比西方落后,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成就。在古代私塾中,对“小学生”的启蒙教学一般会从诵读《三字经》《论语》《孟子》《易经》等名篇经典开始,这些名篇中有先辈总结出来的做人的智慧和道理,幼时诵读,后而践行,一生回味。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话充分阐释了启蒙教育中“德行”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孝顺感恩、明辨是非、立德修身,哪怕学习再多的知识,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以此为启发,笔者设计的传统文化情境,依托私塾教学素材展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穿着简单的汉服,一同诵读《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大丈夫”的深刻含义,并理解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的重要性,结合“我会努力的”这一章节,从狭隘的性别意义上的“大丈夫”中脱离出来,真正理解品行修养中“大丈夫”的含义,做有骨气、有信念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儿女。

(四)紧跟时政新闻,奠定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思想道德也在不断改进。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也要结合社会新闻热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入其中[3]。例如,教师在教学“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教学“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重器》。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能够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认识文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当代传统文化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即从兴趣出发,以德育为基础,培养当代青少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对时政新闻的关注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胸怀。例如,在学习“我们爱和平”这一章节时,学生对教材中的战争场面有很深的感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关注当下的全球战争局势,分析战争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引申出传统文化中关于“和”字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国家“以和为贵”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战争的残酷及和平的宝贵,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好和平,但这绝不是软弱怯懦。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分分合合,总结出“贵和”与“尚中”的思想,它要求人们做事需包容豁达、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和谐致远,方可长久。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思想瑰宝,放之四海而皆准,纵观古今而共存。教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为学生解读“和平”,能够让学生从纷纭的国际形势中看清是非、明辨真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爱国精神和民族使命。

四、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一)利用网络信息,充分了解传统文化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这把剑“利”的一面,开拓课程,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扩展视野,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信息,通过网上查阅,对相关知识资料进行阅读、搜集和整理分类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接触到传统文化。例如,在“传统文化我会玩”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传统游戏,从而了解游戏的来源等信息,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最早源于人类和猛兽之间的关系;而足球则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叫“蹴鞠”,在汉代是风靡全国的全民运动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传统文化,增长了见识。

(二)进行实践,充分了解传统文化

实践是学习知识的必要过程,也是加深印象、理解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来说,机械传授的知识未必能够记在心里,只有经过自己的主动验证才会形成记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教学“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日常的手工制作,如垃圾袋、收纳盒等,利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制作废旧笔管收纳盒或环保盆栽等,使学生既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又学习到需要学习的课堂知识。

(三)积极阅读课外资料,充分了解传统文化

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是教师一直倡导的。课外读物是学生除了课堂外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书,如《民族团结十知道:小学生读本》《文成公主》《土尔扈特部蒙古万里归国记》等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非常有帮助的书,在“中华民族一家亲”课程教学时,可以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在教学“为父母分担”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论语》《弟子规》或相关的古代孝道故事,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从古人的智慧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深刻含义,丰富自身对感恩父母的认知。

(四)参观名胜古迹,增进历史认知

对学生来说,学习道德与法治离不开实践与认知的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样要融入现实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事物引申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离不开对名胜古迹的游览。名胜古迹以一砖一瓦记录下历史的轨迹,能够让学生从触觉、视觉、嗅觉上充分感知历史的厚重,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

例如,在“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当地风俗,如庙会、舞狮、秧歌等,并到当地名胜古迹、主题博物馆等进行参观,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如,参观各地的战争历史遗迹,如长城、炮台、烽火台等,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形式,理解和平的重要性。

结 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教师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法治课程时,要保证课上和课外同时进行,帮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的同时,学习理解传统的知识文化,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