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在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22-11-19 23:15锖,曹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病死率瓣膜继发性

郑 锖,曹 宇

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云南 昆明 650200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是中国原发性或继发性瓣膜病变中最常见的瓣膜疾病之一,也是最常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之一。据统计,35岁以上人群严重MR的发病率约为0.68%[1]。目前尚无关于中国MR的准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但通过潘文志等[2]的流行病学数据估测,在中国,需要接受治疗的MR患者约750万例,其中,重度MR患者约550万例。相关研究发现,在中国,至少有40%的中度或重度MR患者是老年住院患者,其通常伴有基础疾病,心功能较差,因此,手术风险高[3]。然而,相对于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而言,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具有更加微创、恢复较快及手术病死率较低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1 MR的病因及分型

MR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MR和继发性MR。叶蕴青等[3]的研究发现,在老年MR患者中,原发性MR的常见病因是退行性MR(29.7%)、风湿性MR(5.3%)等;继发性MR的常见病因是缺血性MR(25.5%)、功能性MR(23.0%)等。原发性MR主要由二尖瓣的一种或多种解剖结构异常所致,主要表现为瓣叶脱垂、腱索断裂等。继发性MR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左心室重构不良,继发性小叶栓结和二尖瓣环解剖结构逐渐改变,最终影响其二尖瓣的结构完整,因此,继发性MR的程度可以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国际上较常用的MR功能性分型主要分为3种类型[4-5]:Ⅰ型,瓣膜运动正常,瓣膜本身无明显病变,主要由于继发性瓣环扩张导致二尖瓣相对性的关闭不全,如扩张型心肌病继发的功能性MR。Ⅱ型,瓣膜运动过度,常见于腱索冗长、断裂等原因导致的瓣膜脱垂。Ⅲ型,瓣膜运动受限,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损害、退行性病变导致的瓣叶钙化(Ⅲa型)及缺血性心脏病(Ⅲb型)。

2 MR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外科手术修补仍是原发性和继发性中重度MR的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中重度MR患者经过外科手术进行二尖瓣修复或置换后,其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术后远期生存率[6]。然而,外科手术的创伤性较大,约50%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MR患者因高龄、心功能衰竭或者合并多种系统性疾病导致手术风险过高[7],并且二期MR手术并未被证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因此,需要创伤性较小的治疗方法进行替代。

3 MR的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治疗

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基于外科手术中二尖瓣叶缘对缘修复术的原理,使用一个特殊的二尖瓣钳夹器经外周血管到达心脏,在三维超声的引导下将二尖瓣两叶的中部缝合,从而将1个反流的孔改变为2个,进而改善或消除MR[9]。截至目前,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是迄今为止治疗MR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手段。据统计,2013—2016年,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的手术数量每年约增长84.4%[10]。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最早于2003年于欧洲成功实施[11]。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开始批准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用于治疗原发性MR和继发性MR[12]。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AHA)发布的瓣膜性心脏病指南[13],若成功且持久修复二尖瓣,那么二尖瓣修复术优于MVR,因此,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作为新的MR治疗技术逐渐被人们重视。

选择合适的MR患者是保证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但并不是每例MR患者都适合采取经皮二尖瓣钳夹术进行治疗。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的适应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4]。(1)中重度MR;(2)有症状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25%或左室收缩末期直径≥55 mm;(3)无症状患者需满足以下1项或多项:①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25%~60%;②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0 mm;③新发的心房颤动;④休息时肺动脉收缩压≥50 mmHg(1 mmHg=0.133 kPa)或运动时肺动脉收缩压≥60 mmHg。(4)瓣膜解剖:①二尖瓣开口面积≥4 cm2;②二尖瓣腱索未出现断裂;③二尖瓣无环状钙化,瓣叶结构正常;④若瓣叶存在小叶连枷,小叶连枷宽度<15 mm,或连枷间隙<10 mm;⑤若瓣叶存在小叶栓系,则垂直接合深度应<11 mm或水平接合长度>2 mm。

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在手术高风险MR患者中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并且依然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血管内瓣膜边缘对边缘修复研究Ⅱ(endovascular valve edge-to-edge repair studyⅡ,EVERESTⅡ)研究纳入了279例MR患者,其中,80%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其余患者接受MVR,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的病死率约为3%,其中,接受二尖瓣修复术和MVR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5%和6.0%;中重度或重度MR在二尖瓣修复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约为4%,再手术率约为3%[14]。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接受经皮二尖瓣钳夹术患者的手术风险较高,但二尖瓣钳夹术组和手术修复组患者的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1.6%和3.1%,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91.5%和9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另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3821例患者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后30 d的病死率为2.8%,术后1年的病死率为17.4%[16],与Nickenig等[17]、Vakil等[18]的研究结果(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后1年的病死率分别为15.3%、15.8%)相似。Vakil等[18]的研究发现,选择二尖瓣钳夹术的MR患者的术后30 d病死率较高(4.2%),与Wan等[19]的研究结果[术后30 d病死率较低(1.7%)]相反,分析其在一定程度上与MVR患者的筛选条件不同相关。由此可见,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后早期病死率为0.7%~7.0%[20-23]。上述研究中,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与MVR的术后病死率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ibarot等[24]通过MitraClip经皮治疗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结局评估(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ssessment of the MitraClip percutaneous therapy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COAPT)试验分析发现,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随访2年内,行MVR患者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均降低。Khader等[25]的研究发现,虽然MVR组与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组患者术后的生存率相似,但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组患者术后MR的复发率却高于MVR组患者,该结果应该谨慎解释,因为在选择患者时,与MVR组患者相比,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组患者的病情更加危重(更高的年龄、更低的射血分数和更高的预测病死率)。尽管存在较高的风险,但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可能会高于进行MVR的患者。关于有效性指标分析,韩丹等[26]进行的荟萃分析发现,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后瓣膜反流分级为3~4级的患者比例较治疗前降低(17.4%vs96.9%),术后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比例较治疗前降低(10.8%vs78.7%),治疗后患者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了(134.11±11.97)m。Eleid等[27]的研究发现,接受MVR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通常于1~2 d内出院,在提供成本效益的同时促进患者康复。然而,两种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缺点。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的主要缺点是术后容易出现二尖瓣反流,而MVR会出现更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如出血和心律失常等。为了确定高危重症MR患者的最佳治疗方式,需要一种具有良好临床判断能力的多学科个性化方法。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MR治疗中,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已经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手段,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EVEREST Ⅱ研究和COAPT临床试验最初使用的系统是MitraClip系统。第三代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的产品实现了导管转向和定位方面的改进,以及引入了两种不同尺寸的夹子。随着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相关设备的改革,MitraClip系统的适应证逐渐扩大,甚至可以根据患者瓣叶解剖结构的不同定制钳夹。随着临床试验的发展及设备的进一步创新,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相关设备可以持续改进,简化使用步骤,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信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会使更多的MR患者获益。

猜你喜欢
病死率瓣膜继发性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甲状旁腺全切术对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观察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烂”在心里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原发性与继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组织形态学观察
梧州市艾滋病病死率相关影响因素和综合控制措施的研究
急诊对于急危重症患儿568例抢救效果临床分析
枸橼酸抗凝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血液滤过中的应用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