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用于食品微生物鉴定和溯源

2022-11-19 07:30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食源性高通量委员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也称“下一代”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快速、高精度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随着该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用于解决疾病病理、环境监测、食品发酵、动植物保护等与微生物息息相关的问题。尤其在食品领域,使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进行食品微生物鉴定和溯源,进而锁定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源头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一些国家已相继开展研究和布局。为什么要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溯源?国内外使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进行食品中微生物鉴定与溯源的水平如何?我国出台了哪些政策与法规来助推和规范这一技术的发展?本期专题将为您带来专家的最新观点。

专家简介:

曾静: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博士后,奥地利国家生物中心博士后,海关总署技术规范食品专业委委员。长期从事食品微生物检测,以及检验方法的研究和建立等方面的工作,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制定国家及检验检疫行业标准60项,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

姜毓君: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教育部乳品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振兴中国乳业科技创新带头人。担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等。

杜欣军: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兼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主要从事食源性致病菌基础研究和快检技术开发工作。

白莉:博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微生物风险评估工作体系建设和方法学研究。现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JEMRA)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食源性疾病负担流行病学(FERG)专家组成员。以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中英文专著5部。

董庆利:工学博士,现任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安全研究。兼任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联席会议(FAO/WHO JEMRA)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0余篇。

李慧: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谷物研发中心技术总监,擅长食品生物技术在粮食加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应用研究。组织、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和中粮集团科技研发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参加出版专著2部,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已授权22项,获行业科学技术奖4项。

猜你喜欢
食源性高通量委员
高通量卫星网络及网络漫游关键技术
图片报道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研究进展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Ka频段高通量卫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探讨
中国通信卫星开启高通量时代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