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对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2-11-20 04:09王立文刘凯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产学研硕士

王立文,王 晓,刘凯辉

为培养经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转变硕士生培养结构,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为硕士生培养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随着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生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学校更加重视农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如何强化农业硕士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各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全面培养中,需要充分分析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培养方式。

一、职业能力内涵与结构

(一)内涵

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需要具备的多种能力的总和就是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在早期社会发展中被理解为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而个人生活、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普通、重要能力才是真正的职业能力,其中包含丰富、深层的职业发展特点。个人职业能力不是简单地了解职业操作技术与技能,也不是只具备执业资格证书即可。

(二)结构

职业能力概念是在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上首次官方提出的。将职业能力正式划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类。一些学者也将职业能力划分为这三类,而结构划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从横向维度层面而言是指个人基本能力,从纵向深度层面而言是指个人综合能力。横向维度层面的基本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构成,专业能力是指职业生活与活动中需要拥有的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该能力与职业存在密切关系,是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也是劳动者需要生存、工作的基本生存能力。基本能力的形成要求包含个人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专业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指职业活动中有目的的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个人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需要有效获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方法能力要求劳动者拥有科学思维模式,重视问题解决和处理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是指参与职业活动需要具备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与他人有效相处的行为能力。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融入到开放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升个人发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劳动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社会的适应性、行为规范性。纵向深度层面的综合能力与个人纯粹的知识与专业技能无直接联系,强调综合能力是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有效拓展和进一步发展。综合能力重视个人在职业发生变更时需要拥有的应变能力,拥有综合能力的个人劳动者不会因为自己本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新职业岗位不适应而感到失落、不知所措,个人可以在变化以后的环境中重新掌握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综合能力在劳动者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该能力又被称为关键能力。通过有效分析职业能力内涵与结构,可以帮助教师强化认识,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个人素质之间有机融合。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不应局限于特定时期的狭义发展,教师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延伸,将职业能力培养覆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社交能力和优秀人格,从而在学生未来职业进步和个人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提升学生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产学研校企保障制度

国家和社会提倡推进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但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所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学校自身均缺少有关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的实践经验,同时,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产学研校企保障制度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思路等问题。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发挥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优势作用,当前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多处于浅层次合作状态,人才培养的联合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因培养与教育学生需要额外费用,所以经常处于被动状态。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运用中未能制定针对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能全面介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制度规范少之又少,导致学校牵手培养硕士生的企业数量与规模有限,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中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从而影响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

(二)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缺失

部分学校在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尚未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换言之,学校运用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只是将实践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补充,缺乏一个包括目标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的有机整体。农业硕士生实践教学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基于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少之又少,多数学校在通过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教学时间较少,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最终结果也就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效果不佳,出现毕业时临时抱佛脚的状况。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具有较强动态性,难以监控学生实践活动,而且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缺乏教学质量考核与管理标准,不利于从多方面反映学生实践技能发展情况,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较滞后

现阶段学校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虽然学校各教师具有丰富与扎实的理论基础、学术知识,却欠缺基于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有些教师未能在教学方案设计与优化中融入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的目标、内容。另外,一些学校缺乏对教学师资队伍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农业硕士生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教师队伍,未能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率。最终造成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欠缺,硕士生毕业后自然也就难以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

三、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对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价值

(一)有利于强化专业硕士生就业效果

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主体一般为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在实际教育中运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育人优势,加强硕士生的合作培养令多方受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状态。在联合培养模式应用中可以强化专业硕士生就业效果,且以提升硕士生相应职业能力、就业能力为主,重点强化硕士生从事农业有关的岗位职业能力。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硕士生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专业硕士生可以在校外导师指导培养下自主参与业务实践环节的学习,强化与农业行业有关的问题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发展中,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学生在联合培养的体验式学习中可以尽快进入行业角色,充分学习行业所需的各种专业技能和知识,令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达到素质要求,积累职业经验以及增强就业效率。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育人的质量

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育人的质量。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可以帮助高校及时掌握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符合专业特色的硕士生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改变高校硕士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而使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产学研联合基地在建设中可以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帮助学校间接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同时,引导硕士生分析企业目前面临的技术问题,结合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学习方案,优化高层次硕士生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信度与效度,增加高校教学育人质量和水平。此外,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可以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农业硕士生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性,以培养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令学生在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带领下提升职业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岗位应用能力,为促进硕士生全面发展及学校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三)有益于增强企业技术水平和效率

产学研基地建设与联合培养模式应用中可以加强产业、企业、高校的深度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签订长期合作关系,为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企业相关的技术支持与项目支持。学校可以将硕士生送往产学研基地进行实习、实训,也可与校外导师做项目,从而真正了解企业和农业当前的技术以及工作方式。产学研基地建设可推动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聚集,帮助硕士生快速了解和掌握与农业行业发展有关的最前沿研究、知识,并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农业科研问题为切入点,有效缩短企业研发生产周期。在硕士培养中减少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储备问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主导地位,发挥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增强企业技术水平和效率。农业硕士生在学习企业技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积累职业发展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技术之间结合,促进企业相关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提升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和效果。

四、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对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完善基地组织管理制度与办法

首先,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学校需要建设基地管理办公室,提升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应用力度,并设立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高校与企业,监督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等工作。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中可以完善针对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共同编写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结合培养制度共同参与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计划。其次,各主体在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中,应该明确各方责任与义务,通过管理制度约束联合培养的行为和方法,提升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针对性。政府需要在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中发挥引导作用,定期对承担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责任的主体、机构进行审核、考核、质量评估等。如果基地建设条件和联合培养不满足基本管理制度和政策要求,可以予以警告,甚至取消其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硕士生的资格。最后,在对农业硕士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中,需要优化学生培养的监督流程与制度,分析企业对人员的需求,安排学生实践学习计划。通过对联合培养工作的监督、管理,提升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效果。另外,各主体在合作中可以出台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活动管理条例,也可通过定期会议制度、导师学生与基地交流机制落实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各项要求,提升职业能力培养效果。

(二)优化与拓宽基地联合培养渠道

高校对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应该重视各个学院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坚持全面同步发展原则,完善每个学院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体系、内容,也可促进学院与学院合作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优化与拓展基地联合培养渠道中,学校可以积极与大型企业以及与农业有关的支柱性企业合作,拓展合作主体范围,加强人才职业能力培育。为调动各企业参与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学院、教师的影响力,吸引可以合作并有合作倾向的单位,有效拓展和寻求基地建设的机会与渠道。联合培养需要加强行业、企业、高校之间的交流,共同制定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在拓宽基地建设渠道的同时,制定更加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合作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相关企业可以主动为学校农业硕士生提供一些技术支撑与服务,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参与农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中,提升农业硕士实际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知识和技术,将所学理论和技术有效运用在实践中。学校需要完善农业硕士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教学比例,结合不同专业培养方向,设计详细的基地培养计划,增加硕士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三)构建专业化的教学队伍与体系

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可以将专业型培养与学术型区分开,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模式应用期间可以分派一些专业性硕士生去往基地学习,提升和保障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学习质量。在教学中可以将联合培养模式分为三段式和双导师制实行,为专业学位农业硕士生安排一个校内导师、校外导师,通过双导师制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提升学生在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中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段式培养模式指的是学习、实践、再学习模式。农业硕士生需要在一年内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外实践学习半年,另外在校内用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对基本知识进行补充。通过三段式培养模式,持续发展与培养农业硕士生职业能力。在具体应用中,可以让农业硕士生第一年学习公共和专业知识,并参与实践学习活动中,通过实践解决遇到的各种专业性问题。在实践学习结束之后,可以继续参与专业学习。

五、结语

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农业硕士生中,学校需要及时完善与优化硕士生培养教育运行模式,根据当地经济和学校专业实际情况,加强专业教学的布局与规划。政府作为一个外部力量,需要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和培养模式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可以运用其引导力量,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各主体可以优化与拓展联合培养的渠道,构建专业化硕士生教学队伍与体系,为硕士生营造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硕士生产学研硕士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新加坡硕士生人数持续上升 高校提供更多科目选择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