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的“布局谋篇” 与优势视角

2022-11-20 04:29苏尚锋
中小学校长 2022年7期
关键词:布局谋篇学校发展

□苏尚锋

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与现实基础。乡村教育振兴是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主要抓手与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既拥有其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独特环境,还具有直接参与或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城市化中后期阶段还将成为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弥补城市生活、城市教育可能缺陷的重要空间。观察、研究当前乡村教育发展所存在的繁难问题,培植、筑牢乡村教育发展的深厚根基,发掘、激发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后劲潜力,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筑基工程,是每一位投身其中的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与自觉担当。

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教育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自然包括了乡村教育的提质升级,也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提质升级。首先,乡村教育是承继乡村耕读文化的重要民生事业,是乡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内容。其次,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内源性要素。它有助于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利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提高乡村人口素质,从而成为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发展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1]。因此,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是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和要素流动的重要路径。乡村教育振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推广和再生产,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利于乡村人口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育,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并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和后备军。

为此,国家明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把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第三十章第一节中明确规定,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当前,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已经获得全面整治与显著改善。不同类型的乡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已经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软硬件的基础设施与城镇、城市学校相比差距已经不大。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正在蓬勃开展,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精神面貌正在形成,乡村教育的办学活力正在逐渐恢复。然而,我们仍然必须看到,城乡教育的 “二元” 结构特征并未完全消除,乡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乡村学校的吸引力有待增强,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行为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二、乡村教育振兴的全局与大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得从这件事情的全局考虑,否则很难成功。全局意识要求具备系统意识,不可以将乡村教育振兴作为独立的一件事情或者将其视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来看待。乡村教育振兴的全局观应该观照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和乡村社会发展两个全局。观照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全局就是要将乡村教育置于整体公共教育的有机体系之中,充分考虑教育各要素在乡村地域的布局与流动状况,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手段,为乡村教育的资源引入、开发与积蓄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既要充分尊重乡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从其发展的特殊需求、独特处境出发,寻求并采取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特殊举措,又要打通教育系统内部横向与纵向的各种联结,推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而观照乡村社会发展的全局,则在于要将乡村教育发展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链条,纳入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预留建设空间、建设项目与人员编制,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考、提前谋局[2]。

全局观念还意味着必须紧紧把握事业前进的整体方向,乡村教育振兴的全局就是推进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要将乡村教育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与建设,要强调分类型、分步骤,科学制定、有序推进教育发展规划,健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乡村教育的发展既要与当地适龄人口数量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综合考虑村庄的发展前景、村庄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中的位置与功能,并进行分类定策施策。乡村教育早已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形态,它虽然还存留着与乡村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一部分特征,并脱胎于过去的乡村学校教育形态,但必将包含现代教育要素,体现出现代教育的优点。这就要求乡村教育振兴必须着眼全局,区分不同村庄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学校建设或重建。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要强化乡村学校的提质改造工作,切实改善村民文化生活条件,提升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增添乡村教育活力;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应该强调其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强调其向城市学校转型的需求与条件,要积极主动地加快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公共教育服务共建共享的步伐,在学校教育形态上保留乡村的特色风貌,在学校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拓展办学规模,承接城市功能外溢,不断满足城市外迁人群子女的受教育需求;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则依照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的前提下,依据村庄人口的生活形态和实际教育需求,适度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发展,探索合理、优化的办学道路;对于一些不适宜居住或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搬迁撤并类村庄,应该提前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中小学校、幼儿园配套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教育现代化相结合,确保乡村适龄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全面优质化。

掌控大局就意味着要牢牢把握事业的关键与核心。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谋划和顾全的大局还体现于确保乡村学校全面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乡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既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乡村的发展及乡村儿童的未来发展。乡村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意味着要将乡村儿童置于全国儿童未来发展的起跑线上,这是为乡村儿童未来参与社会公平竞争创设条件,为乡村儿童的终身发展培育基本素养;其次,乡村教育要为乡村儿童的基本素质负责,这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还是促进乡村儿童健康、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乡村学校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知识传授的层面,更要关注乡村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意体验、态度立场、方法意识和价值取向,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乡村儿童视为未来城乡社会的建设者与生力军来加以培养。放弃了这一点,乡村教育就只能依附并追随于城市教育之后,乡村教育振兴就根本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乡村振兴。同时,还要注意,素质教育并不只是指乡村少年宫课程的内容,也不只是指课后服务一小时的内容,而应该贯穿于所有课堂教学,渗透于学校日常生活。

三、乡村教育振兴的宏篇与华篇

前文已经论述,乡村教育振兴既应该确立系统思维,还应该分类施策建设好每一所乡村学校,这就决定了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做好两类文章:一类是将整个城乡区域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下一盘大棋,书写城乡教育融合协调发展的宏篇;一类是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有区别、有针对性地瞄准每一所乡村学校的具体改进与发展行动,以钉钉子精神深入乡村学校组织内部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所有活动细节,书写乡村教育的每一章华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明确指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这便是做好乡村教育区域宏篇的最重要依据。在现有校点布局难以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加大学校办学资源尤其是教师人才资源的调配力度,强化政策杠杆的激励功能,推动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要在现有乡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发现、培养、使用扎根乡村教育、坚持教学创新的研究型人才,奖励并推广符合教育规律、适应乡村学校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创新项目。第二,要在区域内部实施不同学科教学的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育 “头雁” 项目,开展常规性学科组教研活动,协调把握整个区域不同学科的教学进度与质量,深入推行教研员到乡村学校指导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行为转型与变革活动。第三,在整个区域实施乡村教育振兴青春建功行动,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对少数边缘薄弱学校开展职称评聘 “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工作,对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鼓励教育人才向乡村学校流动。第四,加大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工作,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要保护好到乡村交流教师的事业心与积极性,要做到“认真选才、大胆用才”,确保 “有事做、能做事、能成事”,以事业留人,以事业激励人,吸引更多教育人才参与到乡村教育振兴大业中去。第五,积极发展 “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还要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充分利用包括 “特岗计划” “国培计划” 在内的各类政策,千方百计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育振兴的宏篇书写既要凸显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主旨,依循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主线,坚持花大力气培养、统筹使用乡村教育人才队伍这一主体力量,还要讲求章法结构,梳理并协调区域教育系统内部关系,从同一层级学校之间的横向互动到不同层级学校之间的纵向合作,强化区域教育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当前的实际工作出发,第一,要重视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因为这是整个区域基础教育的最前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乡村教育的未来。第二,要抓好县中及区域内普通高中建设。县中及区域内普通高中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带动整体提升县域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第三,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要强化区域内部同一层级学校之间的专业联系,开展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知识的研讨与共享,推动城乡学校专业质量的共同提高。第四,要重视办好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乡村振兴的劳动力需求,强化区域内外在教育与就业方面的多重合作。

当然,乡村教育振兴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大胆而具体的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来壮大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动能。这既体现于区域宏篇的构筑,更体现于每一所乡村学校发展提升的具体书写中。因为真实的教育只发生于具体的学校情境之中,其真实品质与效应也只为学校情境之中的教师和学生所切身感知。所以,乡村教育振兴不能停留于顶层设计上,更应该表现为每一所学校的具体工作改进与品质提升。一方面,要切实改变 “大班额” “大校额” 现象,适当增加新建学校。另一方面,要加强薄弱学校的改进与提升工作。与大城市中的学校不同,乡村学校的环境只是一个村落、乡镇,它的组织环境和组织程度相对简单,这使它的教育质量将更加透明地呈现于公众面前。这就决定了城市学校的发展策略往往很难直接移用到乡村学校的建设之中。同样,乡村学校也无法仅仅通过让学生观看城市名校名师远程教学视频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每一所乡村学校所面对的具体问题都不一样,这些问题很难用一些原则性、策略性的方法或手段解决,有时也很难仅仅通过学校少数教师的努力就可以解决。因此,推进乡村学校的教学改进和质量提升,一定要到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现场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这既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动探究,也需要外部专业力量介入和协作,甚至可以选择整体托管、团队支援、伙伴协作等方式来寻求改变。各师范大学专业团队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每一所乡村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建设。

四、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与全面振兴

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确实要暂时倚重城市教育的先行优势,要借助城市教育所积累起来的一部分资源与经验,但这并非意味着乡村教育要完全照搬照学城市教育模式,也绝非意味着可以忽视乡村教育自身的特质,而是要在吸取城市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教育,激发并凸显乡村教育的潜在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教育振兴就是乡村教育潜在优势的显著化、鲜明化,并使其不可忽视且无可替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既直接改变了乡村教育的现实样貌,也展示出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优势。

第一,乡村学校坐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教育优势。由于农村生活对土地、环境的依存度很高,乡村教育里一直隐含着保护环境、尊重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学校围墙之外的乡村景观,既可以营造安详宁静的校园氛围,又可以培植学生与土地、田园之间的深沉情愫。乡村土地上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是大自然最生动的教科书。[3]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在于建设良好生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乡村学校可以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农村“厕所革命” 等实践,可以体验并不断重温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勇气与智慧,立志打造美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乡村教育拥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最丰富的故事、最生动的场景和最完整的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文明悠远的乡土风情,蕴含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农耕文化,这些都是乡村学校所拥有的丰厚文化财富。乡村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家族、血缘的观念重,邻里关系融洽和睦,乡亲之间互助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密切,有着底蕴深厚的地方风俗、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于当代消费文化、“城市病” 都有 “天然解毒剂” 的功效,也是城市学校最稀缺的资源。另外,乡村学校周边社区还常常有许多文化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

第三,乡村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资源及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讲,乡村学校都相对宽敞,视野开阔,与城市学校里学生轻走慢行不同,乡村学生在学校里面也活泼轻快、走路带风。在各个村落、各家房舍之间一般都有一大片开敞地带,包括学校与周围的民居之间,也都有较为开阔的空间,它们既保证了学校作为专门教育场所的距离美感,又为学生课后自由活动提供了广阔、安全的场地。同时,乡村学校周边常有山水田园、民众生活,不乏自然美、社会美的熏染与启迪。乡村教育空间的自然环境、简朴的生活特性将有可能 “使得文明人不能达到的天真和美德成为可能”[4]。当前,随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不断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走向深度融合,这为乡村学校的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多样又不乏科技含量的课程资源。另外,因为农村社区原来就是与人口较多的地方相对隔离开来的定居区,所以极少有噪声污染,空气质量极佳,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式氛围” 的乡村学校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有着极其难得的情感价值。

第四,乡村学校的智育优势也必将开始显现。随着城乡教育的进一步均衡发展,乡村学校管理与教师规格已经逐步实现标准化,高层次教育人才也已经开始向乡村学校流动,这些都为乡村学校的智育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便是信息技术条件不断趋于完备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使得乡村学校获得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资源与数字资源的能力将丝毫不弱于城市学校。同时,乡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急剧变化,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人才回流、乡村受教育人口比例及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增长,乡村教育的智力资源正在不断积蓄。而且,乡村学校与自然、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受到的限制也少,这些必然会转化为学生自由地接近、探索自然,形成自由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智育优势。

综上可知,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必然离不开乡村教育独特优势的激发与凸显,而乡村教育的优势激发必然离不开教育改革与创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施行,乡村教育的优势将愈加受人珍视,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也必将如期而至。

猜你喜欢
布局谋篇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让作文因阅读教学而精彩
学校推介
向教材文本追索写作价值点的策略浅谈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三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