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以简氏大宗祠为例

2022-11-20 09:59陶红果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9期
关键词:简氏宗祠岭南

陶红果

1 简氏大宗祠概况

简氏大宗祠又称敬修堂,地处中山市南朗镇南塘古村,始建于1723 年,1896年重建,1984 年局部修缮,2003 年全面修缮。该祠坐西北朝东南,三进三开间带右偏房沿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中正思想。该建筑总面积约760 m2,面阔19.1 m,进深39.6 m,是南塘古村简姓族人联合捐资兴建的合族大祠堂,用作供奉祖先、宣扬族规家训以及议事聚会,是岭南地区典型的民间宗祠建筑,旧时也曾短暂用作私塾。历史上简氏家族人才辈出,祠堂大门左右两侧悬挂着简氏家族立下的祖训、家规、族规等,反映了该族正德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理念。该祠也是中山南塘古村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宗祠,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已被中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南塘最具艺术特色的文化展览馆。

2 简氏大宗祠的建筑装饰艺术特色

2.1 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处理手法

建筑装饰是利用不同材质和工艺技术进行的创造性造物活动,创造的物品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特点,通过这种创造活动反映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风貌[1]。

岭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考虑到自然环境和炎热多雨的影响,建筑物普遍具有通风、隔热、遮阳、避雨等功能。

简氏大宗祠注重艺术装饰,常见的建筑结构框架连接部位的装饰纹样,不会出现杂乱的观感。建筑外围是青砖砌成的墙体,可避免风力破坏。右厢房连接青云直巷,与外围高大厚实的墙体相呼应,形成了外封内敞的建筑组织空间,并融合了交通、防火等多种功能,增强了建筑整体的散热、防潮效果[2]。

为了适应岭南多雨的气候条件,建筑屋顶采用传统的硬山顶方式,有利于排水。屋脊上附有简洁粗犷的线条、丰富多彩的灰塑脊饰,不惧日晒雨淋,历久弥新,彰显出建筑物高大、威严、深邃的气势[3]。

根据岭南的特殊气候条件,该建筑方案以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处理手法,既保护了建筑物,又给人带来舒适和惬

意的感受。

2.2 灵活多样的岭南特色装饰形式

2.2.1 木雕

木材不仅是岭南建筑装饰的一种建材,也是雕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岭南地区祠堂建筑中使用的木材更广泛,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即阴阳五行学说。其中,“木”象征着东方,代表着自然界的树木蓬勃生长,是生命的象征。传统观念认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需要生气,表达出对生命繁衍的情感寄托。另外,木材还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木雕是祠堂建筑装饰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其可塑性强,雕刻形式多样。简氏大宗祠的木雕装饰主要用于梁架、列柱、封檐板、屏风门、匾额对联以及神龛枱案等部位,最常见的雕刻形式为浮雕和通雕。

例如,中堂是该祠最醒目的地方,是族人议事活动的必经之地。上空雕刻铜钱纹样,透雕格芯;下方设置一扇朱红色屏风门,高为3.3 m,宽为2.8 m,雕有吉祥花鸟兽图案,采用浅浮雕门板工艺,雕工精美。檐口下的封檐板,又称“雕花檐板”,刻有人物故事,绘有花鸟、祥云等图案,并加以彩绘,生动地展现了南塘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月梁、梁底配以花卉祥云图腾,雕花纵向以雀替相托,为纯装饰构件;前檐架结构上雕刻蛟龙与瑞兽,象征吉祥平安。这些雕刻装饰的整体构图主要通过中心图案向两侧延伸,强调左右对称统一,其与建筑结构的组合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工匠技艺。门牌楹联以漆金绘制,分布于门匾额、中堂上匾额、檐柱等装饰部位;题写寓意深刻的文辞,表达宗族情怀;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丰富了建筑空间的意蕴。

2.2.2 石雕

石材具有防腐、防磨、防火、防蛀以及质色坚固美观等优良性能,常用于岭南民间祠堂建筑[4]。简氏大宗祠的建筑装饰石雕主要用于柱础、塾台、石狮、雀替及碑石花边等部位,具有承重和装饰双重功能。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浮雕,圆雕和透雕则较少使用。

圆雕装饰主要体现在栩栩如生的动物上,多是中轴对称,表现出祠堂建筑的庄严秩序。该祠大门前左右梁枋上的一对石狮形象采用左右均衡的手法,姿态矫健豪迈,体态秀丽丰满。石雀替部位多采用混雕,雕刻植物、动物组合的装饰图案,体现了石雕装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宗祠前堂的塾台,也称为包台,呈须弥座形式,中间两侧饰夔纹和植物花草等传统题材。祠堂原有的门枕石,极具历史感。门枕石又称门礅,傍于大门门框侧下,因其结实耐用,具有支撑门框的作用。其中,“枕”是主要部分,为了雕饰,门枕石的附加部分“鼓”部很高,用料用工远超“枕”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无功名者门前不得立“鼓”,门前的抱鼓石是功名的标志,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5]。石雕的柱础主要承载木柱体,防止木柱接触地面而受湿气侵蚀。中山地区气候潮湿,该祠多为花岗岩柱,石柱础呈组合形式,如圆鼓与覆斗、覆盆与圆鼓、圆鼓与基座等相结合;基座也有4 面、6 面、8 面等[6]。

2.2.3 灰塑

灰塑在民间又称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的建筑装饰工艺,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的优点,非常适合湿热多雨的气候。灰塑是以石灰筋、草灰筋和纸灰筋为原料,借助瓦筒和铜线支撑,在建筑物的某部位进行雕刻造型的艺术,通常现场施工,无需烧制,因材施艺,灵活方便。简氏大宗祠的建筑灰塑装饰以高浮雕为主,主要分布于墙檐、墀头、屋顶正脊等处,色彩艳丽,体积感强,反映了当地村民祈求吉祥的观念意识和驱邪避祸的淳朴愿望。

在门脊楼,即青云巷入口处的脊上绘有鱼竹图案,游动的鱼身适当弯曲,成为构图的中心;与竹子搭配时,随其形状和位置进行调整,生动形象,仰即可见,构成一个圆形的轮廓装饰,与“祝愿”谐音,寓意美好祝愿的审美情趣。

东墙楣正中有一幅五伦全图,图上雕刻有瑞兽、松树、岩石、仙鹤等动植物图案,依势而塑,轮廓清晰,线条粗劲,可观四方。其中,一群居高临下的怪兽全身猩红,或大眼圆睁,或张口翘尾,或凌空飞翔,布局奇特,栩栩如生。两侧还雕刻着不同书体的诗词,整体构图疏密有致。

屋顶的博古脊是最能显示建筑功能与性质的部分,瑞兽主体与几何图案的抽象夔龙纹饰相连,相传夔是一种独角兽,为群龙之首,具有降妖除魔的作用,能辟邪保平安。它们沿着屋脊起伏变化,纹饰简洁古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规律性。

2.2.4 彩画与对联书法

彩画又称为丹青,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装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功能。简氏大宗祠的建筑装饰彩画以彩绘和黑绘为主,写实生动,主要绘于墙壁、墙檐和门檐部位。从建筑结构上看,彩画能够保障材料不受腐蚀,对建筑墙体起到一定的连接和保护作用;从造型和色彩上看,彩画注重构图的完整性和丰满性,体现了地域文化和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其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人物故事、祥云、植物花鸟、山水等。墙檐山水彩画中的“远望小舟”题词字样,生动地描绘了岭南水乡的生活图景,充满浓郁的乡土风情。“水”代表财富之源,“山”代表靠山,寓意“旺丁旺财”,“舟”寓意一帆风顺,这些彩画图具有激励后人读书致仕的教化作用。左门檐前的福禄寿喜吉祥彩绘图,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对联、匾额、诗词、书法是岭南祠堂表达宗族思想、尊奉祖先的工具。简氏大宗祠现存楹联木刻十分丰富,起着点题、装饰和记录史料的作用。例如,大门悬挂一副对联“经传漆壁,秀毓丹山”,透露出南塘古村是一个丹山秀美、自然资源丰富的宜居村落。中堂内悬挂一副对联“敬德扬庥继往开来鸿图拓展千秋盛,修文立武承先启后伟业宏兴万代传”,铿锵有力、潇洒隽美,鞭策着南塘族人奋发向上。寝堂是安奉祖先神位之所,木板楹联刻有“范阳桂树发千枝,族德源流宏万派”“世系源远流长且喜德祥褒泽范水溯洄漩梓里,丹山钟灵毓秀欣瞻仕宦绵延宗风披拂溢乡帮”,保留了历代简氏宗族迁徙变迁的史料,对进一步深化宗祠的精神功能、维系简氏本族的团结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此看来,分析该祠堂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岭南建筑,同时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建筑艺术与闽文化、广府文化的关系。

2.3 世俗求实的装饰图案色彩表现

色彩作为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7]。简氏大宗祠的材料大多以原色为主,如白色花岗岩石、青色砖墙、深蓝色滴水瓦当等,色调深沉又富于变化,为其增添和谐之美。宗祠建筑大多为木架结构,木怕火,而黑色代表抑制火的水,起到防火的心理效果。祠堂建筑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屋脊。正脊以青色为主,其实还有含少量黄色的绿青色。将瑞兽的头部、鱼尾、鱼鳍等施以铬黄色,与大面积的青色相互映衬,通过色彩的细节形成强烈对比。

中国传统装饰实际上是广泛的综合体,不但是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还包含内心情感的寄托。祠堂建筑装饰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精神功能的礼制建筑,其装饰也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简氏大宗祠装饰艺术手法中,题材内容多样,如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或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花草植物、自然山水、鸟兽虫鱼等装饰,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装饰图案大多为山水、动植物、花卉、几何纹样以及祥珍瑞兽等,还有带象征性祥云的植物组合与雕刻,寓意吉祥。在青云巷脊饰上还大量运用了鱼纹植物等岭南特色图案,尤其是墙楣处塑造的一排排金鱼造型,简单清新的构图和装饰手法表达了人们追求除灾祈福的心理,具有浓郁的岭南水文化特色。

3 简氏大宗祠建筑装饰物寓意

3.1 寓意辟邪

吉祥寓意其实是建筑装饰最根本的主题,用生活中并不美观的动物,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如蝙蝠。这些民间审美特征在简氏大宗祠建筑装饰艺术中都得到鲜明的体现,从岭南文化出发,运用民间隐喻、谐音、借用等手法,表达对吉祥如意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古代,受原始鬼神观念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将生活中的灾害、疾病、死亡等视为神鬼所为,有了自然崇拜观念,不得不借助一些辟邪物来驱邪禳灾,寻求心灵的慰藉。为了保护宅居的安全,人们常常将辟邪物装饰于建筑中,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和趋吉避凶功能。

古代常用石狮镇门,用来驱除邪恶。简氏大宗祠大门两侧的石狮,象征宗族权力的神圣。因“狮”与“嗣”谐音,又象征子孙兴旺、家族繁盛,体现了岭南地区石狮的独特风格。正面的前墙檐上有6 只灰塑瑞兽,是岭南地区特有的辟邪之物,全身朱红,张口翘尾,形象凶悍,将其夸张传神的形象雕刻在墙檐上,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

3.2 寓意吉祥

简氏大宗祠建筑装饰艺术中拥有丰富的吉祥内涵图案,无论如何变化题材组合,都能表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如动物类的狮子、鱼、仙鹤等。因粤语中的“狮”与“嗣”谐音,狮子意为“子嗣兴旺”,或是祈求“事事如意”的谐音。仙鹤,源自神话中吉祥长寿的仙禽,民间常与松树组成图案,松树四季常绿,鹤有鹤寿无量之说,象征“松鹤延年”。在山墙头、檐板、屋脊处还可以看到连续的图案,如回形纹、卷草纹、夔纹等装饰纹样,也彰显出世代延续的传统观念。

植物花鸟中将菊花和雀鸟组合,寓意着家庭幸福,表达了人们希望阖家欢乐的心理。祥云图案寓意辟邪、好运,而铜钱和元宝也是象征着财富的吉祥物。例如,木刻铜钱的纹格图案是一枚圆形的古铜币,中间有方孔,连续串联成镂空方格,象征富贵发财。另外,还有蝙蝠纹样,因蝙蝠的“蝠”与“福”谐音,民间常把它作为祈福的吉祥物,寓意福气临门。

4 结语

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精雕细琢的杰作。在闽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影响下,简氏大宗祠建筑装饰艺术吸收融合了多方文化特色,大量运用中国建筑常用的材料和岭南地区特有的材料,主体建筑保留了青砖砌墙体、硬山顶、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以及花岗岩石柱。该建筑通过木雕、石雕、灰塑、彩画以及书法对联等手法进行装饰,就地取材,独具匠心,体现了岭南地域风格的文化特色;通过植物花鸟、吉祥瑞兽、鱼竹山水以及人物生活故事等题材,构成了一座既适合供奉祭祖、宣扬教化,又具有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的宗祠建筑,反映了岭南民间的建筑装饰风格和技艺水平。岭南祠堂建筑装饰蕴含着优秀的传统历史、人文内涵和艺术信息,在保护祠堂建筑文化中应予以继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简氏宗祠岭南
岭南荔枝红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俄国军费增速创十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