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方向与思路探讨

2022-11-20 14:05完海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8期
关键词:泾川县水保水土保持

完海明

(甘肃省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肃 泾川 744300)

1 新时期泾川县水土保持现状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分析

1.1 泾川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就

长期以来,泾川县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水保部门坚持不懈组织开展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巧干,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1.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持续加快 泾川县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紧密结合起来,使治理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变。先后实施了黄土高原水保二期世行贷款、淤地坝建设、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甘肃省750万亩梯田建设、水利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保护项目等一批重点水土保持项目,优化了区域生态环境,美化了村容村貌,防治了面源污染,拓宽了投融资渠道,增大了人口环境容量,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39.86 km2,其中新修梯田3200.66 hm2,营造水保林8908.69 hm2,人工种草0.61 hm2,封禁治理1793 hm2,其他措施治理83.05 hm2,塬面保护41.67 hm2,修建水窖155眼、涝池27座、沟头防护23道,淤地坝除险加固4座。

1.1.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取得新突破 泾川县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工程力度,坚持把自然修复与人为干预修复有机结合,在推行自然修复的基础上,对25°以上坡耕地进行全部退耕,采取乔、灌、草混交模式,栽植了山杏、侧柏、油松、刺槐、沙棘等。同时,制定并发布了《泾川县封山禁牧办法》,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实施封禁管护措施,荒山荒沟和自然草场得以修养生息和自我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田家沟、官山沟、城西沟、四方沟、红线沟、二郎沟、开展了封山育林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营造水保林5.54万hm2,实施退耕还林1.93万hm2,栽植水保经济林1.11万hm2,种草1.07万hm2,封山育林0.40 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3%。

1.1.3 水土保持监管有了新成效 坚持依法行政,以监督落实水保方案为重点,生产建设项目全面加强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至2019年底,全县共审批水土保持开发建设项目方案70家,申报68家,审批68家,验收68家,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均达97%以上,先后受理各类水保违法案件72起,立案查处70起,强制执行2起,治理弃渣量214.3万m3,采取工程措施71项,恢复治理0.30万hm2,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

1.1.4 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泾川县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进程加快,监管效能明显提升。依托全国水土保持二期监测网络建设和田家沟水保科技示范园项目,按照“科技示范、综合治理、高效开发、注重效益”的思路,选择田家沟小流域作为代表性小流域,分别布设有代表性的监测点4处,全自动气象观测点3个,径流控制站1处,径流观测小区7个,坡面生态修复示范点1处,优良植物引进试验区1处,栽植银杏、香花槐、杜仲、山萸等11 hm2;建立生态自然修复示范小区1处,面积40 hm2,修建封禁围栏8900 m,园区科技含量得到提升,建成泾川县淤地坝监控管理系统,“智慧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1.1.5 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多年来,泾川县水保部门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结合本地实践,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校的专业研究优势、科研基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了科研示范推广项目,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水保治沟骨干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机修梯田施工、红土泻溜面治理等实用技术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红土泻溜面防治技术示范项目”等科技成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建成了田家沟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典型带动、科技示范、科普宣传方面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1.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回顾总结泾川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虽然取得巨大成就,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但距离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

1.2.1 水土保持意识仍需深化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从不了解到了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开展转变,思想认识上了新台阶。但存在“重治理、轻保护”的思想,水土保持法制意识仍需深化。

1.2.2 生产开发建设项目新增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水土保持作为基本国策的意识还不牢固,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土、弃渣随意堆放等,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受人为干预、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开发项目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人为水土流失在局部地区还相当严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1.2.3 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偏低。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投入资金与其他涉农部门的同类项目相比,投入标准低,远不能满足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需要,农民群众收入水平低,地方财政收入困难,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不到位,导致治理标准低,设计目标和效益难以实现。如20世纪人工修筑的梯田处于边远山区,地形破碎,分布零散,设计标准低,田块小,道路窄,不能满足群众产业发展需要;塬面沟头侵蚀严重,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大面积水泥硬化,雨水集中排泄,道路两侧排洪设计不到位,塬边沟壑排水无法处理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二是缺乏大项目支撑,严重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治理。受已经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性质、规模有限制约,侧重于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的模式,塬区径流调控设施不建全,没有形成整区域、系统化保护塬面的有效治理措施,导致塬面被蚕食的局面。三是治理发展不够平衡。一方面受群众认识程度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布设不够平衡,流域之间、乡镇间、村组间差异较大,如部分边远山区治理程度低;另一方面,以坡耕地、沟坡、沟道布设治理措施较多,沟边、沟沿、沟头治理措施相对较少。

1.2.4 监测监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不高 县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尚未建立,目前仅有田家沟1处径流观测站点,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需要,全县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监管难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的编制、经费、人员不足,技术落后,监管设备落后,人为水土流失监测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正常工作难以开展。

1.2.5 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滞后 目前水土保持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研究工作滞后于水土流失防治的实际需要,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发展。行业技术能力薄弱,科技监督体系还没形成,水土保持信息化程度不高。

2 新时期泾川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与思路

2.1 发展方向

深刻总结分析泾川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历程和现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外地水保生态建设先进经验与成果,大力开展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幅提高林草覆盖率,着力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全县人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2 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注重自然修复、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固沟保塬、智慧水保等项目,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构筑黄河中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泾川提供有力支撑。

3 新时期泾川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措施及建议

3.1 加快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泾川县生态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以泾河流域、黑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构建泾川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泾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优势,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把发展区域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着力点,按照“山、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治理七里沟等7条小流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39 km2,发挥综合治理优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搞好城镇、村舍的水土保持规划,实现水土保持进村入社,改造老式梯田和废旧庄基垦复,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

3.2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着力提升林草覆盖率

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在田家沟、官山沟、城西沟、四方沟、红线沟、二郎沟6条小流域实施封禁措施3985 hm2,积极与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联手,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大面积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疏林地补植以及荒山、荒坡、荒滩植树造林,大幅提高林草覆盖率。

3.3 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抢抓国家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和“十四五”规划启动之机,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治理与开发、治水与增收相结合的方针,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城镇、村舍的水土保持规划,实现水土保持进村入社,逐步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以田家沟、蒋家沟、牛角沟、郑家沟、完颜沟5条示范小流域为重点,通过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河道综合治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实现全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高质量发展。

3.4 加大固沟保塬工程建设力度,切实有效控制塬面水土流失

建设以荔堡、太平、高平、飞云4个实施片区为单元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项目区,保护塬面面积119 km2。以侵蚀沟头治理为根本,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综合治理。以“塬水基本不下沟,沟道泥沙不出沟、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塬面不缩小”为目的,全面构建“塬面径流调控、坡面生态治理、沟道水沙集蓄”3道防线保护和治理塬面,以有效控制塬面水土流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5 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面保护乡村生态资源成果

实施有效地预防保护措施,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的监督管护,切实保护治理成果。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为水土保持工作保驾护航。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泾川县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到2022年,全县完成封禁治理0.07万hm2,水土保持设施及措施保存率达到90%以上,水保违法案件查处结案率达到10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为乡村振兴建设保驾护航。

3.6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提高水土保持智慧化水平

全面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水保工程质量、数量及效益的监测和评价,建立水土保持数据库,健全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全县淤地坝进行动态监控、信息化管理,配置必要的监测监控设备、观测设备,建立观测监控点10处,监测站3处,利用先进的“云”智慧数据平台、无人机等设备,加强监督监测。同时,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综合运用行政、科技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抓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坚持“预防为主”的监督管护工作方针,强化监管力度,严格按照“两区”划分,结合当地实际,对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实施有效的预防保护。“十四五”期间,全县水土保持设施及措施保存率达到90%以上,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全县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文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泾川县水保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农村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以泾川县为例
泾川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
水土保持
水利水保工程设计及施工招标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