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在丽江大山深处的教育之花

2022-11-21 01:04马云生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华坪宁海代际

文 马云生 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教育扶贫是解决扶贫难题的根本举措。云南省丽江市在多年的教育扶贫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新路径,其中涌现出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与海安县“木头换人才”的“宁海模式”及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华坪女高”)成为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典型,为消除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提供了有效路径。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

东西部教育合作之典范。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宁蒗县,一个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被列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88年宁蒗县采用“木头换人才”的方法与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政府、海安县教育局签订教育、经济合作协议,以“五年一轮换,十年一周期”的方式签署了为期10年的《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开启了“宁海之约”的先河。教育合作从初中开始,1993年,合作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拓展。群体支教也从宁海中学迁到了宁蒗民族中学。“宁海模式”被誉为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典范,为宁蒗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带动了宁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特色办学之模式。华坪女高,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普通高中,2008年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创办。自创办以来,华坪女高党支部始终把红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高举“红色教育”旗帜,以“播扬红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教育理念,用红色教育统领校园文化,用红色教育激发学校创新活力,用革命精神鼓舞师生斗志,以“做一个富有精神、善于成功的时代精英”为教育宗旨,制定“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校训。华坪女高始终以高举“红色旗帜”、铸造“红色团队”、培育红色传人为指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贫困山区女孩飞越大山插上“翅膀”,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优秀青年。

坚持构建多向型教育扶贫体系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新期待

多向型教育扶贫体系是间接作用于贫困治理,解决多维贫困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创新举措。纵观“宁海模式”下宁蒗教育和华坪女高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构建政府主导、家庭、社会多元参与的多向型教育扶贫体系深耕不辍,培养人才燎原教育扶贫之火,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扶贫之路,项目援助灌溉教育扶贫之花,推动了扶智与促教的深度整合。

坚持“嵌入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宁海模式”和华坪女高带动影响下,宁蒗县委、县政府在履行公共教育基本职能过程中以坚持“嵌入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一是保障经费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宁蒗县教育扶贫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固本强基。宁蒗县每年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30%以上,2016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9.4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4.8亿元。累计新建校舍193993平方米,新建运动场地121738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5635平方米。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了宁蒗二中建设项目及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宁蒗县贝尔中学改扩建项目、永宁镇竹地完小迁建项目,县域内城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华坪女高”自2008年办学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9132.11万元建设女高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基础设施保障正常运转。

二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助推教育脱贫。宁蒗县委严格落实国家学生资助各项政策,2021年,贫困学生累计受资助7.5万人次,发放资金7400万元,在华坪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协调下,成立了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2008年7月,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资助政策的精准落实,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及孤残儿童教育教学负担,防止因贫失学辍学和因学致贫返贫,进一步巩固了教育扶贫成果。

三是控辍保学夯实教育扶贫基础。宁蒗县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级”责任制,压实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控辍保学”取得实效。采取依法控辍、资助控辍、情感控辍、责任控辍、质量控辍“五措施”,严格执行依法控辍“四步法”,打响了一场全民齐参与、大家共推进的“控辍保学”攻坚战。

坚持“补嵌型”多元主体教育扶贫体系。“补嵌型”多元主体教育扶贫体系即从提升教育帮扶的精准度出发,围绕原有教育主体体系本身,通过多主体教育参与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全域思维挖掘原体系内生潜力,构建起契合当地特色的多方帮扶教育体系,精准补嵌当地教育短板,实现与原有教育体系的互动互补。

一是注重家庭教育引领的双向示范效应。一方面,家庭教育通过文化传递发挥正向示范作用。如宁蒗县开展以“推开家庭教育的三扇门”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巡回讲座,结合“文明乡”“文明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就业技能培训等载体,移风易俗,推动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思想观念、素质技能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促进脱贫人口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风气。另一方面,家庭教育通过文化反哺发挥反向示范效应。如宁蒗县实施“小手牵大手”行动,鼓励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良好习惯及文化知识带回家,推动小凉山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应。华坪女高的第一个建学宗旨即阻断贫困和低素质的代际传递,通过解决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实现“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这是传统的受教者向传统的施教者传授知识的“反向社会化”现象,即“文化反哺”,有效填补了家庭教育的文化鸿沟,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是用好东西部协作的积累循环效应。宁蒗县自1988年种起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试验田”之始,两地开展了10轮教育合作,286名海安教师到宁蒗县支教,累计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近五年,全县累计有1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大批学生考入一本院校。同时,宁蒗县还主动与社会公益性组织合作,其中,滇西北支教团于2007年组建,迄今发起组织各类支教活动70余次,派遣支教志愿者2200余名,覆盖52所中小学,有效补齐了宁蒗县的短板。同时与上海杨浦区共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选派27名校长、骨干教师等到上海接受专业素质提升培训;上海育鹰学校定点帮扶小凉山学校、上海市黄兴学校定点帮扶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三年来,共有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到上海环境学校等27所中职学校就读。广泛整合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捐资助学,用爱心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云南师范大学援建华坪女高远程直播互动智慧教室建设项目顺利完成,搭建了资源共享互通、共同携手发展的交流平台。

猜你喜欢
华坪宁海代际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基于SWOT分析和钻石模型的云南华坪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
华坪女高的校训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丽江华坪花傈僳服饰特征探析
日月星
吃粽子
自大的小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