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探究

2022-11-21 08:01
人人健康 2022年16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流动

陆 恒

(苏州市吴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苏州 21520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外来人员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流动人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就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规律而言,全世界大多数从事艾滋病防治的专家普遍认为,流动人口的增加是加速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因素[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艾滋病对我国人口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其防控工作自然成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据有关统计[2],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年增长率为41%,流行趋势居世界第15 位,亚洲第2位。此外,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 亿,这使得管理更加困难。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征的研究,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3]。本文主要对流动人口的多重定义进行阐述,分析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总结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1 流动人口的多重定义

1.1 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可以理解为移动人口,主要来源于国际通用释义。因为这主要是指一些人的特殊流动,即由特殊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动,如工业因素(交通、商业等)、安全因素等[4]。因此,对于流动人口来说,流动的范围往往很大,而且这种移动往往会伴有时间性和合法性两个特征。

1.2 不定人口

目前,我国城市不确定人口大多是指离开户籍到外地工作、经商、从事社会服务等经济活动,不改变原户籍的人。但是需要去除一些“人户分离”特殊情况,即如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换言之,如果时间过长或空间过大,则定义为人口迁移。因此,农村和其他乡镇的人口流动不属于其管理范畴。

1.3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是流动人口的最后解释,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这也是世界上常见的解释。移民的目标是改变生活区,完成移民过程[5]。这一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前提,因此前提过程可以包含资源和合法性的特征。对于中国来说,有必要完全区分人口流动的定义和对流动人口的解释。因为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中国公民在特殊条件下(如学习、流动、参军、康复等)迁移到新的居住地。

2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单一

目前,艾滋病干预模式相对单一,干预效果未达到预期水平。由于流动人口防控困难,实际管理中的不可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目前,宣传教育主要以讲座、海报、现场活动、视频和媒体宣传等形式进行。这种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效果不佳,教育范围狭窄,大多数教育是一次性的,不能持续跟进。对于流动人口,我们不能逐步对他们进行持续的艾滋病宣传和知识讲解。在形成一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后,流动人口很难通过后续学习来识别,最终表现出行为变化。

2.2 流动人口艾滋病宣传部门协调不足

在流动人口中传播艾滋病知识方面缺乏多部门协调。特别是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效率低、责任回避等问题长期存在。部分地区基层组织未充分参与艾滋病宣传和流动人口防控工作,对自身职责认识不足。许多基层工作者甚至不完全了解国家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的具体政策。部门间沟通不足,沟通效率低,沟通水平浅。许多基层人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一过程,没有积极开展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此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补充,员工的职业认同降低,职责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缺乏相应的新的考核机制和保障措施。

2.3 艾滋病防治资金不足,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尤其是基层机构

流动资金不足是各部门面临的最大困难,尤其是基层部门(县及以下)。一些地区缺乏地方财政支持,预防和控制资金主要集中在卫生部门。这也是一些部门认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离不开资金使用权的原因之一。人力资源问题是各级部门反映最为突出的困难之一,员工数量不足,艾滋病防治专业人才短缺。同时,人才队伍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影响深人开展工作。

3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流动人口艾滋病宣传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宣传和干预,提高不同群体的知识知晓率,帮助他们减少高危行为,发现艾滋病的高危因素。确定各组在艾滋病预防和感染过程中的阶段,降低总体控制成本,提高针对性干预效果。例如,社区卫生预防控制中心的观察组通过艾滋病意识和干预描述了流动人口的特点。根据数据调查,确定流动过程中同居配偶的位置、时间、原因、当前居住时间、频率、城市和存在。通过对这些流动人口的一般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闲暇时间、生活方式、工作收入、生活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识别高危人群,了解他们对艾滋病的理解、知识和具体行为。并利用大数据筛选定位流动人口的行为路径。这包括他们倾向于不同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同龄人压力、社会规则和个人生活态度。根据这一趋势选择不同的脚本,并向他们分发定制的知识和行为手册。

3.2 加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部门之间的合作

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掌握更多流动人口艾滋病行为知识监测数据。开展相应的行为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关心和帮助一些高危人群,形成系统的工作。我们将按照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共同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系统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宣传策略,呼吁社区全体居民参与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尽可能扩大每个人的参与,建设一个人人关注的人性化社会。防控工作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工作,迄今为止,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通过多地区联合防控,建立健全社区艾滋病防控策略,更有利于各方联动,提高管理效率。政府部门可以组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各类社区服务机构与流动人口进行频繁、密切的接触,充分发挥这些基层组织的组织、人员、技术和宣传优势。全面系统地开展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教育,探索社区参与模式,提高艾滋病防治宣传效果。

3.3 协调资金安排,为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保障条件

在防控艾滋病工作中,需要统筹使用艾滋病防治资金,改革资金配置制度,改变现行资金投入模式,提高资金配置效率[6]。只有分解资金使用权限,才能分解业务任务,积极实现多部门与基层单位的被动“合作”,使各部门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是他们的“共享”工作。根据本部门的业务网络优势和管理范围,认真考虑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策略,完善监督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各部门各司其职的业务机制”。

3.4 加强流动人口监测

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监测不足已成为流动人口工作的一大障碍。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频繁,对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监测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对流动人口进行监测非常困难。目前,流动人口艾滋病监测工作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大面积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监测哨站,但没有针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哨站。许多前哨站与流动人口相交。如何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流动过程、不同群体和行业开展监测工作,掌握传染病和流动的特点,做好劳务输出和回流人员的报告和监测,特别是按照“窗口期”进行报告和监测,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奠定基础,是一项重大挑战。

3.5 加强对已经感染者的管理并给予其妥善的治疗

由于流动人口流动性高,很难管理艾滋病感染者和确诊者,也很难控制和提供稳定的治疗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可能对这些人实行统一的暂住管理,以便更好地对他们进行随访和CD4 检测。对他们来说,这种医疗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我们要积极向他们宣传艾滋病相关政策,用相关法律和道德内容正确教育和引导他们,避免恶意传播。

3.6 落实宣传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人们可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危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针对艾滋病的特效药物、特效治疗和相应的疫苗控制。多年来,根据国内外艾滋病防治的实践,只有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才是阻止艾滋病流行的最佳途径。

4 结语

艾滋病本身是一种由人体免疫缺陷引起的疾病。一般来说,艾滋病感染的过程是艾滋病病毒进入健康人体,通过感染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同时快速复制和传播。艾滋病具有很强的传播率和感染率,而且没有有效的治疗策略,往往导致高死亡率,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这是当前常见的社会问题,需要医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解决。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它往往是艾滋病的主要不确定因素,需要特别关注和控制。本研究主要提出六种艾滋病防治策略,即加强流动人口艾滋病宣传工作、加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资金安排,为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保障条件、加强流动人口监测、加强对已感染者的管理并给予其妥善的治疗、落实宣传教育工作。其中,要特别重视宣传教育的实施,加强病毒流控制与信息管理的结合。因为这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艾滋病流动
《 世界艾滋病日》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