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纪录片《人间世 第二季》的人文关怀叙事研究

2022-11-21 16:41王塔娜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尘肺病人间纪录片

王塔娜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人文关怀是指:“从弘扬人文精神角度,对人的生命、价值、命运和尊严的关怀,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的关切。”[1]医疗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肩负着科普医疗知识、再现医疗现场、书写人文关怀、凸显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2019年,《人间世 第二季》在电视频道和互联网平台播出,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6分。纪录片在获得高评分的同时,也引起了网友极大的反响,截至2022年5月,纪录片相关评论数量在4万以上,相关话题讨论数量达8.5万次。在第一季的基础上,第二季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医疗现状,而是更加聚焦“人”的本体关怀,凸显“人”的自身价值,以人文主义关怀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实现受众的人文教化。《人间世 第二季》的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为同类纪录片讲好中国医疗故事、传播主旋律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经验。

1 叙事主题的人文建构

希拉·柯伦·伯纳德曾经说:“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2]主题是一部纪录片要表达的中心内容与思想内涵,是一种比叙事内容更加直击观众心弦、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表达方式。《人间世 第二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通过分集的小主题和全篇的大主题共同探讨“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关系与意义,将人的主体性放在医患关系、伦理困境、社会问题等医疗故事背景下,引发观众对于“人文关怀”的深层思考。

1.1 大主题——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人间世”三个字来自《庄子·内篇·人间世》,该文主要探讨了人与社会、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而这也正是《人间世》想要表达的中心主题。制片人周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终并不是讲一个医疗故事,而是通过医疗故事来讲述人与人、人与社会该如何相处,人与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该如何相处。”[3]第二季片头部分以动画的形式阐述了全片中心主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心电图将每个人都连接起来,搭建起生命的网格,一些人正遭受病痛、生死的考验,一些人治愈自己也救助了别人。巨大的城市中,每个人既是人间场域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情感、理想、现实都被一个巨大的呼吸机所笼盖,生老病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人间世 第二季》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探讨“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关系,感悟生命的珍贵,彰显生命的价值与力量,引发对于“人”的关注,加强受众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认知。现代医学伦理充满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社会的观照,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伦理与道德修养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在《儿科医生》中,张医生在儿科工作了10年,但现在他面对自己熟悉的工作却产生了一丝茫然,后来他转去了私立医院。纪录片没有对张医生的职业选择进行评判,而是通过旁观者的视角透露出医务工作者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思考。纪录片用真情实感去打动观众,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医生职业的认识、信任与理解。此外,第二季的叙事主题更加凸显人间的美好品质与情感,同时将一种理性、豁达的生死观念传递给受众。《内篇·大宗师》记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之事,如自然规律一样无法改变,很多疾病在医学上仍然是未解之谜,现代医学还在不断发展与前进中。媒体工作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渗透在镜头和故事之中,减轻了观众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其能够以理性的生死观念面对人间场域。

1.2 小主题——社会问题的哲理思考

《人间世 第二季》中《烟花》《命运交响曲》《笼中鸟》等10个小主题均体现了纪录片整体的内容与中心思想。不同子主题赋予纪录片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再现医学伦理、社会保障体系、女性生育观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体系改革不断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攻克。《呼吸》这一集中,许多尘肺病患者是临时工,他们无法确定劳动关系,因而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职业病的鉴定牵涉众多部门,手续繁杂,过程烦琐,各地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职业病鉴定标准。这就导致尘肺病患者的病情鉴定与就医变得异常复杂。近些年,随着各大媒体与公众人物的发声,尘肺病群体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人间世 第二季》及时地捕捉到尘肺病人的生存现状和职业病鉴定困难的问题,让社会上更多人能够关注尘肺病以及尘肺病患者,并改善相应的医疗现状。

在《命运交响曲》一集中,纪录片以医院为故事发展的原点,通过沉浸式报道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医患生态环境,探讨人间万象、处世之道。制作者见证了100例真实的医患关系案例,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感慨颇深。纪录片将原生态的就医场景如实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引导媒体、受众深思如何面对当前医生、病患之间的关系,怎样减少医疗纠纷,医生如何在受挫时依旧坚持自己的道路等现实问题。大众应该认识到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再先进的医疗技术,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其表现出来的治疗结果也不尽相同,大众应该着重关注人的品质与专业能力,给予医生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2 叙事结构的人本传达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这样定义叙事结构:叙述者将一个或几个按照线性发生的故事,以自然的顺序排列起来,在保持故事时间上线性发展的同时,达到某种美学目的,创造了多种可能性。叙事结构对影视作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不同镜头、场景、段落等元素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编排和组合,结构是故事的框架和基础。《人间世 第二季》的叙事结构坚持了纪录片的美学原则,最小限度地介入素材,诠释事件,通过平行结构和渐进结构对人物和情景进行挖掘,回归医学人文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医疗纪录片的终极关怀和人文反思,展现影视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发人深省。

2.1 渐进结构——生命个体的现实观照

“渐进结构思维是指各个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4]《人间世 第二季》通过运用逻辑渐进结构与时间渐进结构,传递思想,探索意义,以影像语言表达对生命的认识。

首先,在逻辑渐进结构上,纪录片对疾病原因的追根溯源和对社会现象的本质挖掘,推动故事发展,以引导观众反思纪录片的意义,进而达到社会价值的共识性认同。廖连和早些年为了谋生下矿,20年间尘肺病一直折磨着他。尘肺病患者大都需要肺移植,而现实是一个器官的供应却要面对平均30个人的需求,即使肺源出现,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让人望而却步。纪录片首先呈现了尘肺病患者的诊疗现状,然后针对疾病原因进行陈述。尘肺病患者多从事接尘工作,长期吸入无机矿物质粉尘,如钨合金粉尘、金矿粉尘等。尘肺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职业病的鉴定。戴向群认定职业病花了3年,而还有很多患者没有办法得到鉴定,无法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目前,国家与地方正逐年增加对尘肺病患者救治的力度,社会各界也在关注尘肺病患者。纪录片中的陈静瑜既是医生,也是人大代表,几年来他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呼吁放开尘肺病的诊断限制,希望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救助。纪录片的结尾,政府为有后顾之忧的尘肺病患者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帮助尘肺病患者早日获得健康。众多医生和媒体人也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尘肺病患者的治愈做着不懈的努力。《呼吸》一集采用了“现状—原因—问题—解决”的递进结构,以更好地发挥媒介的功能与作用,使复杂的素材清晰而有条理,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本质内涵,不断地深化叙事主题,进一步引发受众对于尘肺病患者的关注,以期有更多尘肺病患者能够摆脱病痛。

其次,纪录片通过时间上的递进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抗癌之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闫宏微的故事。闫宏微是一名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她几乎尝试过国内所有的治疗方式,却不起任何作用。但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闫宏微都想去试试,她决定去美国治疗。治疗还没有开始,却已经花费了高额的检查费用。经过漫长的等待,闫宏微的检查结果终于出来了,可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纪录片结尾,闫宏微的抗癌之路还在继续。纪录片遵循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最大限度再现了闫宏微的抗癌之路。随着闫宏微个人故事的结束,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了其对抗癌症的意志,这不单单是她个人命运的呈现,更是人类与癌症奋力抗争的真实写照。对于癌症我们还有许多未知,更好地认识癌症、面对疾病是纪录片要表达的重要目标。

2.2 平行结构——生命群体的意义诠释

“平列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的各个结构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4]这种结构中的各个板块各自独立,板块之间也可以相互交织,以横向或纵向的方式来展现叙事主题。

首先,《人间世 第二季》总体结构上采用了平行思维,它分为10个板块。其中,《烟花》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儿童与骨癌疾病生死斗争的故事;《生日》中母亲以性命为赌注迎接新生命的降临;《儿科医生》记录了儿科医生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往事只能回味》深入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记忆深处……集与集之间看似无序、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呼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主题,将“人”的生存境遇内化为“人”的价值。

其次,分集也存在平行结构的思维模式。在《生日》一集中,制作者将饶美玲、杨彩丽、吴莹等不同产妇的故事以板块结构串联起来,共同探讨女性生育权问题。纪录片中,产妇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相关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的身体条件都极不适宜生育,但或是为了家庭,或是出于对丈夫的爱意,为了生育一个孩子,她们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中国,传统观念、社会压力、婚姻关系等因素的助推,不同程度上导致女性生育权异化。38岁的高龄产妇林琴已经有了两个女儿,但是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她迫切地想要生一个儿子,便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坚持生产。吴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医生与家人竭力反对其生产,吴莹却还是坚持赌上自己的性命,最后孩子健康出生,吴莹却离开人世。《人间世 第二季》在呈现生育现场的同时,剖析女性群体的生育压力,直击女性面临的社会困境,以真实场景、细致入微的个体故事直面女性生育伦理观,呼唤女性主体意识,增强公众认知,引发公众思考。在《笼中鸟》一集中,制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数个精神病患者的生存现状。纪录片中,许多患者的面容和姓名都被打上马赛克,保留下来的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和铁窗之内的诊疗日常。这种做法的背后是媒体人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心,保护患者身份信息、尊重个体尊严的真实体现。纪录片展示患者的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旨在唤起受众对“人”的关注。

3 叙事视角的人文思考

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三种聚焦方式: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基于文学叙事视角的研究,影视作品的叙事视角结合了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多元叙事视角不再表现为单一叙事视角,而是将内聚焦、外聚焦与零聚焦以多种方式组合表现叙事对象,多重声音最大限度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调动了观众参与文本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 外聚焦+零聚焦:医疗现状再认识

零聚焦也被称为全知视角或上帝视角,叙事者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无所不知,而且叙事者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操纵要表达的内容。外聚焦叙述与零聚焦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处于事件的观察者位置。但不同之处在于,外聚焦的叙事者并不干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代入情感与价值。用外聚焦讲述故事,主人公知道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叙述者,镜头表现的只是一个客观注视者的角色。《人间世 第二季》中零聚焦视角与外聚焦视角的交替使用,直观反映了医学现状,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平民化的视角使观众对医学现状有了新的认识。

《人间世 第二季》作为一部医疗类纪录片,其中不可避免涉及众多医学名词,外聚焦声画能够客观、生动地阐释一些专有的医学名词,使受众对当时的医疗情况有更加清晰的理解。与外聚焦视角相比,零聚焦视角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其经常被运用在《人间世 第二季》医学现状、病情概括、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历史性、全方位、因果式的声画解读之中。

在《生日》一集中,林琴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产妇,她在生产之前,婴儿的胎盘就没有发育好,生产过程承担的风险极高。而手术过程和预期的一样严峻,摄影机无法呈现孕妇的胎盘情况,因此纪录片通过动画形式的零聚焦画面加上外聚焦的同期声呈现当时的情况,解决了画面信息不足的问题,对惊心动魄的过程进行现场化叙述,让观众对手术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呼吸》一集中,纪录片通过听觉零聚焦的方式呈现了大量数据,包括每年等待肺移植人数、一年的肺移植手术数量、国家推行的与尘肺病患者相关的政策进展等,同时运用视觉外聚焦展现陈静瑜医生与众多人大代表对尘肺病群体的关注和相关提案。纪录片还通过“零聚焦+外聚焦”的组合方式对医疗现状进行深度挖掘,在引导正向舆论的基础上,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平民化视角激起尘肺病患者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同时引起了观众对医疗体系和医学现状的思索。《抗癌之路》的视角运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零聚焦与外聚焦交替使用的方式,增强了观众对于癌症患者生存状况的认知,以细节树立起一位和癌症顽强抗争的人民女教师形象。纪录片致力于用闫宏微的抗癌历程进一步体现生命的真谛,同时又从不同方面理性地描述了癌症相关领域的医疗现状。尽管医学发展有了较为突出的进展,医疗体系也日益健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对许多疾病还存在未知领域,对于癌症的治疗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3.2 内聚焦+零聚焦:社会关系的再认识

内视角的叙述者就是事件的主人公,或者以他人的视角去讲述主人公的故事。零聚焦表现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形象。《人间世 第二季》以“内聚焦+零聚焦”的方式讲述医疗故事与情感故事,塑造了医生、病患和家属的形象,通过沉浸式的故事报道方式,将人际关系渗透在主流话语之中,从而完成社会关系的再认识。

在《命运交响曲》一集中,患者两次手术,后因治疗无效而死亡。在接待室里,医生耐心地和家属进行沟通,希望得到家属的理解。纪录片中,医生直言:“医生做到这个程度,我已经做到白发苍苍了,我越来越感觉到,医学在病魔面前,真的有时候显得很苍白。”对于医生而言,救治病人是天职,是责任,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众多突发情况和尚且未知的医学领域。《命运交响曲》从医生的内视角出发,讲述医生的无奈和心酸,以真实的事例讲述医生面对手术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与思想负担。在经历长期的心理斗争后,这名医生又一次拿起了手术刀,并最终成功救治了患者。医生的职业素养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存在的重视和对健康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同等重要。故事的结尾媒体也发出了自己的心声:“理解,太难了,但最终,家属和医生达成了和解,一起医疗纠纷避免了。”创作者也正是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希望为大众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医患氛围,增进医患信任,促进医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感知生命、敬畏生命,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医患问题。

《笼中鸟》一集并没有解说词,而是通过大量的听觉内聚焦,以数个精神病患者的自我讲述来展现其生存现状与情感意志。画面中,画册里的一只鸟被牢笼禁锢,“这个是我,是一只青鸟,我是一只有梦想的鸟,然后我的爸爸妈妈把我用爱的牢笼给我关在这,我想回学校去,我想做我的事情去,但是不行”。导演有意识地运用“听觉内聚焦+视觉零聚焦”的叙事视角,将画面中不涉及的内心活动以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改变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大众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一特殊群体,随着纪录片的深入,受众会发现疾病远不如偏见和歧视来得可怕。现代医疗体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之上的,会给予患者包容和理解,努力消除病人与社会间的屏障,消除偏见,帮助患者更好地战胜疾病,回归社会。

3.3 内聚焦+外聚焦:生命态度的再认识

内聚焦的叙述者是故事的经历者或旁观者。与外聚焦和零聚焦相比,内聚焦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其叙述视角更容易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仅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但是因为这种叙述方式的原则极其严格地要求绝不从外部描写甚至提到焦点人物,叙述者也不得客观地分析他的思想或感受[5]。“人”作为叙事的主体,是事件的中心,《人间世 第二季》在叙事时将镜头对准了患者、家属和医生,在人文理念的前提下,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索。

“内聚焦+外聚焦”的结合将主观情感的表达与客观信息进行结合,较为立体地呈现医疗故事,有效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客观性,让人们对生命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思索。《烟花》一集中的杜可萌是一名骨癌患者,也是影片的叙述人。纪录片中,杜可萌用亲切的四川话讲述骨癌患者的医疗情况。开篇解说词:“医生不会告诉他盐水的成分,它们可以叫顺铂,还可以叫合乐生、盐酸阿霉素、泽菲、立幸,这些都是高浓度的化疗药水,它会让你吃不下饭,恶心、呕吐、开始掉头发”“病房里的故事不像童话,有的结局很悲伤,鹏飞哥哥走的时候,我都没来得及说一声再见,当然,有的故事结局很美好,但更多人的故事还没有结局,包括我自己”。一方面,影片通过患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以孩子的认知表现其价值观念,属于内聚焦叙事,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产生共情。另一方面,导演将自己隐藏在摄影机后面,通过大量的外聚焦画面呈现孩子们日常检查、手术过程、生活场景等内容,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医疗环境和医疗状况,最终通过讲述众多患者未知的结局,在孩子们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挖掘深刻的哲理意蕴。影片以不同视角呈现生命的力量,探求生命的意义,用人文精神照亮迷失在疾病痛苦中的孩子。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折磨与痛苦,却依旧抱有对未来美好与希望的憧憬,使无数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直面苦难的勇气,孩子们用自己的乐观与行动鼓舞观众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抗癌之路》通过内聚焦声音和外聚焦画面展现了隐藏在摄影机后的创作者的价值理念。纪录片中丁亚平、吴晓燕和不知名的“这位阿姨”都是乳腺癌患者,她们在面对镜头时并没有抱怨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是讲述如何通过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癌症。采访中,患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家在我们小县城你不戴假发,你光着个头上街,回头率还是挺高的;有的病人也会考虑,我现在已经生病了,生命不长了,我不做衣服了,不要打扮了,不要好看了,我不是这样想的,我照样是积极地面对,不让人家看出来我是生病的人。”患者的内视角将观众置于患者个人的历史长河中,阐释主体意图,重塑了观众对于生命的认知,相较于机械说理,以情感人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影片中没有过多描述癌症患者遭受病痛折磨的痛苦,更多是表现癌症患者直面疾病与死亡、战胜疾病的决心,给予大众热爱生活的力量,引导人们珍惜健康,热爱生命。

4 结语

《人间世 第二季》以真实还原医疗现状为出发点,塑造了中国医生形象,展现了生命的可贵。相对于第一季,第二季不再停留于故事本身,而是更加关注“人”,以人文关怀探讨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社会问题和精神意志。《人间世 第二季》的叙事主题致力于缓和医患关系,呈现医生工作的真实面貌,探寻道德伦理的本质,追寻道德伦理与医学伦理的真谛,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间场域中获得生命、信任、理解和价值。不同的叙事结构、多元叙事视角为受众展现人生百态,以一种理性的生死观应对疾病和苦难。纪录片虽然在故事表达上仍有一些局限性,但一直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致力于讲好中国医疗故事,积极承担起媒体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尘肺病人间纪录片
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
春暖人间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人间第一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34家煤矿尘肺病发生状况及影响分析
尘肺病防治工作座谈会召开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