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2022-11-21 16:41李圆环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广播电视广播

李圆环

(作者单位:漳浦县融媒体中心)

1 新媒体的特征和发展概述

1.1 新媒体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新媒体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媒体形式,具备现代化发展特征,主要利用数字技术,是在计算机和无线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媒体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信息服务,所以很受大众欢迎。相比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涉及的层面更为宽广,包括技术、渠道、终端和服务,它的发展特点多样,主要包括受众选择多样、媒体个性突出、表现形式新颖、新闻发布实时[1]。

1.2 新媒体发展概述

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便捷性、海量性等特征,人们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往往首先选择新媒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便利优势给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地方台的电视新闻栏目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明显下降。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地方广播电视台要紧抓机遇,敢于创新,改进新闻采编、报道方法,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既注重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率,也重视自身新媒体产品的阅读量,实现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共赢、持续健康发展。

2 新媒体语境下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2.1 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优势

地方广播电视台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喉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传声筒”,起着上传下达的媒介作用。相比新媒体,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具备更高的可信度,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重要、显著。广播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元素,能够带动受众进行感知,调动受众情绪,引发受众共鸣,因此在广大受众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由此可见,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仍然具有网络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另外,作为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能够有力有效地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新闻报道更加追求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能够有效地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画面直观、现场感强,节目主持人或记者可以通过出镜的方式进行报道,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实现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产生共鸣。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能够给受众提供更有深度的内容,引领受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广大受众的认知水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作为传统新闻媒体的地方广播电视台受到了冲击,新闻报道的收视率和覆盖率也在不断下降,受众流失现象严重。

2.2 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需要报道的时政新闻数量占整期新闻节目的比重较大,地方台也把时政新闻作为一项重要的采访任务来抓。而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不够贴近受众,无法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因此这类报道很难有“观众缘”。且时政新闻占比过大,也直接导致其他主题的新闻报道,尤其是观众感兴趣的民生类新闻报道比重偏小。此外,不少地方台的新闻报道存在内容不深刻、形式单调等问题。报道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受众的需求,受众想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认真的思考,缺少全面的分析,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节目的编排也不够合理,不少新闻报道仍然沿用画面加配音加同期声的传统形式,没有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采访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整理与剪辑。视频制作模式老套、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新闻节目视听效果平平,缺乏突破与创新,难以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3 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吸引力的方法

3.1 突破陈旧思维模式

作为主流媒体,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承载着宣传党和政府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责任使命。而地方台一些时政新闻惯用“八股”手法,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还有一些主题宣传在采写和制作中没有寻求突破和创新,一味固守模式化的新闻结构,内容缺乏温度,报道被固有的框框束缚住,偏重宣传价值,轻视新闻价值,很难激起观众的观看热情。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的新闻报道思维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受众需要,所以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必须进行思维的创新和整合。

创新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首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注重宣传价值的同时重视新闻价值,用新闻人的眼光发掘新闻报道的亮点,关注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内容,努力做到让有意义的新闻有意思,让有意思的新闻有意义。重要信息的传递和发布过程中,要让受众对“有意义”的事情更易于接受,即所谓的喜闻乐见,从而通过“有意思”实现重要信息的高效传播,实现媒体传播力的提升[2]。而对于社会民生类等新闻报道,如果采写过程中缺乏突破和创新意识,就容易在制作播出时出现流于表面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有较强的新闻观察力和敏感性,能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选择合适的新闻体裁做好新闻报道。此外,新闻记者要能够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辨识和分析,要善于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恰当的概括评论,对受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是统一的,即一篇报道的内容,既是观众想知道的,又是宣传者所想宣传的[3]。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遵循新闻规律做新闻,对新闻背后的规律、问题进行梳理,并采用合理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这也是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质量需要做好的第一步。

3.2 注重语言表达

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报道的吸引力。语言是新闻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地方台的新闻报道中,语言运用要注意分寸,要掌握方法,也要恰到好处。同时,要在保证新闻语言真实、严谨的基础上,注意表达的技巧,拉近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镜头语言,二者都十分关键。其一,文字语言要贴切。新闻语言运用要特别注意真实、客观,要选择最贴切、最合适的词句进行描述,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合理运用,剔除多余的词语,防止出现病句,使语言表达更加流畅、更加优美,让受众能够准确、顺畅地接收到新闻所要传递的信息。此外,新闻语言更要“接地气”,力求“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在稿件的写作过程中站在受众的角度,认真考虑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运用和遣词造句,要拒绝生搬硬套,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多向人民群众学习,使用贴近广大群众接受心理的语言,做到表露的情感与广大群众接近,遣词造句与广大群众亲近,如实陈述、朴实无华、不故意造作[4]。通过“接地气”的语言,塑造出生动活泼的新闻文风,让报道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并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因此,地方台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生活习惯、日常用语,以及群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等,进一步当好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传声筒。其二,镜头语言要准确。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镜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镜头是最直观的表达,具有独特而强大的魅力,通过镜头可以直接、有效地把新闻事件内容呈现给受众,这是文字无法比拟的。把镜头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可以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技术优势,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而采编制作一篇好的电视新闻报道,需要从采访现场开始,编导要随时和摄像记者做好沟通,拍摄所需的新闻画面。值得注意的是,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是一项富有技术特征的工作,摄像记者不仅需要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顺序组织和编排新闻画面,也要按照新闻的主旨和意图进行有意识的拍摄,尽量追求接近“拍摄即编辑”的境界[5]。另外,要恰当运用现场同期声,如人物的谈话、人物活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等,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提高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3 捕捉细节亮点

细节亮点能够打动受众,为新闻报道添彩。新闻的细节,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能够体现出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何发生等六个要素的语言符号或者是非语言符号的语言。细节不仅包括具有视觉效果的图像,同时还包括新闻现场的语言、声音和字幕等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要素[6]。细节决定成败。在一定程度上,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处世原则。新闻报道如果缺乏细节,就会显得枯燥、呆板;如果缺乏细节,就会缺少高潮、缺少起伏,显得平淡无味、笼统无趣;如果缺乏细节,也会缺少生动的表现力和强大的说服力,难以引发受众的共情。因此,要善于捕捉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中的细节、亮点,用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为新闻报道增添一抹亮色。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优势,采访、拍摄、写作和制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的挖掘,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具体来说,要抓好新闻事件背景这个细节,突出新闻性,增强新闻报道的厚重感;要抓住新闻人物性格特征这个细节,突出现场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要抓住文章组织结构这个细节,突出技术性,增强新闻报道的条理性;要抓住新闻事件发生时稍纵即逝的“亮点”这个细节,突出观点性,增强新闻报道的灵气[7]。与此同时,细节描写要力求真实、生动,并贴合报道主题思想的表达。其次,在新闻现场采访拍摄时,记者要随时注意观察,应根据现场的时间、光影、人物状态、事物现象、事件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采取抓拍、隐拍、等拍等多种方式,把新闻现场中至关重要的人、事、物及时地拍摄下来,把转瞬即逝、生动形象的现场影像定格在画面中,以充分凸显新闻报道的主题和主体信息。例如,在采访拍摄人物新闻画面时,可以抓拍采访对象的神情、动作以及与人交流互动时的反应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在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报道时,可以拍摄同一个地点整治前后的画面对比反映整治效果;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报道时,可以通过施工人员脸上的汗水、湿透的衣裳等来彰显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这些细节画面能够满足观众在视觉方面对于真实、形象、生动的追求,从而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再次,在新闻稿件写作时,文字记者既要把握好宏观的描述,也要注意细节的描写。要根据采访的内容和拍摄的画面进行写作,做到声画同步,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刻画、描述细节,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进一步凸显主题,更好地传递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此外,新闻报道的采写要广泛搜集新闻事件的背景信息,从这些背景信息中仔细观察、捕捉细节、发现亮点,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可看性,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在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要强化对新闻事件的统筹分析,提高对细节的运用和处置能力,用心处理好画面、同期声、解说词等细节,注重人物动作、神态、物体状态和环境背景等方面的细节把握,从细处着眼、用匠心雕琢,通过细节的展示来揭示主题、深化内涵,从而有效地提高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4 结语

为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新闻工作者要突破陈旧思维,赋予新闻报道时代感;注重语言表达,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捕捉细节亮点,提高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只有不断改进、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才能在融媒体时代更好地促进媒体有效融合、健康发展,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广播电视广播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