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浩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经验

2022-11-21 17:21詹瑷榕张永鑫指导章浩军
福建中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胃脘乌梅气机

詹瑷榕,张永鑫 指导:章浩军

(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22;2.龙岩市中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导师章浩军教授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重点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医四十载,精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古籍,对六经辨治内伤杂病颇有心得。其认为六经辨证不仅为伤寒所设,也可成为诊治百病之辨证纲领,故凡病离不开六经[1]。章浩军教授认为,厥阴作为三阴之末,阴气消,合于阳,为阴之“阖”,乃阴气终止、阳气始发之位,在六经辨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有幸跟随章浩军教授学习,整理其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诸病之厥阴证,心得如下。

1 脾胃病厥阴证病因病机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从足厥阴肝经分布可知其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章浩军教授从厥阴经气分析,认为厥阴经是疾病传变的最后一条经脉。《素问·至真要论》云:“两阴交尽也。”说明厥阴为太阴、少阴之气交尽,阴气终止、阳气始发之位,而与厥阴经互为表里的少阳经为三阳经之阳枢,阳尽厥阴启,阴尽少阳启,两经共使三阴三阳经气在人体中周流不息。若厥阴为病,厥阴相火被遏,厥阴肝气郁极乃发,气机逆乱,可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阴阳相争,导致寒热胜复,阴胜则寒,阳胜则热,出现寒热错杂证。《伤寒论》第337条提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指出脏腑、气血、表里、上下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去正常功能而出现厥阴病提纲证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所描述的寒热虚实夹杂的复杂表现[2]。史锁芳[3]也认为:厥阴乃阴尽阳生之时,如果阴尽阳生不能正常转化,则会产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问题,进而导致“厥阴之为病”。

章浩军教授认为:一方面,厥阴肝木喜条达,主疏泄,木气的升发有助于太阴阳明脾胃气机正常升降运转;另一方面,太阴脾土主升,阳明胃土主降,脾胃纳运水谷精微,化生营血,滋养厥阴肝血,使肝阳毋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故厥阴与脾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

1.1 胃痞之厥阴证 胃痞病又称“痞满”“心下痞”。《伤寒论》第149条:“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明确了痞满的概念,故胃痞是以患者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塞不通、胀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由上述可知,胃痞病之厥阴证的辨证特点为胃脘部胀闷不适,口干口苦,喜温喜按,大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薄黄,舌下络脉迂曲,脉细。章浩军教授认为:胃脘部胀闷不适乃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使胃气上逆、郁滞心下所致。

1.2 胃脘痛之厥阴证 胃脘痛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当时尚有“当心而痛”“心痛”等病名,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脘痛与厥阴木气偏胜,厥阴、阳明气机失调有关。胃脘痛之厥阴证的辨证特点为胃脘部疼痛不适,伴嗳气,烧心感,纳少,大便稍溏,舌淡暗,苔薄黄,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章浩军教授认为:此乃厥阴肝经夹胃上贯膈,相火循经上炎,阳明太阴气机不利,而引起胃脘部疼痛不适,可伴有烧心感。

1.3 泄泻之厥阴证 泄泻病是中医临床十分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为排便频次增加,大便稀溏,完谷不化,甚则呈如水样便。在《伤寒论》中泄泻属于下利的范畴,在伤寒六经传变的各个阶段均有出现。泄泻之厥阴证的辨证特点为大便稀溏或黏腻不爽,次数增多,伴口渴,心烦,四肢欠温,纳少,腹中隐痛,舌暗,苔薄黄,脉细数。章浩军教授认为:此为厥阴肝血不足无以制阳,肝火妄动,热扰胸膈;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致太阴脾土失于温煦,阴寒内生,升降失司。肝热见于上,脾寒并于下,脾阳不升,变为浊阴而泄泻不止,故而泄泻之厥阴证多成上热下寒证。

2 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

清代医家柯韵伯曾言:“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乌梅丸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言:“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丸由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组成,古方为治蛔厥,将本方制成丸剂,冀其缓攻蛔厥。清代医家汪昂所著《汤头歌诀》及现代中医学教材《方剂学》都将其列为“杀虫剂”“驱虫剂”的首方。而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蒲辅周先生也强调:“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4]

章浩军教授认为:只要抓住厥阴病的辨证特点,脾胃诸病皆可遣用乌梅丸。今人少见蛔厥,而多见厥阴病之征,故取乌梅丸清上温下、攻补兼施之功,为求力专效速,将其改为汤剂,组成如下:乌梅20 g,细辛6 g,炙甘草10 g,淡附片10 g,黄柏10 g,黄连3 g,桂枝10 g,蜀椒10 g,干姜10 g,人参10 g,当归10 g。《本草经疏》云:“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方中乌梅味酸,柔肝敛肝,使肝阳毋亢;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可清上焦之火;蜀椒、干姜性热,可温补太阴脾寒;桂枝、细辛、附子温通少阴肾水,使肾水蒸腾气化,滋润脾胃;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酸苦甘辛兼备,寒温并用,清上温下,使阴阳得和,气机得利,故用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证。

病例介绍

张某,男,49岁,于2020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上腹胀满,餐后加重3个月。发病以来,患者上腹胀满,餐后加重,口干口苦,性情急躁,四肢欠温,大便黏腻不爽,日解1~2次,无嗳气、反酸、烧心感。1个月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舌暗红,苔薄黄,脉弦。诊断:胃痞病,厥阴证。处方:乌梅丸合小柴胡汤。方药:乌梅20 g,黄连3 g,黄柏10 g,干姜10 g,淡附片10 g,人参10 g,蜀椒10 g,桂枝10 g,细辛6 g,当归10 g,北柴胡10 g,姜半夏10 g,生姜10 g,大枣10 g,炙甘草10 g。7剂,日1剂,颗粒剂冲服,分早晚温服。

2020年10月22日二诊:上腹胀满好转,大便由黏腻转为先干后溏,四肢转温,矢气增多,腹部有热感,守上方加厚朴10 g,陈皮10 g。7剂,日1剂,颗粒剂冲服,分早晚温服。

2020年10月29日三诊:诉上腹胀满明显好转,大便成形、质软,守上方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以“上腹胀满,餐后加重3月”为主诉前来就诊,属中医“胃痞病”范畴。厥阴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肝郁则相火不得疏泄,郁热于里,使性情急躁,而性情急躁则相火愈旺,故见上腹部胀满、口干口苦;厥阴木气郁而不达,阳气不得布散各脏腑及四肢,使太阴脾土虚寒,则见大便黏腻不爽。清代医家林珮琴《类证治裁》谓:“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故以乌梅丸清上温下,小柴胡汤疏利少阳气机,使阳气布达于脏腑、四肢。两方相合,共奏疏肝火、畅气机、补虚脏之功,使胃痞厥阴证得愈。

3 结 语

章浩军教授对于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总结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则厥阴肝木失于疏泄,郁而化火,相火上炎,表现为上热;肝木火郁不达脾土,致太阴脾土虚寒,从而表现为上热下寒。医家刘有余曾言:“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皆随证施用。”[5]他认为凡因阴阳气不相顺接者,皆可遣方乌梅丸。《黄帝内经》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临证时不可拘泥于单方单证,而应审证求因,则可效如桴鼓。在诊治泄泻、胃痞、胃脘痛等病时,章浩军教授抓住乌梅丸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攻补兼施的特点,虽然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只要符合厥阴证之病因病机,治疗时皆可取得佳效。

猜你喜欢
胃脘乌梅气机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口干舌燥 吃点乌梅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便携电子打气机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按摩治疗胃脘痛3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