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果腐病综合预防技术措施

2022-11-21 19:02夏剑东
农技服务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茬荚果降雨量

夏剑东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烟台264112)

烟台市牟平区是烟台大花生主产地之一,花生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人们的主要食用油。牟平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 1 万 hm2,平均产量约300 kg/667m2。受多重因素影响,花生重茬面积增加,引起花生果腐病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发生程度逐渐加重,不仅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也影响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考察牟平区花生果腐病发生基本情况,观察其危害症状,查找出果腐病的发病病原和发病条件,提出轮作换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水分调控、使用安全高效农药等综合性技术措施进行预防,旨在为降低果腐病的危害程度,提高花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1 牟平区花生果腐病发生基本情况

牟平区2010年前果腐病零星发生,对花生产量影响较轻。因花生果腐病具有分布范围广、危害重、难防治等特点,对花生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目前已经成为牟平区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2021年9月花生收获时有8%的花生地块发生果腐病,大部分地块减产3%~10%,个别严重地块减产46%,已经威胁到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安全。

2017—2020年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在牟平区孙家庄村合作社进行破坏性试验,在面积3 333.33 m2的同一地块连续4年种植春花生,除每年更换品种和正常的田间管理外,没有采取任何针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措施,每年收获时考察花生果腐病的病果率,2017年病果率仅3%,2018年为12%,2019年为17%,2020年为55%。该地块连续4年重茬的产量比相邻正常进行小麦/玉米-花生2年3作的地块2018年减产16%;2019年特别干旱果腐病蔓延程度较轻,减产24%;2020年花针期至荚果成熟期降雨量多,果腐病危害重,减产61%;第4年收获花生后,因花生减产严重,再重茬已失去意义,改种小麦/玉米1年2作,计划连续3年不再种植春花生,避免花生果腐病的继续危害。

2 花生果腐病的发病症状

花生果腐病发病早,受害重的植株茎叶表现浓绿,叶部病害轻,至收获期中上部无明显落叶症状,出现“老来青”现象。相邻正常轮作的地块,除花生各分支顶部2~4 片叶无脱落外,其他叶片基本脱落。说明花生感染果腐病后直至腐烂,荚果不能进行正常生殖生长,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各种营养元素向荚果运输受阻,转而供给地上植株的茎叶无限营养生长,引起“老来青”现象。

花生结荚期开始出现少数病株,到饱果成熟期病情达最重。收获时病株根系基本正常,早中期荚果几乎全部腐烂,个别后期入土的果针结荚正常,但生长期过短没有经济价值。花生果腐病发病初期,荚果果皮上出现深褐色的小块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荚果,内种皮发黄,籽粒发育不良,较正常籽粒小。多数荚果果嘴端先被侵染,轻者造成整个荚果或半截荚果变黑,严重的整个荚果均为深黑色,果皮和果仁腐烂。

3 花生果腐病的病原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2009年王传堂等[1]对山东莱西和河北行唐两地的花生果腐病相关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镰刀菌极有可能是两个地区花生果腐病的主要病原;2010年李术臣等[2]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等地的花生果腐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基本明确了花生果腐病主要是由茄镰刀菌和群结腐霉菌复合侵染引起,是河北省花生果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张成玲等[3]从山东省泰安花生田采集到的花生果腐病主要由茄病镰刀菌引起;2016年邢晓丽等[4]根据病株分离培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确定河南省中牟县花生果腐病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其次是腐霉菌。因此及时预防镰刀菌和腐霉菌的侵染是防治发生果腐病的关键。

刘晓光等[5]研究认为,花生荚果被果腐病病菌侵入后,发病轻重受温度、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随日平均温度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而快速加重;果腐病发病率还与土壤黏质程度、重茬年限长短、施肥量有关;不同花生品种类型对果腐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4 花生果腐病的预防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花生品种类型对果腐病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牟平区推广的花生品种有花育20、花育23、青花6 号等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抗病性较强。曾发生花生果腐病的地块,以种植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为宜。花生种子要采用异地换种和本区域内岭地换平原、粘土换沙土的方式有效提高花生抗逆性,降低果腐病的发生程度;一般在播种前10 d 内剥壳,剥壳前应在泥地上连续2~3 个晴天中午晒种,剥壳后剔除秕、病、虫、霉变和发芽粒,以提高种子质量。剥壳越晚,种子活力越强、出苗越健壮,以增强抗果腐病和其他病害的能力。

4.2 轮作换茬

牟平区每年花生重茬地块大约占10%,重茬较长的达6年,重茬是造成花生果腐病加重的原因之一。石程仁等[6]研究证实,花生重茬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土壤及根际真菌的数量随花生重茬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减少,致使土壤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真菌性病原菌,如镰刀菌、腐霉菌的丰度和多样性增加,有益微生物则呈减少趋势,这种现象为花生果腐病和其他病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条件。重茬年数越多,土壤中积累的病菌越多,花生受到的危害越重。

花生轮作换茬是提高产量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措施,能减少花生果腐病和其他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换茬有利于田间养分平衡保证花生正常生长。牟平区轮作换茬的主要方式有中高产地块小麦/玉米-花生2年3 作,丘陵薄地低产地块玉米(地瓜)-花生1年1 作。花生不适宜与各种豆科作物、蔬菜等茬口,避免重茬。

4.3 加强水分调控

刘晓光等[5]研究表明,日平均温度25~30℃是果腐病病原菌感染荚果最适温度范围,在此范围果腐病发病率与降雨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根据牟平区气象局提供数据,牟平区7—8月盛夏季节温度最高,常年日平均最低温度24.1℃,日平均最高温度26.2℃;降雨量最多,常年平均降雨量321.3 mm,占全年降雨量的48.5%,雨热同季。7—8月是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温度条件是花生所处生长期果腐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且降雨量越大果腐病发生就越重。2021年7—8月降雨量344.1 mm,降雨较多,该年果腐病发生较重。因此进入7—8月雨季后,遇涝要及时趟沟排除田间渍水,降低土壤湿度,预防果腐病的发生蔓延。

牟平区春花生全是覆盖地膜栽培,在干旱条件下,对保持土壤水分十分有利。进入结荚期后,如花生叶片中午前后出现萎蔫,应小水润浇,切忌大水漫灌,提倡喷灌,以地面湿润为止。喷灌时间宜在上午8 时前,下午4时后,避免高温下灌水。在花生膜下铺设软管的滴灌技术对节水非常有利,如运用不当,也会导致花生果腐病的严重发生。2019年7—8月降雨量仅111.5 mm,是常年降雨量的34.7%,大田花生果腐病发生普遍较轻。当年在牟丰种业种植基地考察,分别在7月20日、8月7日、8月26日共进行3次膜下滴灌花生田,每次滴灌2 h,收获时果腐病烂果率达23%。造成果腐病发病重的原因一是覆盖的0.006 mm 地膜后期破损轻,保水提温效果好;二是种植的青花7号普通型花生品种果针入土深度4~7 cm[7],其结果位置靠近地面,受地面高温影响大;三是连续3次滴灌后土壤水分充足,较长时间无法散发,花生荚果部位形成了一个长时间较密闭的高温高湿小气候,适宜果腐病的发生。因此,在花生果腐病发生地块膜下滴灌时间、水量要精准掌握。

4.4 使用安全高效农药

花生果腐病应及早预防。2020年在牟平区从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试验,用迈舒平(25%噻虫·咯·霉灵悬浮种衣剂)50 mL/667m2拌种15 kg,充分晾干后1 d 内机播,并在花生开花盛期的6月中旬、结荚中期的7月中旬、饱果成熟期的8月上旬分别用美甜(200 g/L 氟唑羟·苯甲唑)40 mL/667m2对水40 kg 喷雾,预防花生果腐病效果好于其他农药组合,防效达41.3%,增产花生荚果13.1%,同时兼治苗期蚜虫、花生叶斑病和枯萎病。喷药时注意喷到茎基部利于药剂渗入土壤。

花生的地下害虫如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啃咬荚果,伤口处容易遭受镰刀菌、腐霉菌的侵染,易诱发和加重花生果腐病的发生,因此预防好地下害虫,也是减轻花生果腐病的重要一环。2019年在牟丰种业基地防治花生蛴螬等地下害虫试验,每10 kg花生种仁用亮苗(31%氨基寡糖·噻虫嗪·氟虫腈)25 mL 拌种,防治效果达63.6%,花生增产10.6%,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重茬荚果降雨量
老桃园更新再植不怕重茬病 砧木新品种“中桃抗砧1号”对重茬病有免疫力
苹果重茬栽培现状与解决方法探究
基于EDEM的发散带式花生荚果分级机的仿真与试验
不同浓度多?甲合剂处理对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
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花生荚果烘干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
连作障碍对鄂豇豆5号、鄂豇豆8号特征特性的影响
重茬使甜菜品质下降
豫南山区野生北虫草发生出草规律及采集利用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