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安南河戏的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

2022-11-22 01:11钟华江婕
黄河之声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安文化

钟华 / 江婕

传统戏剧德安南河戏流传于德安县西北一带。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逃避水灾的难民将黄梅采茶戏带到德安并广为传播,后几代德安民间艺人在黄梅采茶调(也称下河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和楚剧、弹腔的精华,同时又融合了本地土语小调,逐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德安民间艺人将其称为南河戏。是中国最早黄梅戏的遗存,至今仍保存了湖北黄梅戏最原始的剧目和表演形态(不用丝弦乐器伴奏,只沿用古老戏曲打击乐及人声帮腔伴奏伴唱);同时又融合了多剧种表演形态,多声腔演唱形式,是一份及其难得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对于认识中国地方戏曲风貌和发生发展的历史衍变有着活性与静态的双重历史、文化价值。它承载了广大民众的生存愿望和现实诉求,经过百年来的传唱已成为德安人民祖祖辈辈相传的文化资产和文化符号,成了德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德安人的历史记忆,集中体现了德安百姓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审美情趣、民风民俗、传统习惯以及道德风尚,为德安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德安南河戏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德安人的一条血脉,值得永远传唱下去。

一、德安南河戏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下由于表演形式的多元化,传统古老的戏曲艺术难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甚至在乡村也遇到瓶颈,这也是传统文化面临的普遍危机。再加之传统剧目的流失和演员的青黄不接,使得德安南河戏面临濒危状态,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一)德安南河戏传承环境的破坏

据县志记载,德安自古就有习歌舞、唱小调、玩龙灯的习俗。此外,德安地处赣北通衢,明清时期南昌、汉口等地时有戏班至此唱戏,而且在清朝中期,德安已有汤大乐组建的西河戏班,德安本土一时戏曲盛行。在这些丰富的艺术土壤上,外来的黄梅采茶调也逐渐被德安艺人所吸收,并以黄梅采茶调为基础,又吸收了汉剧的西皮、二黄和楚剧、弹腔的精华,与德安民间小调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个独具声腔和表演形态特色的戏曲剧种——德安南河戏。而今导致德安南河戏危机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南河戏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德安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和理念都发生变化,传统劳动方式已不复存在,南河戏发源地农民早已进城务工,只剩下少许老人和小孩,南河戏演唱的土壤和环境已遭破坏,古老的南河戏已逐步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以现在德安民众中会唱或喜欢唱南河戏的人越来越少,因而造成了南河戏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

其次,现代文化的推进影响。网络全球化致使各种多媒体形式的出现,多受年轻人追捧,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审美等角度来说,无法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因此传统艺术的南河戏在与现代文娱的博弈中丧失了受众群,加速了它的消亡。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过去德安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民俗事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反映过去历史事项的南河戏失去了演唱氛围和演唱环境,故一些南河戏也就逐渐失传无人再去问津。

(二)德安南河戏传承主体的危机

笔者在对南河戏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南河戏目前的现状令人担忧,传承人已年近古稀,而且没有传艺的场地和环境,完全依靠自身对南河戏的热爱,在户外大树底下,村口等地授艺排练等,传承人是活态载体,其危机即是南河戏传承的危机,因此针对目前南河戏的现状,我们必须总结经验,从理论研究入手,制定好保护实施方案,实行全民联动,保护好南河戏这一方血脉。

二、德安南河戏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路径

基于南河戏口传心授的现状,我们必须突破“静态”的保护模式,而采用多视角、跨学科的“活态”传承,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循环生态的南河戏保护与传承的话语理论体系。为了在实施过程中不流于形式,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建议思考分析了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有效实施保护传承人,延续文化基因

南河戏是一种“活态”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是通过历代德安人的实际演唱来体现,其传承方式自古以来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它主要是靠集体的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的代代传袭。而目前掌握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大都年事已高、如果还不抓紧对他们实施有效的保护,随着他们年老故去,南河戏也必将消亡。实践证明:传承人的‘转危为安’才是对南河戏最好的保护。

(二)调动社会群众力量,达成活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都蕴藏在民间,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文化组织一直置身于南河戏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原本就与南河戏有一种无法割舍的天然联系,他们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更好的保证南河戏的“活态性”和“原生性”,这也是保证南河戏传承中不失原貌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具体的南河戏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我们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对南河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南河戏从来就不是陈旧、过时的代名词,它不是落后的低俗的和土得掉渣的。在南河戏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我们要提升对南河戏的认知,要不断提高广大民众以及民间文化组织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保护和传承南河戏的队伍中来。只有广大民众和民间文化组织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才能够真正保护和传承好南河戏。

其次,要增强对南河戏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参与意识。南河戏原本就是德安百姓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承的,它是德安百姓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标示。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来增强广大民众和民间文化组织对南河戏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以此来不断强化他们对南河戏的保护意识,进而使之踊跃加入保护与传承南河戏的行列中来,成为保护工作的真正主体。

再次,要激发对南河戏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南河戏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文化基因的延续工程,是一场需要世代延绵,坚持不懈的长期文化运动。因此,广大的民众和民间文化组织在具备了对南河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参与意识后,还需要有源自他们内心的自我意愿,保持长期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参与的强烈意愿,这种参与不是来自外界其他方面的推力。

最后,要成立南河戏保护与传承基金会。南河戏保护与传承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除了当地政府正常的对南河戏保护资金的投入外,还应当成立南河戏保护与传承基金会,以补南河戏保护与传承经费的不足。要广开经费筹措渠道,以保证南河戏保护经费的资金来源不断线,同时规范透明使用经费。

(三)非遗戏曲进课堂

南河戏是德安先祖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度凝练与真实写照,现如今作为非遗保护的它,不应该只是沦为地方文化馆的“收藏品”,束之高阁,而应该让其回归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实现从静态到活态的传承,令其重新展现昔日光芒,那么将非遗戏曲带进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就是意义非凡的一步。

南河戏引进课堂,不仅仅是实现音乐本体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达到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操。同时对于人们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文化传承与教育有机链接,是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所以说是一件任重道远又具有深远影响的宏大工程。

南河戏进课堂的具体实施方法:

将南河戏保护传承纳入到规范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来,它将从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探索,这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作科学的精心安排,确保其可操作且具实效性。

首先,精选南河戏曲目,编印本土教材。本土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突出音乐本土化的特征,使本土人文、地理、习俗等在其中得到渗透,真正起到普及式的传承,在音乐教育的同时,达到精神思想的潜移默化,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审美等需求,合理安排好教学设计,使其吸引学生兴趣,自觉学习,乐意学习;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的接受能力,以做到逻辑性上的循序渐进,使之科学化、合理化,凸显音乐教育的规律;最后,在编写中应该将艺术性和思想性进行高度统一,使教材内容、结构丰富分明,形式多样,富有启发和吸引力,使学生从实践到思想上都能得到提升和影响,让本土教材价值名副其实,且具有时代实效,使像南河戏这样的非遗保护对象,在从小的教育中返璞归真,回到群众之中,在社会民众中活态传承,重新扎根,开枝散叶,成为常态化的生活文化。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保障师资水平。笔者田野调查时发现,德安本地甚至九江地区都没有会演唱南河戏的专业音乐老师,这给南河戏进校园产生了很大的困扰,没有专业的会演唱和表演南河戏的老师,校园传承将是一种空谈,由此可见,南河戏进校园的关键一环是保证师资,只有解决好南河戏教学师资,才可能实现对南河戏的校园保护和传承。作为南河戏校园传承的“活文本”——南河戏教唱专业音乐教师,不仅是南河戏的启蒙者,还是重要的传播者,传播着我国众多的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肩挑社会与历史的重大使命和责任。中小学生也将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真正承袭人,同样肩负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起到传承南河戏的根本作用。

再次,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南河戏进课堂还有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那就是学校是否具备南河戏教学环境?学生是否能对其产生浓厚或是热爱的兴趣?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首先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不能一种形式套用到所有学生那里,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审美、认知等都不一样;在教学设计中选用的作品以及体裁也需要有针对性,量体裁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有针对性,并且要丰富化,与时俱进,比如采用创编小型戏曲戏剧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参与度,让其身临其境的感受南河戏那古朴声韵之美,或是采用多媒体3D立体景象,让原始环境重现,学生能置身其中学唱,感受先人当时的演唱情境,增强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本土戏曲,并为其古朴华丽的魅力吸引,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为南河戏教与学的传承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南河戏进课堂也许不是保护与传承的唯一办法,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零距离的接触并感受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家乡的情怀以及自觉保护与传承南河戏的责任和意识,所以说这种保护是最有效地保护,传承也是最鲜活的传承。

(四)培养高等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历来都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基地。中国现代第一个民间文学研究团体“歌谣研究会”就是先成立于北京大学,还有现代民俗学以及民间文艺的收集、挖掘和整理、研究等都是发轫于高校。由于高等院校已经具备了体系化的教育内容、集约化的教育方式以及规范化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等院校完全可以很好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乏人的问题。

在具体培养南河戏的专门人才时,地方高等院校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构建。那么地方高等院校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时,要发挥自身原有优势,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知识,充分利用德安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南河戏主题文化教育体系,也依此来加强非遗学科体系构建。具体做法有,带领学生深入南河戏发源地,进行田野采风,记录下当地的风土人情,采访当地民间艺人,整理口述乐谱以及口述史料,并通过撰写研究论文等形式,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不同角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理论学习和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不断增强其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南河戏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并使南河戏得以形成固化的知识体系,以推动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和学科优势培育。

其次,要加强南河戏相关课程建设。完善南河戏相关课程体系,是地方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南河戏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非遗、民族民间音乐、民俗学以及南河戏发展史、南河戏音乐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要厘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并在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期安排、实习见习等方面体现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成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南河戏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南河戏保护与传承的专门人才服务。

再次,要加强南河戏师资队伍建设。南河戏师资队伍是培养南河戏专门人才的坚强保证。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想要培养合格的南河戏保护与传承的专门人才只能是空谈。作为南河戏专业的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音乐专业技能和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还必须熟知德安区域的历史地理、民俗、方言以及风土人情等。地方高等院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南河戏师资、课程建设方案,通过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教、研、传于一身的专业教师团队,地方高校也应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定期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民间一线的传承人,担任专业顾问和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教唱南河戏,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共同培养南河戏保护与传承急需的、实用的专门人才。

(五)固本与开新

南河戏承载着历代德安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它是德安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重冲击下,南河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全面启动抢救和保护南河戏的宏大工程。在对南河戏实施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本真性保护与创新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该如何处理这个亟待解决的矛盾,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的思考和深入地研究。

“保护与创新,从来就不是一对矛盾体。”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南河戏是可以进行改编的,但在对具体的南河戏实施改编时,我们应该始终本着慎之又慎的态度,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是欲速则不达。南河戏的改编者要严格遵循传统南河戏“母曲调”的音乐元素,在保证不改变南河戏“DNA”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谨慎的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其主体声腔构架,调式调性与旋法是不变的基础,可以对其曲式结构和旋律等方面进行改编,这样既能保持南河戏原生风韵又能使之跟进时代审美需求。

结 语

总之,南河戏在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其社会传承的“活态性”,不能只是停留在收集整理乐谱、文字或是音响上,别把它束之高阁,当成藏品,更不能打着创新与发展的幌子对其进行肆意的改编和滥用。在南河戏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将保护和发展当作是两条并行不悖的、两个同时存在的不同领域和不同的舞台。”一方面即对收集来的传统的南河戏不做任何方面的改编与创新,就像文物一样“静态”的保存在文化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原始、真实且“原汁原味”的南河戏;另一方面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再对传统的南河戏进行“活态”地从形式到内容、从手法到风格的创新和发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符合时代要求,形式更加活泼、百姓喜闻乐见,手法更加新颖、适应审美需求,同时也更加符合南河戏自身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规律,也为讴歌这伟大的时代创作并留存下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德安文化
文化与人
沈稼青 肖德安 张 颖 刘桂云 蒯渊智 邵 源 宋志强 赵 林 王志敏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劁猪
耳 疾
抒怀
沙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