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初心,我愿当永远在路上的社会“温度计”

2022-11-22 01:59纪驭亚
传媒评论 2022年4期
关键词:监护室浙大温度计

文_纪驭亚

去现场,才能感知最真实的温度

作为一名跑了近10年教育线口的记者,当我接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任务时,我的脑海里闪过很多候选项。最终,我选定了杭州市西溪医院。

这是一家以诊治肝病、感染性疾病为特色的三甲医院,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浙江省及杭州市各类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救治任务。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我跟医护人员曾共同战斗过。

2020年初,一场猝不及防却又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曾跑过医疗线口的我成为浙江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团队的一员。

当时,浙江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有20多例,正处疫情发展的初期。百姓对这个新型病毒还非常陌生。恐惧往往源于未知。消除恐惧,就需要记者深入一线,和时间赛跑,快而准地通过新闻报道释疑。

大年三十,我就“泡”在了省疾控中心,这是疫情防控的核心区域之一。P3实验室里正在夜以继日地复核全省各地送来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结果。而传染病防控所的专家们则在省疾控和全省各地之间穿梭,协助当地排查密切接触者。

他们太忙了,每个人采访的时间都只能以分钟计算,期间还很可能被各路电话打断。他们忙,我就在用手机写稿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只要见他们稍有空档,马上“逮”住采访几句。有的专家实在没空,我就跟着他一起去食堂吃饭,趁着他吃饭的空档,赶紧聊一会。

晚上回到家后,我连写了4只稿子。大年初一凌晨1点敲下最后一个字时,窗外已是万籁俱静。这些独家稿件一经发布,在浙江新闻客户端的点击量很快就达到30万多,并被各大媒体纷纷转发。新冠防控一线的“战况”、专家们对新冠肺炎防控的建议、思考等权威声音,也因此让更多心情焦虑的民众对疫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而这是我战“疫”的开始,也是近90天战“疫”的一个缩影。作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的“瞭望者”和“记录者”,我坚信唯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和触摸到当下最真实的温度。

挖细节,当“福尔摩斯”寻找突破口

随着疫情不断升级,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成为全省新冠肺炎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地方。这里也就成了我采访的“主战场”。

2020年2月24日,浙报集团公众号“浙报大家庭”上发了一张我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采访的照片。这张照片拍自浙大一院患者治愈出院的出院仪式现场。当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全省甚至全国主要媒体的目光都聚集于此,大家都希望通过现场采访了解更多有关浙江省新冠肺炎的救治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像章鱼一样伸出全部触角,去发现藏在繁杂现场信息中的好线索。

2月23日,浙大一院第七批患者出院。现场采访结束后,我决定再找找新闻线索。运气不错,我第一站去的远程会诊中心里,该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正准备跟金华进行远程会诊。聊天时,我问及盛主任患者捐献的血浆在临床上是否起效时,盛主任提供了一条宝贵线索:浙大一院使用血浆治疗效果不错,已有一名患者使用后核酸转阴。2个小时后,《浙江高龄患者用了康复者血浆后核酸转阴 捐献的血浆起效了》的独家报道在浙江新闻客户端首发,成为当天各个媒体争相转载、跟进的热点新闻。

当好“福尔摩斯”,更是记者面对现场新闻时的必备素养。2月14日,浙江第四批医疗队出征援鄂,其中浙大一院派出了141人。医院的出征仪式定在13日上午7时,简短的仪式结束后,医疗队就将出发。我抓紧穿梭在人群间,地毯式寻找线索。

突然,我看到一个年轻的男生站在人群外围,手里拿着一件女式羽绒服,目不转睛地望着某个正在跟同事话别的短发女队员。通过聊天,我才知道这对准新人为了战疫推迟了婚礼。

最终,我在现场找到了两对为出征延期婚礼的恋人。他们成为稿件《推迟婚礼告别爱人 集结号吹响他们出发“征战”》的主角。我们还将他们的婚纱照和出征现场合照做了一组图,成为这个被疫情阴影笼罩下的寒冬的一抹暖意和亮色,被故事打动的读者们也自发将报道发到各个社交平台,让温暖持续传递。

善沟通,建立信任的桥梁

无论是战“疫”,还是此次“六讲六做”,最让我受触动的,莫过于“信任”两字。

还记得,2020年2月下旬,我关注到随着新增确诊患者逐渐下降,病情不重的患者不断治愈出院,救治的重心已悄然变化,一场场殊死搏斗在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的方寸之间不断进行。我希望采访重症监护室的总指挥方强。

第一次采访约在了2月23日中午,这是方强每天出舱稍作休息的时段。在隔离病房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为避免感染后传染给家人,休息时间也要隔离在医院用病房改造的生活区里。我们的采访地点也在这里。

刚刚出舱的方强,神情有些疲惫。听到我想了解重症监护室的救治情况,他有些迟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情况复杂,表述不当容易误导舆论。幸好,在我的努力争取下,方强还是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

《重症监护室里,每一天都在打硬仗》见报后,方强给我发来微信:写得很好!3月3日,我再次约方强做专访。这次,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独家稿件《惊心动魄往往发生在刹那间》里,方强细细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次生死竞速的抢救。

这份信任也让我收获了一个“线人”,每每重症监护室里有了方强觉得不错的新闻,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通过方强的视角和我的笔触,读者们对重症监护室内的救治也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而在这次“六讲六做”宣讲中,当我讲述起我的战“疫”经历时,面前这些初次见面,原本还有些拘谨的医护人员,立刻也打开了话匣子。几位90后年轻护士,则听得入神,笔记本更记得满满当当。“我们90后团员青年也应该有担当,扛起应扛的责任。”男护士梁鹏的感想也正说明了互动式宣讲实实在在的效果——既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让一线医护人员更入脑入心,同时也让一线的鲜活素材,通过记者的笔触传递给更多人。

猜你喜欢
监护室浙大温度计
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
知识快餐店 宇宙温度计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细节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自制温度计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落伍的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