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艺术分析

2022-11-22 04:08黄敏敏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平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黄敏敏

一、《越人歌》创作概述

(一)古诗词歌曲的概念

古诗词歌曲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歌作品作为歌曲的实际演唱内容。由作曲家根据时代背景对古典诗词进行“入调谱曲”而创作出来的音乐形式。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形式上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后人整理保存至今的原词原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词曲都由古代的文人音乐家创作。例如:唐代的《阳关三叠》、宋代姜夔所创作的《石湖仙》、《扬州慢》等都属于这类的范畴。第二类是现代的作曲家使用当代的作曲方式,吸收和借鉴了中外优秀的作曲技法,结合诗词的韵律来编配的和声和旋律的走向。例如:李砚谱曲的《青玉案·元夕》、王超谱曲的《如梦令》、赵思越谱曲的《秋风词》、周易谱曲的《钗头凤》、刘青谱曲的《越人歌》等都属于现当代的古诗词歌曲。这些歌曲虽然采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术,但在创作中都遵循古诗词原有的韵味,结合时代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的作曲技法相融合,广受大众的喜爱。

(二)《越人歌》的创作背景

“两广地区”是岭南音乐文化在中国得以发展起来的主要发源地。《越人歌》在中国的文坛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我国古语作品的早期译作之一。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太子的弟弟鄂君子晳外出楚国游玩,在乘船的过程中,这位摇桨的船人伴随着优美的月色情不自禁地吟唱,以此来抒发自己对王子的崇敬之情。而恰巧这位摇桨的船人是越国的百姓,后人将之称为越人。越人的歌声优美婉转,随之流传了下来,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越人歌》并不是古时越人所吟唱的文字,是在当时君子的游船过程中让他的随从将这首古越族歌曲翻译成了楚国的语言,后由现代的文学家将其翻译成白话文,从而流传至今。

刘青,国家一级作曲家,他已出版、演出和播出有关声乐的乐曲、舞蹈的乐曲、影视剧音乐等九百多部作品。其中有两百多首作品在国家、省部级以上的各类比赛中获奖。例如《中国大舞台》、《永远是朋友》、《五星红旗》、《光荣与梦想》等等。

刘青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他的音乐非常浪漫纯粹,表达的情感真挚朴实,旋律具有丰富的美感,作品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都有涉及。不仅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性,还别具时代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分别从音乐结构、配器、旋律、风格等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改变。

二、《越人歌》的歌谱分析

(一)《越人歌》结构特点

《越人歌》是一首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的歌曲,该曲是G宫调五声民族调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该曲的前奏(引子)有8个小节,开始的两个小节都是琶音,营造出夜色幽静的晚上泛舟湖面的意境,第四小节从D音由低到高做向上的琶音将音乐推进到歌曲的旋律中,整个前奏给人一种古琴曲的感觉。

A段是歌曲的第九小节到第二十四小节,结构可以细分为A=a+a’,每个乐句有八小节,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是同头异尾的并列二段式。主要是叙事,旋律都比较平和,第一个乐句的钢琴伴奏主要以琶音和分解和旋为主,曲调悠扬,第一句“今夕”的“夕”做了一个五度的下行,随后又向上做反向级进,从旋律的形象上像江面波浪起伏的线条,不仅是形象和意象都非常贴切。

A段的旋律落音最后落在主音上,由此结束了A段的叙事段。B段从旋律和伴奏织体都跟A段形成了对比,与A段相比B段的音域变得更加的广,旋律起伏也变得更加明显,伴奏织体也比A段的更加丰富,节奏也更加密集,音响效果听起来更有空间感、更立体,将歌曲的情绪推到了高潮。

再现B段再现了高潮部分的音乐和歌词,歌曲的主题更加鲜明,音乐旋律的发展也更具推动力。强调了越人心中的崇敬而又无奈、失落的心情。最后一句使用变化重复从高音区缓缓下沉,落到主音结束,像是越人的无声叹息。

(二)《越人歌》钢琴伴奏特点

表现歌曲风格的音乐手段有很多种,钢琴伴奏的织体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好的伴奏织体具备旋律、和声、以及低音声部三个层次的巧妙融合。在《越人歌》这首带有中国古诗词韵味的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弦在歌曲中不仅需要具备和声的“结构功能性”作用,还需要具备带有“色彩性的功能”。

在《越人歌》这首歌曲的开头,邓垚老师为了丰富钢琴伴奏的和声效果,在实践中选择了较能突出中国民族风格的和弦。在歌曲开始的第一小节,打破了常规的原位主和弦的使用,采用了Ⅰ7代替了Ⅰ级原位主和弦;而第二小节同样没有用三和弦,而是采用Ⅲ7代替Ⅲ三和弦。通过副七和弦的使用,对西方的大小调和声语言做了民族古典化的处理,使得歌曲一开始就把人们代入到一个优美又充满浓厚的民族风格色彩的意境中。

在《越人歌》这首歌曲中,为了保证和弦的色彩性和整首歌曲的情绪相一致。对于和声的使用方面需要考虑与歌曲意境的结合。为此,在歌曲的第二句第二个小节中,邓垚老师采用了副属和弦的九音来丰富歌曲旋律,使得第二句的整体音响效果比第一句更具“朦胧感”,和声的语言色彩也更加丰富,在情感和意境上与第一句做了一个递进。

由于《越人歌》情感表达的需要,整首歌曲速度缓慢、抒情。我们不难发现,歌曲中的乐句长音较多,在这一方面邓垚老师采用了“加花”的编配手法。在乐句长音处推动了音乐的流动性,避免了长音带来的音乐情绪停滞的问题。然而,这首歌曲的“加花”手法,给人一种“即兴式”的旋律从加入其中,还营造了泛舟湖面的另一个意境。其中,几个带有装饰性的音在乐句的长音之后加以点缀,既是长音乐句旋律的填充剂,又还起到了烘托歌曲环境意境的意象作用。第十二小节、第十六小节、第二十小节的长音乐句中都分别在右手的伴奏声部加入了单音的点缀,犹如舟与湖面冲击的水珠滴落在安静的湖面滴滴答答的水声。

除此之外,《越人歌》这首曲子的钢琴伴奏和声的进行有一种特别的音乐创作手法,就是以小二度为主的半音进行,例如在歌曲引子部分的第二小节进行至第三小节时,中间声部为(6-升5-还原5),在第十小节进行至第十五小节时,钢琴低音声部的最低音转为根音为(7-1-升1-2-3-2-升1-还原1),然而在第十七小节到第二十小节时,钢琴伴奏和声的小二度进行又换到了低音声部的内声部中,具体以(5-6-升5-6)的半音进行。

邓垚老师在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中,不断地挖掘和声更多的可能性,非常巧妙地将和声与歌曲本身的情感结合,灵活多变又不失细腻。在和声节奏的使用上虽然节奏类型变化较多,但却非常严谨,充分考虑了每个和声的倾向和解决。对长音旋律的加花补充以及装饰音的点缀穿插进行,使得歌曲音响效果非常饱满而又不显得烦琐。在和声编配中邓垚老师并不是单纯地考虑和声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还综合了歌唱者在演唱时气息与情感交流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考究。这也是邓垚老师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思维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三)《越人歌》词的特点

1、《越人歌》诗词的节奏与声调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与现代艺术歌曲之间的区别在于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韵律。其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自古就有诗人吟诵诗歌的典故。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性最主要的奥秘在于诗词的节奏和音韵声调。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平”顾名思义指的是平直,而“仄”是指曲折。据相关史料记载,古汉字有四种声调,分别为:平、上(shǎnɡ)、去、入。其中没有声调变化的只有平声,剩下的三种声调:上(shǎnɡ)、去、入都是有声调的变化,由此又将其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地使用规律有一定的格式,称为格律。古诗词中文字之间的韵律就是由于平声与仄声的使用规律所形成的。

《越人歌》在节奏划分和声调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重复,就算是对称的句式中,平仄的不同使得《越人歌》吟诵起来更加抑扬顿挫,同时更富有音乐性。

《越人歌》的节奏顿点划分和声律的平仄规律如下:

今夕何夕兮 对应 平平/仄平平,搴舟中流 对应平仄/平平;

今日何日兮 对应 平平/仄平平,得与王子同舟对应 平仄/平仄/平平;

蒙羞被好兮 对应 平平/仄仄平,不訾诟耻 对应平仄/平仄;

心几烦而不绝兮 对应 平平平/平仄平平,得知王子 对应 平平/平仄;

山有木兮木有枝 对应 平仄仄平/仄仄平,心悦君兮君不知 对应 平仄平平/平仄平;

2、《越人歌》诗词内容中的“因音通假”

《越人歌》的歌词虽短,但语言值得我们细细考究。第一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有一个同音通假字“洲”,通“舟”,“搴舟”意思是在湖面泛舟。第三句“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又出现通假字“被”,通“披”,覆盖的意思;訾(zi),译为说坏话。前面的背景铺垫结束直接到了高潮部分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这里的“木”作树木,“说”通“悦”。

三、《越人歌》的演唱分析

演唱中的“情”与“技”,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在探讨二者的重要性,有的学者认为在演唱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先有了情感才能谈技巧的处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高超的技巧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技巧谈何感情?笔者认为,手心手背都是肉,情感和技巧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

(一)演唱中情感的表达

在演唱一首作品时,我们需要了解歌曲的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歌曲整体的意境和情绪状态。根据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越人歌》是发生于先秦时期,一个优美安静的夜晚泛舟于湖面,一个普通的越人为楚国的王子所唱。演唱者需要结合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在当时所处环境的发展方向和心理变化,在有限的演唱时间里传达无限的情感。

《越人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单方面的叙事,越人借用歌曲来诉说自己作为一位普通的船夫对楚国王子的崇敬之情。演唱者应将自己投入到当时的情节,代入越人的角色进行第一人称的诠释。越人深知自己与楚国王子之间阶级悬殊,在遇到王子是第一反应应是非常欣喜的,而转瞬又意识到自身身份卑微,内心十分的矛盾。因此,在演唱中演唱者在前两句应处于喜悦的情绪,到第三第四句主人翁的情绪转逝低落。在纠结的情感中迎来了歌曲的高潮。高潮段落的反复吟唱,暗示着越人决心表明心意又迫于地位之间的差距只能将情感寄托于歌中的无奈之情。

(二)演唱中声乐技巧的运用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于其歌曲的古诗词韵味,这就要求演唱者对歌曲韵味,语境、语气上更为讲究。《越人歌》这首歌曲中有许多的歌唱细节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元素,要求在演唱时声音更加连贯,咬字和吐字要清晰规范,这是传统戏曲的重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字正腔圆,而《越人歌》中的作曲也符合了这个规律。由于古诗词需要押韵,在这首歌曲中句子最后大部分都归韵归在闭口音“i”上。演唱时不仅需要借鉴戏曲的韵腔,还需要格外的注意这首歌曲里的语气助词,打开口腔空间的同时要保持住口腔状态,做到声音始终统一在一个管道里。

结 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仅是对古诗词本身艺术性的一个延续,更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传承。本文以古诗词艺术歌曲《越人歌》为例,着重对《越人歌》的创作背景、歌谱以及演唱的运用做了简单的分析,是笔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切体会到了古诗词中暗含的魅力。在全面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作曲家以及歌唱家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的结果。因此,作为音乐学者,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当下的研究成果并不断创新。■

猜你喜欢
平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孙 宝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春天的马蹄声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