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2022-11-22 04:08赵锐桤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调性小调奏鸣曲

赵锐桤

一、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伟大、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典型的代表人物,有“乐圣”之称。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他的家庭是一个音乐世家,在他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好,到了中年时期患有耳疾,在晚年时候的贝多芬彻底失聪。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但是钢琴奏鸣曲是他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作,在西方钢琴音乐中当属经典之作,被人们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贝多芬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并在当时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因此在他的创作中会透露出英雄般的旋律,在钢琴的艺术长河中,毋庸置疑贝多芬以独特的创作特点在西方音乐历史上独树一帜。

二、奏鸣曲《热情》的创作背景

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在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心情郁郁寡欢,内心极其沉重。然而此时拿破仑称帝,使得贝多芬极其恼怒,由于拿破仑在贝多芬心中的影响,使他对拿破仑的英雄形象彻底破灭,对充满自由的、带有幻想色彩的作品也失望透顶,他愤然撕毁了题写献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的一页,从此,他认识到自由必须人民自己去争取。也是这个时候,对于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来说疾病的不断加剧和无法忍受的双耳失聪、爱情甚至友谊的痛苦折磨、还有贝多芬心中的孤寂与愁苦等,所有这些厄运构成了这部充满着苦难悲剧的伟大作品。贝多芬一直以来对自由和民族独立都有着极大的热爱,并且他对法国人民也是特别的喜爱,即使这时的他非常痛恨法国侵略者。这些促使他用饱满的力量继续与邪恶斗争不再感到失望,与落魄他重新站起来,从悲剧中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与此同时,这也使他对耳聋和失意的命运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使他攀上了人生的最高峰。在这首奏鸣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正是贝多芬对英雄性的理解,更多的是热情振奋的精神和他对人民的革命的英雄性,当我们听到旋律时,更多的感受到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热情》之美学特征

(一)自由的思想美

贝多芬崇尚自由,在他的奏鸣曲以及其他的音乐作品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在贝多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之所以确立了追求自由是由于启蒙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在那个时期,欧洲正处于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激烈变革过渡的时候。在这首曲子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充满了激烈的精神和追求自由的热情。从曲子的旋律上,感受到了贝多芬他追求自由崇高的理想和对人民生活美好愿望的向往,而现实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使他变得更加愤怒与痛恨,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音乐家激动的情绪和情感以及反抗挣脱的美学气质。

(二)博爱的情感美

钢琴作品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整个一生,许多钢琴作品都给予了贝多芬当时的丰富而传奇的情感。贝多芬,可以说是艺术史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和仁爱之心的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热情》奏鸣曲中可以听到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音调和节奏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个奏鸣曲中渗透着爱的美好。通过用降A大调的调性,体现出坚定自信,和谐优美的音乐背景,也表现出来了贝多芬对幸福的渴望,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用音乐展现了一幅幸福,欢乐的画面。

(三)创新的形式美

第一乐章时而出现不同的颤音和分解和弦,上行与下行的音响效果时而紧张时而悠闲,像是弱小的孩子待在阴暗的墙角里充满了恐惧和颤抖,恰似有重大事件要发生前的一种预示;又像是透过了一缕阳光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然而,在第三乐章中,开始的部分用减七和弦的连续来呈现,表现出了像呼号一样的号角声,让人们感受到发颤的音响,使得人们从沉思中惊醒通过这种极为震撼的声音。而后就听到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如旋风般在人们的耳边呼唤着,紧接着主题的到来,让人们从沉思转向紧张的战斗气氛中,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四)丰富的想象美

《热情》奏鸣曲通篇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得整个奏鸣曲充满了戏剧性。在第一乐章中既有狂风怒号般的发现又有细细流水的柔情,既可以感受到宏大气势磅礴的热情,也可以给人以忧伤暗淡阴霾忧郁的心境,让音乐既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又使人们能够通俗地欣赏了解它。从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欧洲人民反对一切侵略反对一切封建思想的迫害和压榨,坚决反抗,不怕牺牲,以及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英雄精神,让人们佩服至极。

四、《热情》奏鸣曲的艺术特点

(一)主题动机

《热情》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整个乐章的气氛是阴暗和悲剧性的,呈示部的主题明显给人以深沉的气息,主部主题是有两个紧密连接,并且具有戏剧性对立的动机组合而成。首先,第一个主部主题拥有庄严肃穆的气氛,表现出了压抑,悲伤的情绪,仿佛有重大事情即将发生一样。紧接着第二个主题表现出对光明的渴望像是从石头缝中露出来一点光芒一样。然后主题移高小二度再次演奏一次,右手以相同的音型和速度连接,而后出现了与前面不同的节奏音型,使人们不禁又与贝多芬曾经写的《第五交响曲》的“命运”动机并且连续进行展开,虽然有些阴暗阴森恐怖,但是表现出对所谓命运的强烈反抗,热情的怒涛和生活的磨难搏斗,构成了整个乐章戏剧性的基础。展开部分运用了贝多芬另一首著名的交响乐《命运》的动机材料,逐渐引出了再现部,再现部主要的伴奏音型是三连音,更能体现出激动狂热的气氛。第二乐章:整个部分是平和宁静的情绪,与第一乐章是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这个乐章是由一个主题而后引出了三个变奏,给人无尽的遐想,就像是洗涤心灵的音乐语言,唤醒人们的心中之美,既表现了单纯美好的色彩又充满了无限的深情和丰富的表现动机,整个音乐流露出宁静和严肃的气氛。这三个变奏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变奏,也是最突出和引人注目的部分,是由三十二分音符在两只手之间进行主题旋律的变换,十分精彩生动。在经过三个截然不同的变奏之后,节奏和速度逐渐活跃起来,气氛也逐渐明亮,暗示着为了向苦难进行顽强的搏斗,我们需要从英雄的意志中通过沉思在坚强起来。

第三乐章:这一乐章又把人们带到了紧张的气氛中。在开头部分使人们感受到震惊,用激烈的减七和弦把人们兴奋起来,感受到了势不可挡力量充足激烈的结尾。贝多芬利用右手和左手分别弹奏快速流动的音型和短促果断的节奏音型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暴风雨般的呼唤声。给人以精神上的呼唤,体现出来了英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其本身所特有的巨人般强壮的力量。

(二)作品的调式调性

贝多芬共创作了32首奏鸣曲,有23首大调式,9首小调式。其中有四首具有典型代表的奏鸣曲运用的都是小调写作手法,它们分别是《悲怆》《月光》《暴风雨》和《热情》,这四首奏鸣曲几乎涵盖了贝多芬在钢琴作品创作领域中的大部分特点和精髓。《热情》奏鸣曲采用的是f小调的调性,也是他非常喜欢的小调,这个调性经常用于贝多芬表现十分激动时的场景。这首奏鸣曲用最简洁的素材最精练的手法在他最喜爱的调性上进行展开。第一乐章是由快板开始的,调性为f小调。第一拍为弱起小节,像是悄悄地向人们诉说事情,然而后面有整齐地做出f小调分解三和弦,在和声的音响上很像号角声,就像是在诉说着他的故事。到了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用了分解三和弦,除此之外通过运用极富有动力的节奏类型来达到具有持续性的伴奏织体。这时候宁静很快消失掉了变成了连串颤音和下行音阶似的,接下来的呈示部都弥漫了恐惧和对生活绝望的气息。后来有新的伴奏音型出现,标志着再现部分的到来,变成了曾经在主部出现过的重复音经过衍生而成的持续低音。让人们又想起了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动机。到了尾声,动机变得不明显,速度加快,小调的调性逐渐消失。第二乐章: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4/3拍。这一乐章的旋律线条不明显,音乐主要是用和声进行表现,在结构上是变奏曲的形式。一共有三个变奏,每一个变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逐渐凸显出各自的旋律和节奏,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第三乐章是从容镇定的快板,f小调,2/4拍。第三乐章的开始是与上一个乐章紧密相连的,通过行板和快板的对比,更容易增加听者的积极性,当人们还沉浸在上一个乐章的惊恐中,下一个乐章的小快板就已经开始了,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丰富。开头用敏锐,激烈,强烈,而没有解决的连续减七和弦制造了一个速度型的引子,随后,快速下行十六分音符与前面的几个和弦相映衬。到了呈示部以后出现了新的材料,调性转入了c小调, 结束部分调性由f小调转为降b小调。材料和上一部分的动机一样。在尾声插入了急板,带动结束的气氛,刚开始的两个小节用平行大调的二分音符开始,使人们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这也是三个乐章中第一次出现大调,但是很快地又回到了f小调,最后全曲结束在非常震撼的三个主和弦上。

(三)作品曲式特点

这首奏鸣曲在结构上是十分严谨的,并且具有丰富的内容。首先第一乐章曲式结构:f小调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曲式结构:降D大调变奏曲式。第三乐章曲式结构:f小调奏鸣曲式。在第一乐章的发展结构中内部每个部分是不间断的,采用了奏鸣曲式中三个基本的大型结构尾声。在呈示部中,主题是以乐句为主进行发展,结束时出现了变奏的重复乐句和两次重复的片段,有两个主题出现。到展开部是根据呈示部加以发展而来,再现部分是用四六和弦开始,用不同的调性和主题进行结束。尾声出现了比较特色的方式,用速度和节奏的鲜明不同使人们沉浸在第一乐章中。第二乐章主要内容为变奏体裁,表现了英雄的沉思与冥想,在寂静与孤独中陶醉自我。紧接着中间没有停顿,直接过渡到第三乐章,紧张的气氛直入人心,用非常震撼的减七和弦引起了听众的注意,这时的引子称为速度型引子,为后面的主部主题发展做准备。中间也由呈示部展开进入第一主题,然后出现第二主题,进入展开部分,在展开部出现了复杂的新材料和新主题,紧接着再现部出现,也同样作用了重复型的结构。尾声最具有特点,以力度的起伏和激烈的方式带入了新材料,从而推向结尾出现华彩乐段,最后结束在三个主和弦上。

结 语

通过这首作品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狂热的情感表达,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有较大差别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更多的是平静,优雅。到了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想要创造不同的作曲模式,研究了许多不同的音乐形式,改变了原有的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方式,他的风格更加具有冲击力,在他晚期的创作中,贝多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乐曲对于精神世界的表达以及对音乐的深刻思考,他的音乐之所以被广泛流传,其中一方面原因是他一直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好的启示,这个观点在当时是与众不同的,无时无刻地闪烁着音乐美学的光辉。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题材中是很少见的,这些音乐能让人感到震撼,回味无穷,激励感动着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

总的来说,奏鸣曲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既充满热情与激昂,又暗含着深沉与悲哀,隐约中透露出现实生活中喜怒哀乐给贝多芬带来的影响,所以在结尾部分听起来还是悲剧性的,但贝多芬并没有将痛苦和失望留给我们,更多的赋予了热情与激昂、勇敢与坚强、兴奋与希望。在笔者看来,贝多芬的这种意志力,是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现实对他有多么的残忍与不堪,在他的音乐作品中都会融入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热情,带着人们的思想热情地挥洒,从而奏起人生的乐章!■

猜你喜欢
调性小调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谈“调性”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饥饿奏鸣曲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呼噜奏鸣曲
小调[六首]
祭献奏鸣曲(组诗)